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444|评论: 1

[玄龙门阵] 名人故居走一遭 体验作家笔下活色生香的老成都文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8-31 23: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名人故居走一遭


体验作家笔下活色生香的老成都文化


记者 万天月 文/图




http://dzb.51grb.com/upload/xpaper/2019-11-15/1_1868_222_3802_1812.jpg


李劼人故居-“菱窠”

        青瓦灰墙、亭台茶歇、邓幺姑豆花饭、小雅堂……这就是作家李劼人笔下活色生香的老成都市井生活。今年9月底,位于成都市外东沙河堡菱窠西路70号的李劼人故居门前,一处以李劼人笔下老成都市井生活场景为中心,倾力打造的特色市井文化体验街区“东门市井”正式亮相。

李劼人1891-1962,原名李家祥,生于四川成都,中国现代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学大师之一,也是中国现代重要的法国文学翻译家,代表作有《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和《大波》,发表各种著译作品几百万字。巴金先生曾说,只有李劼人才是成都的历史家,过去的成都活在他的笔下。所以,我们常说读李劼人便是读老成都的市井文化。




市民在东门市井的浮雕墙前拍照留念


巴金故居原址前的浮雕墙


艾芜故居

东门市井:还原老成都市井生活


10月末的一个上午,记者来到了位于菱窠西路的东门市井文化体验街区。灰砖青瓦的川西民居、传统而古老的拼接式门板,青石板铺设的路面……走进东门市井,李劼人笔下的老成都生活场景在这里得以重现,我们仿佛“穿越”回了百年前《死水微澜》里那段邓幺姑、罗歪嘴所生活的时光。

东门市井与李劼人故居比邻而建,一期占地40余亩。这里不仅有东大街赶集场景的浮雕艺术墙,还能在各式建筑附近找到民间传统十八艺的雕塑。曾经存在于街头小巷的民间艺人,补锅匠、木匠、纺织匠、剃头匠、打铁匠……又再度出现在了古老的街头。

“自正月初八日起,各大街的牌坊灯,便竖立起来。初九日,名曰上九,便是正月烧灯的第一宵。全城人家,并不等什么人的通知,一入夜,都要把灯笼挂出,点得通明。就中以东大街各家铺户的灯笼最为精致,又多,每一家四只,玻璃彩画的也有,而顶多顶好看的总是绢底彩画的。并且各家争胜斗奇,有画《三国》的,有画《西厢》《水浒》,或是《聊斋》《红楼梦》的,也有画戏景的,不一定都是匠笔,有多数是出自名手,可以供雅俗之赏。所以一到夜间,万灯齐明之时,游人们便涌来涌去,围着观看。”这是李劼人长篇小说《死水微澜》第五章第一节中对上元夜场景的描述,它们以浮雕的形式刻在了东门市井的艺术墙上。

在东门市井,很容易找到李劼人小说里描绘的场景,或者他本人的生活场景。比如“菱窠茶舍”以其故居的雅号为名,李劼人曾经营的“小雅”餐厅也被打造成了街区的代表餐饮门店。而在街区的戏台上,川剧《死水微澜》也会不定期上演。

据了解,东门市井二期还将打造一个李劼人公园。届时故居、街区和公园将一共构成成都东门一处“文化、消费”的新地标。


李劼人故居:白墙青瓦别有一番天地


李劼人的故居,就位于菱窠西路70号东门市井文化体验街区内。“菱窠”,是李劼人故居的名字,与周围热闹非凡的街区相比,李劼人故居显得古朴而静谧,伫立在由白墙青瓦围成的小巷尽头。

墙壁洁白的瓦房、小桥流水、亭台轩榭、郁郁葱葱的树木,错落有致。菱窠的格局处处透出主人的审美情趣。虽无苏州园林的精致典雅,却更显质朴、自然,充满四季的野趣和生活气息。院中的李劼人塑像背后是故居主楼,一楼一底,楼下依李劼人生前布局,东为客厅,西为李劼人夫人的卧室,中间是他的书房兼工作室,楼上作为藏书之用。

从1939年春举家迁入菱窠,到1962年12月与世长辞,24年间,李劼人一直在这里居住、创作、工作,完成了长篇小说《天魔舞》和《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三部曲的修改和重写,出版了中短篇小说集《好人家》;翻译了相当数量的法国文学作品;梳理成都地理历史、风土人情的《说成都》《二千余年成都大城史的衍变》等,也是在此所作。

有很多人,包括成都本地人,对李劼人都不熟悉,甚至根本不知道。殊不知,李劼人先生一生70余年,当过科长、编辑、作家、教授、餐馆老板、造纸厂董事、成都市首任副市长等,是我国乃至世界近现代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同时也是翻译家、实业家、社会活动家、收藏家、美食家。他的一生成就卓越,是成都人身边的大师。

“天那么大!地那么宽,平!油菜花那么黄,香!小麦那么青!清澈见底的沟水,那么流!流得汩汩的响,并且那么多的竹树!”《死水微澜》开篇,李劼人这样描写成都平原。而在李劼人的著作中,茶馆更是各业交易市场,是集会和评理的地方,也是品鉴评书、清音、扬琴、相声等民间曲艺的所在,是最地道的成都人的生活方式。透过李劼人的作品,我们可以找到很多老成都市井生活的影子。

读李劼人便是读老成都。即使与他身处不同年代,相信成都人也能在李劼人的作品中找到共鸣。茶馆、灯会、街道名称等城市标签,使得我们不自觉地在脑海中浮现出成都旧时的模样,体会历史变迁中存留与颠覆的奇妙,感受成都历史质感的同时,对这座城市产生更为强烈的认同与归属感。


巴金故居原址:被纳入城市文化地标


名人故居作为历史遗存中珍贵的人文资源,也是城市的历史文脉与灵魂所在。拥有“天府之国”美誉的成都,其优越的生活环境、深厚的人文底蕴、兼容并蓄的包容精神,也成为了许多文人雅士避乱遁世、英雄俊杰建功立业的沃土。

2013年,成都市政府启动文化地名、地标项目,整理和挽救了一批有着不可替代价值的文化遗迹。让诸如巴金故居、李劼人故居、艾芜故居等名人故居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线里。

漫步成都市青羊区正通顺街,在西南剧院对面会看到一尊特别的标识牌。标识牌采用川西建筑中的青砖白瓦造型,上书六个大字“巴金故居原址”。一代文豪巴金,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和青年时期。

据介绍,巴金故居曾是一所深宅大院,又称李家院子。1904年巴金出生于此,在这里一直居住到19岁。最初的巴金故居,为五进三重堂砖水平房建筑,大院外有一口双眼井,随着上世纪70年代成都普及自来水,这口井便完全废弃。

解放后,李家院子成为成都军区战旗歌舞团驻地的一部分。遗憾的是,巴金故居未能完整保存下来,1971年被拆除。改革开放后,双眼井作为文物单位保留下来。

巴金定居上海后曾5次回到成都。1987年10月,巴金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回到故乡,在寻访故居时看到双眼井,他曾激动地说:“我多么想回到我出生的故乡,摸一下我念念不忘的马房的泥土……”

一口井,一面浮雕墙,一段文化墙,几株翠竹随风轻摆,便是故居现在的景象。


艾芜故居:将打造乡愁文化片区


清流镇,位于成都市新都区,是远近闻名的“泉水之乡”“长寿之乡”。清流全镇绿化面积达到80%,被誉为成都第二绕城高速境域的绿宝石。

从成都市区驱车向北行驶约38公里,抵达新都区清流镇,再顺着乡村小道穿过一片农田,来到翠云村4组。这里坐落着一座典型的四川民居,正房两边延伸出东西厢房各四间,形成凹字形。1917年,13岁的艾芜已经订亲,在成都接受过新文化思潮的他选择背井离乡,逃离束缚,最终从这里一路南行。

由四川到云南,云南到缅甸,艾芜一路漂泊,艰难谋生。无论环境多么恶劣,一路上他始终带着书、纸和笔,以及一只用细麻绳吊着的墨水瓶。在小客店的油灯下、野外山坡上,写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最终成就了一部《南行记》,它也成为了艾芜的成名作和代表作。

新都是作家艾芜的故乡,位于新都区清流镇翠云村的艾芜故居已于2014年11月对外开放,并被成都市政府列入了首批成都市名人故居保护名录,是成都市首批文化地标之一。

今年是艾芜诞辰115周年,纪念艾芜诞辰115周年暨第一届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成都举办。会上,四川省作家协会对新都区清流镇授牌“艾芜故里创作基地”,由四川大学雷雨话剧社编排的话剧《南行记》也在这里进行了首演。未来,新都区还将搭建艾芜文化研究和交流平台,以“文创、艾芜”为主体创新打造艾芜乡愁文化片区,让艾芜文化在新时代展现出新的文化魅力。

今年10月25日,成都市住建局公布了第十五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录。这批历史建筑保护建议名录共有41处,截至目前,全市历史建筑数量已达到229处。

作家冯骥才说,城市和人一样,也有记忆,因为它有完整的生命历史。城市,不仅仅是单体建筑的简单集合,也不单单意味着高楼大厦、立交桥、高架路的交相辉映。深厚的文化内涵、优秀的传统风貌、独特的人文景观,都是一个城市不可或缺的“板块”。

城市的未来蕴含于城市的历史当中。只有保护好城市文化,我们的精神家园才不会荒芜;留住了城市的记忆,人类文明也才不会迷航。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20-9-1 14:01 | 显示全部楼层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