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3296|评论: 0

文君井和司马琴台的沧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8-30 19: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君井和司马琴台的沧桑
                                                                       引史:唐文栋 撰述:凡丁
       概论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载,卓文君的娘家——“卓王孙宅”在当时的州城——“公孙述城”南五里。
       而卓文君当垆卖酒处的西汉古井,唐代称为“旧井”,宋代始称“文君井”。根据形成于明初的《大明一统志》卷七十二《嘉定州•文君井》记载:当时的“文君井在‘邛县’南二里。”
       因为明永乐九(1376)年,朱元璋率兵临邛,将早于他四年称帝的明玉珍父子灭亡,又将当时的邛州城——西汉所筑“‘公孙述城’夷为平地。”同时“降县附嘉”,即将“邛州”降为“邛县”,附属嘉定州(今乐山市)。明永乐十四(1414)年,县官门仲昌“率民立栅御敌”时,把原本位于“州南五里”的卓王孙宅址,包括现西街一线以北的地方圈作新的临邛城,即史载的“邛县”。
       由于司马迁将司马相如抚《凤求凰》琴曲追求卓文君,继又“文君当垆、相如涤器”的动人故事详细载入《史记》中,临邛县的知名度因此大增。但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邛崍人饱受战乱之苦,顾不及宣传这张历史名片。隋代安定不久,又逢朝代更替。
       经过唐代贞观之治后,李唐王朝进入盛世,于是唐代邛崃人方有闲情逸致将“卓王孙宅”开辟为“水亭”,即今之“瓮亭公园”;将“文君当垆、相如涤器”之处复辟为酒肆;并在“司马长卿宅”修建琴台,吸引来历代骚人墨客过寻凭吊。
       兹分阶段叙述于下:
       唐代时期
       卓文君与司马相如曾经“当垆涤器”处,因有一口西汉时期的古井,唐代称为“旧井”。此井根据《大清一统志》(疆土志•古迹)考注:“甃(瓮)砌异常,井口径不过二尺,井腹渐宽,如胆瓶然至井底,径几及丈,真古井也。”
       唐人按司马迁《史记》记载的“凤求凰”故事,在“旧井”处设酒肆,在“旧井”之北建琴台,供人过寻凭吊。
       关于琴台
       据清嘉庆王培荀所著《听雨楼随笔》(卷七,相如故迹)载:“人皆知道相如为成都人,实今之蓬州(现称蓬安)人,后迁居成都,又居临邛,(故)三处皆有琴台。”而邛崍的琴台处即“司马长卿宅”,故唐人在临邛筑琴台。
       此说见《大清一统志•古迹》和嘉庆《邛州志•古迹》考证:“琴台在州治南,相传司马相如抚琴于此。”
       唐人在旧井处设酒肆,在旧井之北的“司马长卿宅”建琴台,供人过寻凭吊,有如下中、晚唐诗人诗证:
       释无可(贾岛从弟)《送李少府之临邛》诗句:“旧井王孙宅,过寻独有期。”
       李商隐(813---858)《赠蜀客》诗句:“君到临邛问酒垆,旧时曾有长卿无?”
       杜甫《琴台》诗句:“酒肆人间世,琴台日暮云。”
       而唐人始建之琴台,位置在今之邛崃市粮食局一段街道,筑琴台取土后所留下的大坑,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被彻底填平后,修建为当时邛崍被服厂的宿舍楼。
       琴台处的园林包括文君井,从唐代至清初一直存在,其范围:今东街上段以南,建设路以北,南街上段以东,抚琴街和幸福路以西。上世纪七十年代修建百货大楼挖地基时,曾发掘出古代园林中的“小桥流水”遗迹。
     “旧井”和琴台之间有一条巷子,此巷唐代名文君巷;宋代名里仁街:今名文君街。此说见陆游《文君井》诗注:“司马琴台与文君井确实两处,虽不远,亦不相连。里仁街旧名文君巷,井与台隔巷。”
       五代时期
       由于史称:“朱李石刘郭,梁唐晋汉周。都来十五帝,播乱五十秋。”未见邛崍人对琴台和“旧井”修葺的记载,      但“旧井”处改称为“文君酒肆”,有僧齐己(五代诗人)《送人入蜀》诗为证:
       何必闲吟蜀道难,知君心出嶮巇间。寻常秋泛江陵去,容易春浮锦水还。
       两面碧悬神女峡,几重青出丈人山。文君酒肆逢初雪,满贯新沽洗旅颜。
       北宋时期
       曾经供人过寻凭吊的唐人所建“琴台”处,被官府改建成白鹤馆,性质约为明代所称的“官厅”,当今的政府招待所。因馆内广种松树,有白鹤栖居,故名白鹤馆。此说有南宋陆游诗《白鹤馆夜坐》为证:“竹当风雨夜,松声波涛翻。我坐白鹤馆,灯看无晤言。”
       北宋《方舆胜览》载:白鹤馆中,有文与可(即文同,邛州通判、北宋画家。)所作怪木竹石真迹,号墨林。”
      “旧井”处仍称为“文君酒肆”。
       南宋时期
       白鹤馆被撤销,“琴台”仍然供人过往凭吊。“旧井”称为“文君井”;唐之“里仁街”更名为“文君巷”,仍设“酒肆”;“琴台”称为“司马琴台”。
       此说有淳熙四(1177)年陆游所作《文君井》诗为证:“落魄西川泥酒杯,酒酣几度上琴台。青鞋自笑无羁束,又向文君井畔来。”
       诗注:“司马琴台与文君井确实两处,虽不远,亦不相连。里仁街旧名文君巷,井与台隔巷。”
       元代时朝
       元代皇帝重商、重武、轻汉文化,在临邛初设安抚司,继设“惠民监”,管理矿冶、铸钱、盐产,鼓励“茶马互市”,建马场放牧军马,未见有对文君井及琴台修葺记载。
       明代时期
       据成书于成化十七(1481)年以前的《大明一统志》(嘉定州•文君井)记载:当时的“文君井在‘邛县’南二里,即卓文君当垆,司马相如涤器处。”
       因为
       明洪武九年(1376),朱元璋将“公孙述城夷为平地”后,永乐十四年(1416),县官门仲昌“率民立栅御敌”,因限于财力,暂将卓王孙宅——即现之八宝街以的西街以北,用木栅栏圈作新的临邛城。此时的“文君井”在“县南二里”的地方。
       成化十七年,县官姚垲(言旁)发动民工将栅栏改筑成土城墙时,将现今东、西街一线以南,以及东街以北地区筑进土城墙内。此时的“文君井”在“南正街左”。
       而
       北宋时的“白鹤馆”在明洪武中改为驿站即:飞云铺总站。故,此时的“白鹤驿中有文君井。”
      (以上“”符号中的内容,皆见清康熙及嘉庆《邛州志》及旧志所载。)
       所以
       1983版《邛崃县文物志》(文君井篇)记载:“明代文君井园林所属的范围甚广。”应是据明成化十九年以前的白鹤驿范围。
       明成化十九(1483)年,临邛县升为直隶州,直属四川省布政司后,白鹤驿随即改建为:土司分守台。
       关于白鹤驿站的建制和作用,引用明代临邛严正先刻于成化五(1469)年的《迎祥寺碑记》作参考:“明制,可于个别州县设置驿站。驿站备人夫、马骡、车船并指办禀给口粮,供给递文书人员和过境官员使用。驿站有驿舍,供给过境官员住宿。白鹤驿丞曾镐”
       清代时期
       邛崃经过明末清初的战乱后,仅“孑遗数十人家。”清康熙时,知州郑燮诇《邛署偶成》诗记:“临邛自古称繁庶,乱后荒残亦可嗟,司马琴台藏蔓草,文君酒井覆苔花。”
       由于城市建设的需要,文君井处的园林逐渐被挤占,周围建成街道、民居或寺庙、菜园。到清康熙时,“文君巷,在南正街左,横通文君井至新贤街。”(见清康熙《直隶邛州府志》街巷条目)
       清乾隆二十三(1768)年,知州“杨潮观”将司马琴台和文君井进行修缮,增建“迎风阁”和“文君妆楼”,并聚集艺人演出杂剧,盛极一时,此后园林又渐荒芜。
       清嘉庆时,将明代的土司分守台建制改为议事厅,习称:议事场。由于司马琴台和文君井又已荒芜,于是将议事厅迁建于东街北面原商业局位置,即现之棉花街口东边。
       此说见清嘉庆《邛州志》载:“白鹤驿在州南文君井侧,今(将由‘白鹤驿’改制的‘议事厅’)移置州署左。”
       清同治末期至光绪二十六(1900年)年,“琴台”处已建成街道和民居而消失;“文君井”则被“汛防军”占作军营,使古井成为枯井。
       清光绪二十七(1901)年,知州陈嵩良主持维修,疏淘古井,培植园林。有《重修琴台文君井古瓮亭》碑记:
     “邛州城南相传有长卿宅,距文君井不远,时久湮(没)。予(余)牧是邦之明年,民和岁丰,乃议修复故址。而其地向属汛防处,今千总张君履和闻予(余)有是举,慨然以此相让。因庇(备)材鸠工,于文君井之右侧为亭,中筑琴台,凿三面为池,种以芙蕖,横石桥于其上,以通往来。由井而左,构船厅三楹,缭以曲榭……环匝栏楯。”
       民国时期
       民国元年(1912),“司马琴台,旧志相传司马相如抚琴处。南距文君井,延袤数百步,荒废已久。”
       民国二(1913)年,县知事戴赓唐又于井南十余步起妆楼……”
       民国癸丑(1913)年夏,县人对文君井园林加以维修扩建,于里仁街修建大门两道。左起第一道大门上匾曰:文君井。第二道门榜曰:公园。为县人曾光燨手笔。
       琴台西南两面为假山,并于南面山顶盖茅亭一座,假山之南修筑休憩之所三间。同时又将娘娘庙全部地盘扩进,培育草坪,凡假山隙地皆植君平竹,摇曳生姿,倍添幽趣。
       琴台上悬长宁梁正麟撰写楹联:
       草色怨王孙,犊鼻褌前一樽酒;琴心感之子,龙门传里两才人。
      (以上见民国《邛崃县志》)
       民国二十(1932)年,川康边防军旅长余如海驻防邛崃,主持扩建维修,定名:文君公园。但是“到解放前,又沦为荒园。”(以上见1987版《邛崃县志》)
       新中国时期
       1954年夏,著名考古学家张圣奘来邛,由县文化馆长魏郎先生陪同考察文君井,当时,文君井已经封闭多年,成为县委机关后院,但古迹尚存,绿树浓荫,修篁簇簇,古井犹存,琴台尚在,总面积约11000平方米。(见《邛崃文史资料十四辑》魏朗箸《略谈开发邛崃旅游的人文资源》
       1956年12月,第二届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案,要求政府拨专款加以维修,并拟新辟文物陈列室,增设书场、茶园。计划从1957年动工,1959年竣工。
       1957年国庆节,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应邛崍县文化馆之请,为文君井题词:“文君当垆时,相如涤器处,反抗封建是前驱,佳话传千古,会当一凭吊,酌取井中水,用以烹茶涤尘思,清逸凉无比。”跋词:“卓文君与司马相如故事,实系千秋佳话,故井犹存,令人向往。”
      (见1993版《邛崃县志》)
       1959年,郭沫若题词刻在琴台对面诗碑上,园林整修完毕正式开放,称为文君井,并于园内设茶肆,取文君井水烹茶,邛崃曲艺队又于园中演出,场场爆满。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公园停止开放,邛崍县广播站迁入园区,公园又渐荒芜。
       1979年2月,县委迁出广播站,并成立“文君井维修领导小组”,由县文教局负责,以文献做蓝本,拟定规划方案。共拨专款34.58万元。其中省文化厅拨款28.50万元,县财政拨款6.08万元。
       1980年7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文君井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1年,第一期工程开工。
       1982年,实施第二期工程,迁走居民三户。
       1983年,第三期工程竣工。
       此番维修,重建漾虚楼,重修回廊假山茅亭,以及东边围墙、曲廊,改建文笔斋,新凿荷花池,新建当垆亭、水香榭、临邛酒家、四角亭、三角亭,以及诗碑院、凌云堂存立馆、保管室、值班室、公共厕所,并在园区种植人面竹。改扩建后的园林面积约6500平方米。
      (以上见1983版《邛崃县文物志》)
       1994年2月,邛崃市委扩建市委招待所,挤占园林展览室、值班室等共约1300平方米,致使园林面积减少到约5200平方米。
       2003-2004年,邛崃市成立“文化旅游投资公司”,开发文君井、天台山、平乐镇等地旅游资源项目。邛崃市文体局投入100余万元修葺文君井,还邀请著名书法家何应辉等撰写楹联、匾额和刻石。(见《成都群文》2005.1期邓蔚《竭力丰富农民群众精神“菜篮子”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增添张力》)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