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机扫一扫 下载APP
微博扫一扫 关注微博号
微信扫一扫 发布留言帖
千万小心“免费午餐” 以“免费试用化妆品”、“免费测试皮肤”等幌子把顾客拉进美容院,最后却以皮肤有问题为由,强行向顾客推销该店化妆品,迫使购买的手段,已成为不少化妆品商家和美容院的惯用伎俩。 这样的情况,相信爱美女士们都“遭遇”过。 其实,这些都是商家们以“免费美容”为噱头,推销美容产品。 11月23日,家住育才路的王女士在逛街时,被文化路口一位中年女人拦住,那人顺手递给王女士一张簿簿的纸片,上面写着:某某美容店美白护肤品免费试用一次。 范女士跟着中年女人走进店内,没想到,试用了一半后,服务员说范女士的皮肤有问题,要求她购买该店的化妆品。 范女士拒绝后,服务员百般游说,就是不让范女士离开。范女士最后只得花400多元买了一些化妆品,出来后,她马上向工商部门反映了此事。 而像这样的案例,市保护消费者权益委员会也接到不少。其中,消费者美容化妆服务投诉就有几十件,其中涉及美容强制消费的投诉就占到该类投诉近一半的比例。 从消费者投诉的内容来看,一般这样的美容机构大多集中在商业闹市区和人流较多的街道。选择的对象也是休闲逛街的过路游客,采取“宰一个算一个”的经营理念。 为此,市保护消费者权益委员会工作人员也提醒消费者,警惕以免费测试皮肤、免费试用化妆品为由的新型美容消费陷阱。 千篇一律,都是假话! 在市工商局12315指挥中心,关于化妆品、护肤品的投诉时有发生,不少市民都有过类似遭遇。 很多爱美的女士,经常花高额费用来保护自己的“面子”。 可是化妆品越用越多,越用越贵,皮肤却越来越差。 除了像杨红女士那样买到劣质的护肤品,还有一些不法的厂商利用爱美人士求快、求效果的心态,在化妆品中加入激素等特殊成分,做成“无效退款”、“郑重承诺”、“签约服务”的功效性化妆品。 面对美容、化妆品宣传中一些夸大其词的功效和误导,市保护消费者权益委员会秘书长郑树平提醒广大爱美的消费者勿走入误区。 化妆护肤品不是灵丹妙药,不可能有速效作用。据市医院皮肤科医生介绍,色素是先天的,是帮助我们抵抗紫外线与外界刺激的生理保护机能。出现色斑是人体老化无法阻止的自然现象,而且色斑形成的原因也非常复杂,根本无法安全、速效的去斑。 化妆护肤品作为外涂的美容产品,也不可能祛皱。据医生介绍,出现皱纹也是人体老化的自然现象。出现小皱纹,靠化妆品护肤品祛皱,是非常难的事情,特别是某些化妆品广告中说一周见效,3天美白等,根本不符合医学常识。因为人的真皮层中,产生新纤维的代谢周期不是某些广告上说的28天,也不是实际年龄加上10天,其代谢周期是5年。 激素制剂的功效性化妆品对人体有害,使用含有激素成分的化妆品可导致激素依赖性皮炎等,长期使用可引起一些严重的皮肤疾病。皮肤科医生介绍,快速美白产品对人体有毒副作用,一些可使皮肤快速美白的化妆品,含有汞和含汞化合物,已不是什么秘密。 这些有毒成分可随化妆品经皮肤吸收沉淀在人体内,引起慢性中毒。 包装粗糙,标识不清的进口化妆品不可信。我国有关法规规定,化妆品进商场须有厂家委托销售授权书,否则就是非法销售产品。看进口化妆品是否有检验检疫CIQ标志,有无中文标签、生产日期、保质期等,凡经商检、卫检合格的产品都会有CIQ标志、中文标签等。 千倍利润,吓死“背时”!! 相对于商场促销渠道而言,美容院促销的问题主要在于价格的不透明。 业内人士表示,化妆品行业内部的划分一直非常分明,日化线与专业线产品从来都是各走各的路,互不相融、互不干涉。 正是这样两种互不干涉的渠道,以及对功能性的更高要求,给美容院加价提供了可能。 从事美容美发行业多年的肖林(化名),透露了专业线化妆品价格层层加码的内幕:以护发素为例,生产厂家生产一瓶膏体要8元,包装费2元,成本总共10元;厂家卖给代理商,要价20元到30元;代理商卖给美容美发院涨到50元到60元;美容美发院卖给消费者150元。 “价格涨了10倍,这还是很平常的,还有高到100倍甚至上千倍的!”肖林介绍道,还有少数美容美发院,买来半成品灌装,然后贴上某某国际品牌,利润更大。 因此,消费者在消费产品时,一定要擦亮眼睛,谨防猫腻。
据:《雅安日报》 记者:郑树平、舒玮
下载APP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全部评论 按赞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