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5786|评论: 2

[民生杂谈]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8-3 11: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市易地扶贫搬出新天地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异地扶贫搬迁是我国精准扶贫的重要举措,也是“挪穷窝”“斩穷根”的关键之策。我市在推进异地扶贫搬迁过程中,牢牢把握“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原则,将易地扶贫搬迁与新村建设、产业培育、乡村旅游紧密结合,做到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有效提高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归属感和满意度。

搬得出

实施异地扶贫搬迁,是巴中实现全域脱贫的重要抓手。摸底排查显示,全市上百万人长期生活在高寒山区、地质灾害隐患区和洪水淹没区的危旧土坯房内,各类自然灾害频发。根据“十三五”规划,到今年,巴中易地扶贫搬迁将遍及全部198个乡镇、2347个村,计划搬迁10万户、37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万余户,18万余人,是全省搬迁任务最重的市州。

如何让老百姓搬得出,考验着决策者的智慧。通过走访调研,发现全市农村宅基地存量425.73平方千米,人均占地198平方米。如何盘活闲置的土地资源,成为全市异地扶贫搬迁的突破口。

为支持脱贫攻坚,国土资源部为巴中量身推出了“可在省内跨县、市开展增减挂钩”等6条支持政策。指标换资金,巴中抢抓政策机遇,解决盘活土地资源的难题。

2016年初,成都高新区以每公顷442.5万元的价格购买巴中市300公顷增减挂钩节余指标,总金额达13.28亿元。巴中成为四川省第一个开展增减挂钩节余指标省域流转改革的市(州),也是全国首个在省域范围内流转使用存量增减挂钩指标的地区。

通过指标换资金,每户的拆旧奖补资金有了着落,节约的土地还可种粮食。通过这一腾挪,地还是那块地,但效益已大不一样。

据统计,“十三五”时期,巴中计划完成易地扶贫搬迁总投资184.24亿元,是“十二五”时期的30.25倍。为了保障搬迁工程有效实施,巴中整合交通、水利、农业、畜牧、教育、卫生等项目资金,实行捆绑投入;同时,采取农民自筹、银行信贷、社会支持等方式,解决工程建设中资金不足的问题。

通江县方山村贫困户李大爷从土坯房搬进两层小楼后高兴不已。李大爷家的住房有136平方米,建房自己支付了一些钱,其余资金来自银行贷款。农发行通江支行作为四川省首家易地扶贫搬迁贷款试点机构,2015年通过政府投融资公司向该村注入贷款3944万元,新建农房56套,全部用于安置贫困户。

巴中还在全国率先探索农村廉租房。平昌县赵垭村、巴州区新庙村等地由政府投资建设廉租房,建设资金从土地增减挂钩指标的收益中解决,80平方米的住房,每月租金仅40元。

稳得住

杨志甫是平昌县枫香村人,有一座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土坯房。由于全村没有一条像样的道路,产业一直发展不起来。挣不到钱,杨志甫修砖房的梦想一再落空,30年前的土坯房,成了地质灾害隐患区内的危旧房。整个村子,同样情况的还有35户。

针对全市仍有5.2万户贫困群众居住在高寒山区、地质灾害隐患区、洪水淹没区,安全住房问题严峻的现实,巴中及早谋划实施易地扶贫搬迁,2016年初向省农发行贷款40亿元,平均每个区县8亿元,用于此项工作。

易地扶贫搬迁是一项大工程,怎么搬?谁说了算?巴中力求精准搬迁、科学搬迁,在迁、建、管各个环节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南江县原燕山乡党委组织村、社党员干部深入各户走访调查,采取看区域环境、看扶贫成本、看房屋状况,院户评、村组评、村民大会评,乡镇初审、区县复审、市级审定的“三看三评三审”方式,精准确定搬迁对象。

在户型设计上,充分考虑村民的生活习惯、承受能力等,确保“不超标、不豪华、不闲置”。如巴州区龙台村,搬迁户建房面积人均控制在25平方米内,规划设计了75-150平方米的多种户型。对鳏、寡、孤、独及五保对象集中建设美丽幸福院,实行“三共有三独有”,即共有客厅、餐厅、厨房,独有带卫生间卧室、厨位、餐位。

为让搬迁户住上“放心房”,巴中统一编制《乡镇和村庄房屋建设技术及管理导则》《农房建设标准图案》,用以指导住房建设;在全市所有乡镇设立建管站,配备乡村规划员、建管员,确保规划、建设、管理全覆盖。项目竣工时,组织村民代表测评验收;建成后,制定管护制度、落实管护责任,确保建得成、管得住、用得好。

整合有关政策,实施非贫困随迁户与建档立卡贫困户统筹谋划、同步搬迁,基础设施共有、公共服务共用,确保搬得顺、稳得住。

能致富

盛夏时节,走进巴州区枣林镇灵山村产业园,一串串新鲜水灵的葡萄挂满枝头,10多个村民正在产业园里忙碌着。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灵山村于2015年引进自主创业人员肖波,流转土地建起了占地上百亩的葡萄产业园。经过4年多的精心管理,产业园如今迎来盛产期。“老百姓不仅有土地流转费,还能在园里务工挣工资。平均每月要发出上万元的工资。”巴州区建国种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肖波介绍。

依托产业发展为群众增收,是我市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一个缩影。一直以来,我市坚持“新业随着新房走”,把搬迁群众铆在产业链上,积极盘活农村资源、拓展就业门路,实现持续增收。

“根据搬迁群众个体情况,采取园区景区就业、聚居点服务岗位就业、进入城镇从事服务业等多种方式,做到人人有事做、有钱赚。”市扶贫移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我市先后在搬迁户中组织就业技能培训17211人、岗位培训11031人、劳务输出7691人,劳动力就业率达95%以上。

深化人、地、林、房、钱和集体资产“六个盘活”,推动农民静态资源向活的资本转变。在易地扶贫搬迁村实行集体资产股权量化、市场经营将财政性支农经营资产转化为村集体新增资产,贫困户配股40%、所有农户配股40%、集体持股20%,贫困户双轮持股、二次分红、脱贫退股、滚动发展,努力增加群众股本收益。

此外,我市坚持住房搬迁与产业培育同步推进。在每个搬迁片区,至少引进培育1-2个具有引领性、带动性的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优先把搬迁对象纳入产业链条,实现增收致富。去年,全市85%的搬迁户依托产业增收。来源:巴中日报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46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后羿(匿名发布)
后羿(匿名发布)  发表于 2020-8-23 19:23
👍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