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一位妈妈为了发展孩子的兴趣,给孩子在家附近培训机构报了一个绘画班。无意中看到老师在信息栏中注明:家住白河左岸,经济条件欠佳。
登记学生家庭信息可以,住址、电话、工单位等在册便于学校与家长交流和沟通,为什么要注明经济条件差呢?如果学生家庭条件不好,难道学校会减免或补助学生辅导费?
最后孩子的家长因认为该培训机构有歧视嫌疑,担心孩子在以后教育中受到不平等教育而要求退费。
有人说,这是“商业机构”对“客户”的正常画像
有本地媒体采访到业内人士,某培训机构副校长表示:“例如第一次接触时,(机构工作人员)往往会暗暗观察家长开什么车、背什么包等等,后期还会通过询问家长是否做生意、家里是否有保姆、孩子谁在带等相关情况进行了解(家长经济实力),以便更好地分析家长的购买力和以后的消费挖掘潜力。”
另外一家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则称:“假设把学生的信息包括家庭信息向外公开,则可能涉嫌侵犯学生隐私,同时也带有一定程度的歧视意味。但若从机构内部管理的目的出发,通过信息备注,使教师对学生及家长更加了解,就很难定义这一行为是否是对学生的歧视,家长也不必过于敏感。”
而作为一般网友,真实想法是什么?
@吹妹_: 开学第一天叫小朋友画自己家的车标。
@Ajia小麦:因"财"施教。
@天使之翼LIoTY:分""层""教学?
为啥作为教育行业的“客户”的普通人,和专家、业内人士对此事的感受差异巨大?可能因为大家的职业和道德标准不同。
作为商业机构,哪怕是教育培训机构,也是把“教育”放在了“商业”之后。甄别出最具有“支付能力”的群体,通过良好的“服务”,甚至差别化的“服务“和“推销”留住“有钱能花钱的家长”是他们的正常逻辑。
作为公众,自然认为“不论家庭条件如何,只要付出了同样的学费,孩子就理应接受明码标价的教育服务”,在此基础上通过标注分出不同经济状况的家庭难免让人生出“看人下菜的嫌疑。”
“潜规则”就是“潜规则”,别以“商业逻辑”的幌子美化
在人民网上转载的一篇北青报的评论《学生报名标注穷富如此“潜规则”当止》,不光明确指出“这就是潜规则”。还担忧“参加培训的绝大多数都是中小学生,其正处在心理敏感期,成年人对他们的“另眼相看”,极有可能会对他们带来伤害,影响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如果你家还在学校或者教育培训机构被标准家庭经济状况,你认为正常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