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民法典》共7编,1260条,各编依次为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则。《民法典》的通过区别于单行立法,标志着中国步入了“法典”时代。 现有法条是对原有的法条的承袭和修订而来,有经过实质性修订,也有非实质性修订。而在两会期间,新闻宣传力度和讨论点最多的就是7大改革。1见义勇为免责,民法典明确了侵权人和受益人的各自责任,同时也明确了见义勇为者依法不承担民事责任;2小区共有场所收入归业主,这将发挥定分止争的作用,维护业主的合法权益;3禁止高利放贷,表明了国家鼓励投资实体经济,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解决因高利放贷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决心;4保护个人信息,民法典确认和保障与个人信息相关的人格权益,并规定了个人信息利用的基本规则,让个人信息使用有法可依,将有效遏制过度搜索个人信息的乱象;5界定夫妻共同财产,民法典吸收了现行司法解释的有效做法,规定了夫妻双方共同债务需要共同签字或一方后续追认;6增加遗嘱形式,民法典明确打印遗嘱需要具备的形式,填补了立法空白,打印遗嘱的效力被认定;7高空抛物的责任认定,为受害人提供了兜底的保障。 坚持人民至上,民法典反映人民意愿。中国民法典将“人身关系”置于“财产关系”之前,改变大陆法系“重物轻人”现象,把对人的尊重和保护提高到新高度,充分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中国理念。 民法典是一部穿越历史、走向未来的,展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助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彰显中华民族精神和社会核心价值的重要立法。民法典的颁布与实施,标志着一个权利保护的崭新时代的到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