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618|评论: 2

[群众呼声] 沈鶠菡与林一阳《大纸坊》的对话( 第七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5-15 13: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沈鶠菡与林一阳《大纸坊》的对话

林一阳:哎呀,前期因防疫造成大家工作忙,无心看故事,有些医生都找我帮他们写一些文章。现在差不多了,我们又开始。还望王老师多指教。

沈鶠菡:相互学习。建议杨老师如果有时间,可以加入这几个作家群:“丝路雅集《春天花会开》”、“川西文人沙龙”、“《西南作家》文朋诗友”、“龙门山脉作家群”、成都作家“文学信息交流群”这里面有许多全国级的高人,对你可能会有所启发的。只要不在里面发政治、宗教、民簇这些敏感话题的内容,大家都会欢迎你的。

“丝路雅集《春天花会开》”是邛崃作家协会的群,目前有108位群员;“川西文人沙龙”,目前有70位群员;“《西南作家》文朋诗友”,目前有248位群员;“龙门山脉作家群”,目前有75位群员。成都作家“文学信息交流群”,目前有280位群员。

《大纸坊》的103104节都看了,主要是写继武与启芬二人的心理活动。开与合都很自然,也很得体。好的心理活动,能较好地丰富人物的内心世界,相反,如果多了,太泛滥了,就会给人在“推销”作者自己的感觉,尽管作品是作家思想、立场、审美等各方面的反射,但这“反射”是读者通过作品感觉或体会出来,不是作者直接讲出来的。再,作品在交出去时,注重一下字句、标点的推敲与雕琢。比如:103节第三自然段的:“‘你发啥火啊’?”,是否应该“‘你发啥火啊?’”才合规范,同样的瑕疵,还有多处;另外“‘好!只要夫人理解就好。我活了三、四十年才明白什么叫夫妻?……’”中,‘?’应为‘。’可能会更好些。吹毛求疵了,旺杨老师别介意,这只是我的感觉而已。

《大纸坊》的105106节,看起来还比较安逸。方言土语的运用,川西人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人物的刻画,用方言土语,就把那种“粗犷”、“豪放”、“二三十年代川西乡下劳作的场景、氛围,烘托得犹如读者身临其境”,继续坚持就会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从另一个方面说,你的作品面对的读者不仅仅是川西人,而是全国,整得好乃至是全世界。

因此,方言土语的运用,应考究用字的准确(至少要基本准确),要推敲字眼。比如106节有段话你是这样描述的:“看上她?你把李东家说血浸毬!她那长不像东瓜,扁不像南瓜的样子,东家咋看得上她?这么多年了,你好久听说李东家跟哪个女人绞起过?更不说是麻子的婆娘!”我认为“血浸”二字,用“扁”、或“孬”、或“邋遢”要好一些。再“东瓜”应为“冬瓜”,尽管“东瓜与冬瓜没有区别,也就是说东瓜和冬瓜都是同一种瓜, 因各地叫法不同,有些地方也把冬瓜叫做东瓜,冬瓜别称白瓜”,毕竟川西地区没有把“冬瓜”叫着或写作“东瓜”的习惯;尽管“南瓜”就是“胡瓜”的普通话,但毕竟整个《大纸坊》的特色就是方言土语,将“南瓜”改为“胡瓜”要好些。其他相同的问题,在103104节的分析中谈过了,就不再重复了。乱说的,杨老师千万别介意!

林一阳:说得好,王老师。至于东瓜与冬瓜也没有明确的划分,而南瓜在我们当地叫胡瓜,外地人更不懂。其实,大家对瓜有东西南北之分,目的是让大家了解。这就像我们读外省或北方的小说,其中也有一些话让我们不懂,东北话更不好懂,慢慢就习惯了。像八几年我们到外省去打官司,各地的话都不一样。我在山西的火车上,一个人对我说,你说的普通话我们听起来很吃力,反而四川话说慢点,我还听得懂。我看陕西小说《白鹿原》,上面有很多对话不知所云。管他啊,我只好根据故事情节去了解。王老师说得对,有些东西还是尽量避免嘛。

沈鶠菡:107至112节,讲述陶绍成与李继武由来已久的恩怨了结,陶绍成为什么就能横行乡里的钩钩串串,明理清晰,飞扬跋扈的行为跃然纸上;李继武有礼有节、不卑不亢的性格特征、知恩图报……形象,也刻画得较为细腻;知州的六项判决更是大快人心:一、当堂杖责陶犯绍成五十大棍,流放十年。二、并处三千两白银的罚没。三、责令陶犯绍成退出所有侵占他人的土地田产及白沫江上的码头。四、治愈打伤的所有民众,并负担伤残者的全部生活。五、赔偿李继武被损坏的船只、纸捆。六、解散所有家丁。说明“恶有恶报,善有善报,如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一起全报。”这符合人们普遍的心理,给人以希望的正能量。

我喜欢吹毛求疵,认为这样有利于更上一层楼。在用字上应反复推敲,比如:第112节“只半天时间,知州便将案情审得水清鲤白。”这句话中“水清鲤白”就不是很妥。也许你的意思是水清亮了,观赏鱼的人就看得见水里白色的鲤鱼了。想法没有错,但要考虑普通话的用法,使用“水清理白”是不是会更好一些呢?再“更为恶劣的是,竟敢在县衙门外啸聚家丁,公然侮辱他人,其罪行已登峰造极。”这句话中“啸聚”二字,其意是“意思是互相招呼着聚集在一起”。究其小说情景及陶绍成倒霉后,家丁包括管家都作鸟兽散的情节看,这些人去是见于陶绍成的淫威,并不是自愿的,更不会“互相招呼”去聚集。因此,用“啸聚”二字不够准确!

林一阳:水清鲤白是民间俗语,意思是水是水、鱼是鱼,条分缕晰,一点不含糊。啸聚或改为纠集为宜。感谢王老师字斟句酌。

沈鶠菡:113至116节,记叙了陶绍成垮台是被自己的贪心害垮的,和李继武迁居暨儿子李文祥大婚之庆。写得不错,恭喜表扬的话这里就不说了。这里只探讨几个问题:一是“卢沟和范沟的所有乡亲,特别声言只待客,不收礼。”与“李家大院挂满了祝贺乔迁与婚庆的对联和楹联,龙门子和每道门上全都贴上大红‘囍’字。来宾们放起了恭贺的爆竹,礼房收到了厚厚的贺礼。”可视为李继武是把官府“宾们”与“卢沟和范沟的所有乡亲”区别对待。二是第116节:“一对高大的石狮分别坐在龙门两边,两扇厚重的木门上吊着粗大的门环,呲牙咧嘴的兽头门首让人感到肃穆威严。”中,“呲牙咧嘴的兽头门首”是否可以再点得具体点:“天禄辟邪”?三是“州、县大人用的是明代‘宣德’青花瓷茶碗,图案或为‘吹箫引凤’、或是‘荷花鹭鸶’,这些官窑茶具构图奇巧,线条洒脱,逸笔草草,形神俱备。”中,“荷花鹭鸶”是否是“荷花白鹤”?四是李继武迁居暨儿子李文祥大婚之庆,知县(正七品)、知州(从五品)、知府(从四品)都来了,体现了李继武的人缘广与厚,其中不乏文人墨客。在那个时期的文人墨客送匾落款成:“康熙七年三月贺”、“范沟全体乡亲康熙七年季春敬祝”、“卢沟全体百姓于康熙七年三月恭贺”,是不是不合他们的身份?我以为那时的文人墨客,在写匾时多用文气的字眼来称呼三月如:桃月、蚕月、莺月、暮月、鹂月、季春、炳月、三春、阳春、暮春、绸月。五是加强文字的校正,比如“箱房”应为“厢房”等。

林一阳:不收礼只针对卢沟、范沟当地人,不包括外地人。门首的问题是老木匠提供的。青花瓷茶碗的图案有资料介绍是上等茶碗的图案。关于迁居和婚礼能同一天举行,给咨询老人和杳阅有关资料认为可以,至于贺匾的落款时间是很普通的,每季三个月称孟、仲、季,古时候民间都这样写,文气字眼写出来不一定人人都懂。东厢`西厢厢房确实误写成了箱。

沈鶠菡:117节把川西特色的婚礼场面、礼俗,刻画得淋漓致敬,要“利时钱”、“转手”等,恐怕只有川西才有的特色吧?李东家乔迁暨少东家婚礼的三百桌酒席,都“坐得满满当当”,而且“宴桌上所有杯盘碗盏都是全新的青花瓷,摆过四冷四热、八羹八碟后,才端上丰盛的正席。这是邛州著名厨师操办的“海参席”,桌上的九大碗菜全是山珍海味”,在那个物资缺乏、内地与外地交通不便的特定年代,李家能办到如此高档,确实彰显了大户的风光派头。118节和119节,把张启中与小金花偷情,有了“野种”之后甩锅给赛武大,所表现出来的各自思想轨迹,以及“密谋策划锦囊妙计”的丑态,“狗舔油锅”的心态,都描写得比较细腻。120节把李继武和刘先文成为“双料”亲家之前后顾虑、心态都刻画得不错,尤其是把媒婆那张“能把死人说活、也能把活人说死”的“三寸不烂之舌”,以及121节张启中需要人帮忙的时候“一天请我几道”,刚接受帮完忙就“不冷不热”甚至“不认人”,“纸匠虽是粗人,可脑壳并不笨”的特征刻画得较好。122节叙述“李文林是读过很多书的人,头脑非常聪明,他接管纸坊后,就按造纸工序分组管理,指定各工序负责人,每月考核各组完成任务的多少、纸质的优劣,把工钱算给各组负责人,再由他们根据每个纸匠的业绩发工钱”,以及李“继武也在其他纸坊推行了这套管理方法,把所有纸坊搞得有声有色”的思想和管理模式,是今天创新改革企业家的形象。由此可以肯定,以后的李继武和李文林俩父子的事业,将是十分地繁荣兴旺。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20-5-15 15:06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20-5-17 07:59 | 显示全部楼层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