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大头娃娃”,很多为人父母者仍然心有余悸。那场十几年前发生在安徽阜阳的食品安全事件,导致大量婴幼儿食用劣质奶粉后出现营养不良综合征,其恶劣影响至今仍不能完全消除。
如今“大头娃娃”重现了。据湖南经视报道,在湖南郴州永兴县,最近多名患者家长发现自己孩子身体出现湿疹,体重严重下降,头骨畸形酷似“大头娃娃”,还有不停拍头等异常情况。这些患儿被医院确诊为“佝偻病”,且都食用了一款名为“倍氨敏”的“特医奶粉”。目前当地已经成立调查专班,对此事立案调查,调查暂未发现有医院和医生参与事件过程。
令人心忧的是,在郴州,类似的事件并不是第一次发生,而是接连发生。早在2019年7月,媒体就曾曝光过郴州地区的一起固体饮料冒充特医奶粉事件。2020年3月30日,十几位家长在“问政湖南”上发表“联名信”,指控“大头娃娃”“全因郴州儿童医院医生向患儿推销奶粉所致”。
郴州市市场监管局已于今年4月16日调查核实过“舒儿呔”系列固体饮料,最终认定涉事公司印制的处方笺和宣传单,明显误导患儿家属;而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童医院个别医生,使用这些虚假宣传材料,向患儿家属推荐购买。还有据媒体报道,这些被推荐的家长来到店铺后,又会接受导购员的“二次洗脑”。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舒儿呔”还没完全过去,又发生“倍氨敏”风波。套用导演北野武的话来说,灾难并不是发生了两起违法操作事件,而是近乎同一种违法操作发生了两次。
回过头看,发生在郴州的这几起“冒充特医奶粉”事件,恐怕不是商家单纯的虚假宣传,而是有一条成熟的作恶链:母婴店门店虚假宣传、将饮料卖给过敏孩子,销售话术洗脑家长,而医院和医生也很容易被质疑存在“推荐客户”的隐性操作——在“倍氨敏”风波中,当地调查称,暂未发现有医院医生参与事件过程,那可能是被“挖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