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川剧高腔以及《聊斋志异》在四川流行的时间来分析,那一时期四川出现一些的聊斋戏是完全可能的,清代四川上演的聊斋戏有如下记载:在夔州搬演的记载但笔者同意《川剧简》中安民先生的推测:既然他“性耽度曲”,就必须会向当时宦蜀的文人如杨潮观那样、将自己所著之传奇搬演于舞台,而《脂》是其作品中影响最大、成就最高者,其故事在市井流传甚广,搬演于夔州舞台的可能性较大。另有由传奇直接演化为川剧的《青梅记》、《游泾》、《洞庭配》、《金玉瓶》、《西湖公》《负薪记》等,在清代己于四川各地流行。
文人笔记、报刊中记录的演出情况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仪陇县学训导丁治案晋省述职四月五日至六月初二日,其间一个半月常光顾戏院,在《丁治案纪行四种》(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之《晋省》中,有在成都看川戏作日记16则,记有4月26日,在火神庙观看《双兔》,由文星班张四姨(小旦)主演。宣统元年6月,《成都日》记载了川剧史上第一次振灾义演的盛况。其时甘肃省发生特大灾荒,成都川剧界分别在悦来茶园和可园共举行5天义演,每票收龙元一元,所有票款悉数捐赠灾区,在悦来茶园上演的剧目中有聊斋戏三折:《打令牌》、《肖方杀船》、《夕阳楼会》。《成都通览》为傅崇架著宣统元年出版,其中记载的成都上演的聊斋戏有:绣卷图群仙会青梅配借尸报类蓉渡巧团圆菱角配重缘配打令牌汝南寺狼中义痴儿配3现存清代木刻本、手抄本四川省川剧艺术研究院资料室现存有:廖荣升光绪年间《金玉》手抄本、宣统二年认真公堂刻本《冬梅花》。另有朝代、刻版不明的《改良绣倦图》、《改良金串珠》等,从其冠名“改良”二字的情况来看,很有可能是晚清“戏曲改良公会会时期刊刻的版本。
以上统计虽不完全,但已实实在在记录了在川西地区上演的20多个聊斋戏剧目,这些剧目至今剧本尚存。加之散见于其它戏报、文人笔记、戏班、艺人情况介绍中记载的剧目,其时聊斋戏剧目应在20出以上。4民间雕刻中的聊斋戏达州真佛山庙字,建于清道光十八年,至二十七年形成现有规模为四川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庙宇戏楼上刻有聊斋戏《巧娘配》舞台造型:画面中巧娘、华母、傅廉均为川剧舞台装扮,花旦巧娘三寸金莲,手弄汗巾,闭口含羞:小生傅廉手持折扇,头戴角角巾(书生帽),额捆缠帕巾(为川剧舞台生病的装扮);中间的华母左手持药盒,右手伸出食指,告诉傅廉“赐仙丹一粒去除顽.建于清光绪末年的四川芦山县飞仙乡五福藏墓门上。刻有《胭脂配·活捉宿介》的戏曲舞台造型,此石雕画面由7人组成画面清晰生动:中坐桌后的是阀王。身后两名“褂子”(兵卒),右则两个“马衣(差役),左边王氏抓着跪地的宿介.人物装扮和势口与现今川剧演出无甚差异,两差役戴高顶红毡帽幅手挂“道板”与今川剧演出相同,在《聊斋志异》以及清传奇剧《胭脂》中,都没有《活捉宿介》的内容,此剧为川剧艺人编滨后经蜀中名流刘师亮加工编撰,1.聊斋剧本的大量刊刻及广泛流传光绪初年木刻文印川剧唱本行业在成都兴旺起来,光绪六年(l880年),成都学道街便开设了专门印行川剧唱本的木刻文印书庄古卧龙桥街一带就是木刻书庄集中之地。
民间称其剧本为坊间刻本,俗称“地羊子本本”,据《成都市志·川剧志“出版物》篇介绍,那一时期成都地区每年可出版川剧唱本120万册左右,批发到川西、川北各地销售.民国初年成都出现了昌福公司和四川印制局等铅印书局。其它地方的印书业主要以木刻版为主。现存清末民初各种川剧唱本数量较多,现四川省图书馆特藏部和四川省川剧艺术研究院保存有聊斋戏刻本18本,分别出自l4个书庄、书社,其中像《玉鼠》、《夕阳楼》、《三返魂》等剧本均有多家书社印行。由于木刻版本有利于保存的特点点木刻唱本通常是一版多印,加之一些刻版缺乏统一规范,因此许多木刻唱本印行的准确时间难以认定.剧本的大量印行,为聊斋戏在民间的流行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蜀中文人参与聊斋戏创作文人参与创作,是川剧文学水准提高、剧种风格形成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川剧聊斋戏之所以在辛亥革命前后至30年代出现勃兴的局面,与一批有影响的蜀中文人参与创作有着直接的关系.清末民初年间,川剧作家黄吉安先生著有川剧100余本流传至今的有聊斋戏四本其中《粉蝶配》、《湘裙》、《凤仙传)均为上下本《甄刘缘》为大幕戏。现在虽无从考察其具体写作时间,但从《粉蝶》、《凤仙传》中积极宣扬维新改良的内容来分析,这些剧本应该是1906~191l年他在受聘为戏曲改良公会写戏时完成的。黄吉安先生逝世于1924年其作品应早于这个日期,对川剧聊斋戏做出了突出贡献的当数冉樵子先生。他于20年代初在成都为三庆会剧社写戏大约写作或改编了24出剧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