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164|评论: 0

[信息动态] 【荐文】再为天下先!张家港16年“大戏”磨出了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2-11 23: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再为天下先!张家港16年“大戏”磨出了啥?

2019
12/11
08:34
苏州圆桌



奉超 王乐飞 杨溢/圆桌观察员

一年到头,不来这么点动静,实在有点不自在。
张家港人念兹在兹的“这点动静”,名叫“长江文化艺术节”——从2004年至今,连办了16届,坚持了16年。
2019年,“这点动静”略微大了点。
名为“长江文明与海上丝绸之路”的文物展,在艺术节期间开展。1200平米展厅,联合了青海、四川、湖北、江西、江苏五省博物馆,70余件珍贵文物,分五个主题“话说长江”,这不但是张家港的又一次“牛刀首试”,更是以文物展演6300公里长江文明的全国第一次。


凭着“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十六个字,24年前,张家港扬名全国;依然是这块“边角料”,凭着一出“戏”,16年之后,又站上了“弘扬长江文化”大合唱的领唱。
要么不干,干就干到最好。创业如此,唱“戏”亦然。
“这点动静”里,还就藏着那么一点血性。
从一项文化活动,到一大文化盛事,再到一方文化品牌,年复一年的长江文化艺术节,坚持着什么、展示着什么,如今,又让人期待着什么?
不能让地方戏就这么黄了
古老的土地,年轻的城市。
用来描述张家港的一句话,也带出了长江文化艺术节的初衷——全国文明城市,与之相称的内涵和颜值在哪里?
文明城市根植的是城市的文化。当文明成了城市品牌之后,城市的文化品位怎么把它扛起来?张家港人想到了文艺汇演——用这种最聚人气、最接地气的大型文化行动,重塑和张扬自己的城市文化,更对标自己城市的文明形象。
事实上,直接促成这一“文化行动”的,还有当时的地方戏窘境。
2000年前后,长江沿线的一些地方戏进入低谷期,由于创作不力,从业者心力不齐,地方戏剧发展逐渐陷入“观众流失——剧目表演下滑——观众再流失”的循环,有些地方戏甚至面临消亡的境地。
流传了这么些年的经典曲目、剧目,怎么可以说黄就黄了?
2004年,“江海交汇第一湾”的张家港,大戏开场。


沿江各地的地方戏在张家港“汇”成了一部文化大戏。

首届长江文化艺术节,张家港联合了湖南、湖北、重庆、安徽等地省市剧协,以及沿江12 省、区、市的戏剧团、艺术团、文化馆,包括花鼓戏、楚剧、川剧、黄梅戏在内的多地戏剧在张家港集中汇演。
剧团扎堆、地方戏荟萃,正是在过节般的气氛中,一颗长江艺术文化的种子,深深入土,生根发芽。
如今,800多支群众文艺团队活跃在张家港市1015个文化网格中,每年为老百姓送上万余场文化活动;“中国曲艺名城”“中国小戏小品之乡”“中国宝卷之乡”,一系列称号纷至沓来;苏州评弹《焦裕禄》摘得中国曲艺牡丹奖,小品《生日聚会》拿下“群星奖”……张家港的文化建设从量的积累实现了质的突破。

“踩街”踩出的精气神
“门太难把了。”

每年一到长江文化艺术节,张家港文化艺术中心的检票口,越来越考验工作人员的体力和脑力。面对自带小板凳、总想趁空往里钻的老阿姨、老叔叔们,检票员再火眼金睛也难免“漏档”。
钻剧场的劲头,来源于艺术节早先的一项表演形式——踩街展演。
踩街,顾名思义,踩着大街一路演,你方唱罢我登场。由于演出的流动性,节目展演的空间得到了最大化利用。
每年轮替的长江流域戏剧艺术节、长江流域民族民间艺术节汇聚了来自沿江各省、区、市的80多部大戏和100多个民俗节目,哪也装不下这么大个阵仗。舞台搭在哪?上大街!
于是,张家港最闹忙、最开阔的人民路就成了第一条巡演大街,一幕幕、一台台荟萃长江流域各地文化精华的表演,直接送到了市民家门口、眼门前。参与一场过街巡演的民间文艺节目的演员往往接近千人。



长江文化艺术节,开了人的眼界、润了绿的水土、养了城的气质。

自创办以来,长江文化艺术节已举办各类跨区域大型公益文化活动130多项,沿江12省(市、区)参与总人数近140万。2012年起,艺术节实行戏曲惠民举措,大戏展演最低票价10元,每场演出平均上座率超过90%。
大歌大戏在欢闹和笑脸的海洋里,成了一场谁也撇不开、谁也躲不掉的文化家宴,这也是长江文化艺术节延续至今的精神主题——群众节日。

所有活动都面向群众的底气,来自“百姓看戏,政府买单”的坚持。

长江文化艺术节是政府推动的公益文化行动。一方面,长江沿线的优秀文化集中一地,与此同时,本地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潜移默化地随“演”入心。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群众主体的运作机制,搭建起的长江文化交流平台,更在广度和深度上提升着城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每一个人“乐在其中”又“乐享其成”。
传承、共享、融合。
16年的长江文化艺术节,开了人的眼界、润了绿的水土、养了城的气质。16年,一座文明城市的文化建设,厚积薄发,水到渠成。

无所不包又出其不意

“港城有戏”——2019张家港小剧场艺术季的消息,一度“刷屏”朋友圈。
滑稽戏《哎呦!爸爸》、音乐剧《水手之谜》、儿童剧《恐龙人》等9个剧目轮番上演;“戏精”生活集市、艺术开放日、剧本朗读会等“接地气”的文化一个接一个。以往,只有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才有小剧场演出,如今在家门口就能看到。精准地回应市民的文化需求,小剧场艺术季成了新切口。
这份“小而美”的文化礼物,正是第16届长江文化艺术节的一大创意。其目的,就是要让老的、少的,传统的、新潮的,凑热闹的、看门道的,每一个人都能被“撩”到。

“无所不包又出其不意”,最终实现文化服务“精准滴灌”。

小剧场艺术季选择的剧目既有传统折子戏,又有儿童剧、先锋剧。张家港还发起成立了“长三角小剧场联盟”,与保利院线、长三角青年戏剧联盟及相关文化传播公司合作,搭建文化朋友圈,力图打造常态化的小剧场演艺品牌,并与旅游产业有机融合,期待做强港城文化夜经济。


张家港创作的小品《生日聚会》拿下“群星奖” 。


戏剧小品演职人员进行“头脑风暴”,对作品细节进行打磨。

既推进文化消费、培育港城演艺市场新业态,又让公共服务提质增效多了一个抓手,小剧场的金点子,不但有料,而且有戏。
除了文化形式和文艺内容让人耳目一新,来自“运作模式”的机制创新,则更深刻地塑造着长江文化艺术节的内外呈现,有效激励了艺术节“常办常新”的内生力量。
在政府加大对艺术节投入的同时,参与运作的社会资本比例逐年增加,活动有效导入了项目分包、政企合作等市场化运作模式,对于条件成熟的项目,在策划、执行等环节实施政府采购,严格招投标管理,推进了文化项目运作的管办分离。
艺术节还催生了专业的社会组织。2013年,长江文化基金会成立,2014年,长江文化促进会成立。专业社会组织打破了政府办节的模式,既构建起艺术节的社会化推动机制,也夯实了长江流域文化交汇互融的大平台。
文化的自信,来自历史深处;文化的创新,使得这份自信“执着母土”,更持久深沉。

长江文化艺术节,有赖这份创新的力量。
今天的文化就是明天的经济
借助文化融合的先导作用,深度融入长三角,更是大势所趋,顺势而为。



文化融合激发出的内生动力,在长江文化艺术节期间展露无疑。

今年3月,张家港市经济社会发展(上海)说明会举行,44个项目现场签约,涉及“两新一高”、智能制造、金融投资、产城融合等多个领域,总投资243.2亿元。
《张家港融入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提升行动方案(2018—2020年)》随后出台,通过173条具体举措实施五大工程,从人才、项目、资金、科研机构等资源对接,到养老、医保等同城化公共服务布局,全部进行了任务分解,挂图作战。
今天的文化,明天的经济。
文化融合激发出的内生动力,在长江文化艺术节期间展露无疑。张家港创新发展投资说明会、张家港市电子商务创新创业大赛、“最美港湾 创业港城”张家港市国际高层次人才交流洽谈会、“氢汇港城”氢能产业发展大会、张家港市文化旅游创新推介暨产业发展座谈会……
“以长江文化艺术节各项活动为桥梁纽带,广泛集聚经济发展新动能,精准抓好招商切入点,及时捕捉有效信息和合作意向,推动文旅与经贸融合发展、协同推进,全面提升长江文化艺术节的综合效益。”
16年春风化雨,长江文化艺术节已然成了生活的一种惯性,这里有参与者的不竭的激情,观赏者不减的热情,更有每一个张家港人一眸子的深情。
文化自信也好,文化自觉也罢,浓缩在长江文化艺术节这幕“大戏”里的,是一份城市的骄傲。
还像16年前一样,来的都是客,长江文化的优美调调依然可以不绝于耳、欢快绕梁;与此同时,你还得想,一年一度传承式的艺术节,如何让人们心里的这份念想再“主动”一些?如何在无所不包和精准投射中找到更多的平衡点?如何通过文化的互联互通,摸索到长江经济带资源融通、共建共享的法门?
长江文化艺术节,毕竟再也不是16年前那场除了热闹还是热闹的文艺展演了。
敢为天下先,样样争第一。

张家港的“大戏”,才刚刚开始。


编 辑:奉超
原创不易,费心费力;
倘若看中,欢迎分享!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