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我国戏曲界的国情来说,不靠政府补贴的话,有一大部分剧种会因此失传,剩下很多剧种,从业人员会大幅度的锐减。
举个例子吧,在我的家乡有一个土生土长的剧种,名为泗州戏,这个剧种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它是安徽四大优秀剧种之一。但是,我在这块土地上生长了二十几年,从来没有见到过一次它的演出。
说一句很尴尬的话,我一个那么喜欢戏曲的人,都没有在本地见过他们演出,可想而知其他根本就不关心戏曲的平常人了。我们县城有三个泗州戏剧团,每次演出都是给领导视察看的,寻常人根本没什么机会见到。
我还有几个同学在宿州学院学习泗州戏专业,毕业之后直接进入泗州戏剧团工作,有编制的那种。但我知道他们在读泗州戏专业之前,一点点戏曲基础也没有。
像这样所谓的戏曲演员,在全国各地大有人在,他们就是去混工作的,混个编制,还省得考公务员,直接进国家单位了。您说说这样的剧种,如果没有国家补贴,又怎么能保得住?
再比如那些已经濒临灭绝的剧种,比如年代比较久远,却始终传不出去的傩戏、数来宝、木偶戏、皮影戏,还有一些祭祀戏、宗教戏,或者很受地域限制的戏等等。它们离开了国家的补贴,基本上全部得灭亡。
大连京剧院院长杨赤在纪录片《京剧·八答苍》中说:“国内没有任何一个京剧团能自己养活自己。”他说的也是有理由的,各地的京剧团确实是入不敷出。
但是,如果国家真的取消了对京剧的补贴,各地的京剧团虽然有一定的影响,一部分掺假的演员会失业之外,也并不是不能养活自己。毕竟京剧的基础还是有的,做好宣传,把票价降低一些,多演出几次,起码还是能够有一定的盈利性的。
同样,国内一些群众基础比较多的剧种,比如豫剧、越剧、评剧、黄梅戏、秦腔、昆曲、粤剧等,他们也能够凭借着群众基础来养活自己。
但是这样的话,演员的日子可就不好过了,又回到了一百年前,有本事的演员能成为角儿,甚至开宗立派,再现民国时期戏曲界的盛况。没本事的演员,就改行去干别的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