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773|评论: 1

[转帖] 中国人口危机:比想象得更严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1-24 23: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1世纪中后半叶,中国最需要警惕的问题是什么?


既不是跟美国的贸易冲突,也不是HK的疥癣之疾,而是一个种族赖以生存的最根本问题:人口。


21号的《新闻联播》上,播发了一条消息——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


这是一份到本世纪中叶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性、综合性、指导性文件。


《规划》明确,到2022年,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制度框架初步建立;到2035年,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制度安排更加科学有效;到本世纪中叶,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相适应的应对人口老龄化制度安排成熟完备。


1.png

《规划》从老龄化社会的财富储备、劳动力供给、养老服务体系等5个方面部署了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具体工作任务。


一是夯实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社会财富储备。


通过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老龄化相适应。通过完善国民收入分配体系,优化政府、企业、居民之间的分配格局,稳步增加养老财富储备。健全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持续增进全体人民的福祉水平。


二是改善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劳动力有效供给。


通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提升新增劳动力质量、构建老有所学的终身学习体系,提高我国人力资源整体素质。推进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加充分就业,确保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人力资源总量足、素质高。


三是打造高质量的为老服务和产品供给体系。


积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建立和完善包括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安宁疗护的综合、连续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


健全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充分发展、医养有机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多渠道、多领域扩大适老产品和服务供给,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


四是强化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科技创新能力。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技术创新作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第一动力和战略支撑,全面提升国民经济产业体系智能化水平。提高老年服务科技化、信息化水平,加大老年健康科技支撑力度,加强老年辅助技术研发和应用。


五是构建养老、孝老、敬老的社会环境。


强化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法治环境,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构建家庭支持体系,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形成老年人、家庭、社会、政府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如果没有弄错的话,这是国家决策层第一次正式表示,中国正在走向老龄化。


这并不是什么新鲜事,起码熟悉我们的朋友就应该清楚,我们公号基本上每周都会写一篇关于人口问题的文章。


原因无他,实在是人口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生存而言太重要了,眼下最高决策层做出姿态,显然是要将这个问题放在极高的处理层级上了。


2019年虽然还没过完,但已经有不少机构开始倒腾数据,计算今年的出生人口。


我们大致翻了翻,基本都集中在一条水平线上:


2016年出生人口1786万,2017年出生人口1723万,


2018出生人口1523万,


2019年到目前为止11月17日1016万,同比下跌25%,


按照今年的月出生人口,基本剩下一个月顶了天也就100万新生婴儿,也就是说2019年的出生人口大约在1100万左右。


2.png

当然,也有学者对此数据提出异议,认为出生人口汇总是有数据滞后延迟的,不能用同比或者比例来估算全年数值。


最正确的应该是到明年等今年的人口汇总,比较靠谱的区间应该是1300万-1400万,也就是说比去年下降了10%,并没有25%那么玄乎,更不存在媒体引用的“断崖式下跌”。


不过无论是1100万还是1300万,显然中国的新生婴儿数在逐年下跌确实是个不争的事实。


少子化的另外一面就是老龄化,这个道理很明显,我们犯不着过多着墨。


一般情况下,当社会开始具有这两种人口特征后,其发展都会呈现出无可逆转的低迷,尤其是中国现在还是非常特殊的“未富先老”国度——当邻国日本开始出现我们现在的人口特征时,他们的人均GDP是4.75万美元,而我们才1万美元。


那么,我们是否也会因为老龄化和少子化而陷入低迷么?会不会因为人口问题而无法走出中等收入陷阱?


我觉得这需要从两个层面来解读。


首先,日本和中国的可比性与不可比性。


可比性就是中日两国的人口结构和文化构成较为相似,不可比性就是中国在土地制度、教育和产业模式上更类似于韩国+新加坡+香港的组合。


换言之,日本是个外向型明显的发达中小规模经济体,而中国则是个巨型的统一市场。


统一大市场必然会带来“马太效应”,未来形成年轻人口持续涌入中心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保持年轻和活力的特征。


相应的,巨型市场催生出金字塔尖的超高收入行业,让前沿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不断升级。使得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均GDP不到1万美元的发展中经济体能诞生出远超一流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高收入岗位。


发达地区在保持年轻和活力、拥有超高收入岗位的同时,也有在财政、社保和基建上反哺其他地区的义务——人口向上走、财税往下流。


也就是说,总体而言,因为少子化和老龄化造成的衰退对中国的影响不会有日本那样剧烈。


不过相应地,相对于其他经济体而言,一方面中国大城市的吸引力会更强,而另一方面中国大城市的生存难度会更高。


举个例子,许多年轻人愿意耗费更多青春去博一个几率很小的“好未来”,不断追求更高的学历和更大的城市;同时超高收入岗位让大城市/特大城市的吸引力变得更强。但大城市土地约束 + 财税/公共服务下沉,让大城市年轻人的婚育能力进一步下降。


当然,还近些年掏空了“六个钱包”的高房价,都是因素之一。


也就是说,想要在大城市立足的年轻男女,将会面临极大强度的生活和工作压力,结婚生子的欲望随之更为减弱,届时中国的生育率还会更加往下跌,例子可参见韩国的高压抑社会。


那么有没有解决之道?


这个我们在之前的文章中说过很多遍,城市化、大城市化、高房价的未来必然会进一步加剧少子化和老龄化的到来,这是个社会的发展趋势,无法靠人为去逆转它的发生,正如老龄化也正在除非洲以外的其他大陆持续扩张是一个道理。


3.png

眼下,我们要做的是客观地认清这些特点,了解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全面放开生育,提高中华民族人口生育率,发展新的生产力,诸如量子技术、人工AI、石墨烯等新技术,去抵消人类社会普遍老龄化带来的影响。


认识困难,发现方法,这才是真正的解决之道。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19-11-25 08:44 | 显示全部楼层
指导性没有刚性,老百姓的钱袋子才有刚性。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