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6396|评论: 9

[群众呼声] 关于恢复历史地名“临邛”后称为临邛市的意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1-9 08: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向邛崃市人大常委会反应
                                                      关于恢复历史地名“临邛”后称为临邛市的意见
                                                                                       凡丁
       当前正值四川省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之际,笔者作为邛崃市民,向代表邛崃人民的邛崃市人大常委会反应:《恢复邛崃历史地名“临邛”后称为临邛市》的意见,不知可否提上议事日程?
       原因
       李旭奎先生所著《邛崃通史》(成都时代出版社)载:“公元前311年,秦惠文王派张仪和蜀守张若筑:成都、郫城(今郫都区)、临邛和江州(今重庆市)成为巴蜀四大历史古城。在这两千三百多年悠久的建城历史上,临邛县曾更名监邛、临邛郡、邛县和邛州,直到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权建立民国政府,在1913年撤州置县,邛州才更名为邛崃县。”

       民国十一年(1922)宁缃主编《邛崃县志》时,在县志卷首中就已指出:“邛者,山名也,水名也,部名也,从邑(部)工声。(过去说)‘邛’是昂(注:无日字头,音昂。手写板无此字),‘崃’当作来,与踞(注:山字旁)崃异,与邛亦异。(其实)两字皆误于元人,明与清朝沿误。”
       又曰:“此地秦名临邛。临邛不得谓之邛,亦尤临海(在浙江)不得谓之海,临洮(在甘肃)不得谓之洮,临川(在江西)不得谓之川。
       三代(夏商周)时制,分州贡赋,郡县而后,州,乃军镇之名。邛州自唐以来,郡县与军镇并行。元人废郡县,专用军政之名,曰:邛州。明以州为升降,不知临邛之意。清亦然。遂使古邛、巴邛、邛江(原注:即贵州邛江)、临邛县(数个地名)昧没,而独存邛州。”
       说明:()内文字除原注外为笔者所加。
       领会:
     “邛”字本意为山、水及部落之名。邛崃山则是岷山系的余脉,简称崃山,崃岭是崃山余脉。旧时临邛八景之一的“崃岭朝云”(今土地坡一带)即取意于此。
       古时取地名的原则是:临近大海的城市,不得以某海之名命名城市,故浙江有临海。上海之名本意为船出海之处。临近洮水之城,不能说是洮河县,故甘肃有临洮县。江西临川县在抚河边,故名。
       建于先秦时期的巴蜀四大古城中,今重庆古名江州,因位于嘉陵江北岸“江北嘴至刘家台”一带江边砂石之地;成都地名是借用西周建都的经过:“一年成邑,三年成都,因之名曰成都”;今成都市郫都区是古蜀国的都邑,故名郫城;“临邛”本意为临近岷山大山中的邛崃山、邛水(今火井江)和邛人部落之城,因当时当地的临邛城无比高大,还有居高临下和逼近的意思。
       所以,民国《邛崃县志》总编宁缃说:“岷山大峨,纷奇贡秀。”而“临邛者,南临邛崃大山也。”
       宁缃还说:元代统治者不了解汉文化,只注重武力,故专用‘邛州’这一军政之名。明代皇帝也不知临邛之意,故明初降邛州为邛县,后[明成化十七年(1481)]又升邛县为邛州。清代于是沿用邛州之名。(译意)
       民国初年(1913)国民政府将“邛州”改为“邛崃”,更是没有道理!

       过去,邛崃有文化人研究过“临邛”中的“临”字,在古文中是繁体字盐—即用器皿煮盐的象形字,又与监字是通假字。古临邛产盐,并且产铁,故秦汉时在临邛设盐官,后世设盐铁监,王莽时期曾将临邛呼为监邛。
       总之,古代临邛县的“临”字含义深广,上世纪九十年代,有不少人向时任县委书记的何琼英建议:将邛崃县恢复历史旧名为—临邛县。但不知什么原因未果,而相邻的崇庆县已恢复历史名称—崇州。

       许多人都有同感:
       历代史籍如《史记》、《华阳国志》、《三国志》、《太平寰宇记》等,皆用“临邛”或者“邛州”之名记述临邛地方人物事件,特别是汉代胡安、严君平、卓王孙、卓文君、司马相如、五代黄崇嘏、宋代张行成……他们的故事以及邛崃的制陶、冶铸、水鞲鞴法、卓筒井技术和石油文化、火井文化,盐文化,还有茶文化、酒文化等,无不享誉中国,乃至世界闻名!
       比如晋代时王羲之尚在关心严君平有后人否?唐李商隐诗嘱咐友人:“君到临邛问酒垆,近来可有长卿无?”白居易《长恨歌》还中特别提到“临邛道士鸿都客”的杨通幽,宋代张行成首绘的太极八封之式图不仅流传后世,清代时还成为韩国国旗上的图案,寓意朝鲜半岛为大清属国,现为韩国国旗。等等不胜枚举!
       然而
       自从民国二年(1913)改邛州为邛崃县后,外地人普遍认为邛崃与临邛是两个不相干的地方,许多邛崃历史人物和历史文化因此淡出了今人的视野。这一点,常在外地进行陶瓷文化交流的尚崇伟先生深有体会,他曾经对我说到:如果介绍自己是四川省邛崃市的人时,没人有反应,再解释说,邛崃市即古代的临邛县时,在场人马上喜形于色地提到卓文君、黄崇嘏等历史人物,和最早利用天然气的火井等历史典故来!
       这便是我写本意见的理由。

       特别说明
       以上意见写出后,查阅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704号)《行政区划管理条例》规定相关条款,仅见:第六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设立、撤销、更名,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  和  第七条 下列行政区划的变更由国务院审批:
      (二)自治州、县、自治县、市、市辖区的设立、撤销、更名和隶属关系的变更以及自治州、自治县、设区的市人民政府驻地的迁移;
       显然,我的意见不在自治区县范围,故未直接向邛崃市民政局提出,转而向邛崃市人大委员会反应。
       但是我非人大代表,如果此建议程序不合法,就当成我在宣讲“邛崃”这一地名演变的历史过程,表达个人的感想吧!
                                                                                                                             2019/11/9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51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19-11-9 11:06 | 显示全部楼层
       记得我一次出去在成都参加中国大陆、中国台湾、中国港澳四地语文教学研讨会,别人问我是哪里人,我说是邛崃,居然没有人知道邛崃,我笑他们好像桃花源中人,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笑归笑,邛崃的知名度确实不是很高;      还有,临近区市县的师兄师弟们总爱拿“穷来人(穷地方来的人)”寻开心,也无可奈何;
      也有人觉得“邛”使人想到“穷”不雅,更有甚者,把“邛=穷”,把自己不富裕归罪于“邛”字,当然,这些都带有迷信色彩。要想发财,还得靠自己奋斗,光有一个好名字也不行;
      如果可能,倒不如用知名度大的本土名人命名,把“邛崃市”改为“文君市”或“君平市”等。
       以上只是一个愿望而已,名字岂能随便改呢?
       以上权作玩笑而已。



 楼主| 发表于 2019-11-9 20:04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代美 发表于 2019-11-9 11:06
记得我一次出去在成都参加中国大陆、中国台湾、中国港澳四地语文教学研讨会,别人问我是哪里人,我 ...

       我认为行政区划的命名包括更名,应体现当地历史和文化的悠久和博大,比如临邛的含义就深远而宽广,其中包括文君文化。
       举一个例子
       1987年11月,国务院发出《关于安徽省调整徽州地区行政区划的批复》,同意撤销徽州地区、屯溪市和县级黄山市,设立地级黄山市。辖屯溪、黄山、徽州3区和歙县、休宁、祁门、黟县。
       而黄山市所辖的徽州,历史可追述到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正月。徽州下辖歙县、休宁、祁门、黟县,徽州府衙就设在歙县。
       幸好黄山市所辖的徽州3区和歙县、休宁、祁门、黟县都保留下各自历史地名。
       2019年春节,
我随家人自驾游,说是到黄山市一个有千年衙门的地方。我一脸茫然,认为要到黄山市去参观一座古衙门,到目的地后发现,原来这儿即歙县,虽然徽州衙门是复建的,但是保留下若干古街巷、古迹和老建筑,街道的规划打造比我们邛崃做得好。
       而且所到地方,根本未见冠以“黄山市”字样的政府机构名、地名以及含有黄山市的店招甚至广告。就是过去所看央视一些宣传介绍徽州历史、徽派建筑,和徽墨、宣纸、歙砚、毛笔文房四宝等类节目,也只说徽州未提黄山市。为什么?各自去思考吧!

HL1

发表于 2019-11-10 10:34 | 显示全部楼层
邛崃的知名度 要比临邛高。
不改为好!

发表于 2019-11-10 13:28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人云: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不妨看看江苏是如何保护地名的吧!

          加强地名管理  做亮地名文化
                                                                  中国社会报2019-11-09
                                                                  作者:林马贤 杨啸晨 潘时常
   地名是社会基本公共信息,是社会公共文化产品,人们的日常交流交往离不开地名。做好地名管理、做亮地名文化工作,对于服务经济建设、方便社会交流、弘扬中华文化、促进社会和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存在的不足及原因分析
   
   旧城改造,传统地名消失严重。一是部分文化地标、饱含乡愁的老地名未能得到有效传承。以江苏省泰州市来说,千年“歌舞巷”变为“世纪新城”,繁荣数百年的大林桥街区变成“财富广场”,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泰州人“根”的意识,令人心痛。二是现存老地名宣传解读力度不够。如城中历史街区的阮巷,唐代诗人喻凫在《京中得子侄书》曾云:“远书来阮巷,阙下见江东”;八字桥街区的十胜街,因南唐晚期赵匡胤率军在此作战,一连打了多个胜仗而得名。诸如此类的故事比比皆是,但至今尚无一块地名解读牌,使泰州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个性难以彰显。三是消失的老地名再利用程度不够。近年来,该市陆续编印了《泰州市历史地名保护名录》《泰州地名故事》等丛书,对地名保护是一件好事,但大量有历史沧桑、有现实价值的地名仅存在于故纸堆中,未能在城市的改造和新建中给予保护性利用。

    新城扩张,地名乱象较为普遍。一是重名现象给百姓带来不便。市区采用“迎春”二字的有“迎春路住宅区、迎春小区、迎春花园”,采用“世纪”二字的有“世纪家园、世纪新城、新世纪花园”,这些名称相似度极高,但不在同一片区,给邮递、外卖等行业和外地客人带来众多不便,常闹出不必要的误会。二是新地名缺乏文化品位。一些开发商为了楼盘有新的卖点,取名追求“大、洋、怪”,如崇洋媚外的“东方巴黎城”,带有封建色彩的“皇家花园、皇家美墅、御景公寓、御园”,还有地处偏远名不符实的“泰州广场”等等,其实这些都是普通的小区楼宇或商业楼盘。三是滥用城市地标名称。古时泰州因地形酷似凤凰,因而留下了“凤城”的美誉。近年来,“凤凰”二字如雨后春笋,蜂拥而起。早在南宋时期,文天祥曾留下“惊传赶马到塘湾”的诗句,而在2006年撤镇改街中,已用千年之久的“塘湾”二字却被废弃,改为“凤凰”街道。行走市区,与“凤凰”有关的小区更是遍地开花,这些名称大多仅有一两字之别,令人如入迷雾,难以辨识方位。

    多头管理,地名规范程度不高。地名的命名,涉及众多部门。从程序来讲,应由具体单位申报,经民政局地名办批准,公安局、城管局等部门设立标牌。但实际操作中程序并不严格,一定程度上造成文化名城的地名工作发展失范。一是部门之间缺乏协同管理机制;二是地名公共服务工程进展缓慢;三是具体操作者地名业务和文化素养不高且缺乏把关。前段时间,曾把公示命名的“芦洲”桥的桥名刻成了“泸州”,把“润泰”桥的桥名刻成了“润秦”,把“永晖路”标牌制成了“永辉路”而被网络曝光,引起热议。
对策建议

   加强组织领导,理顺管理体制。一是调整规委会成员名单。建议增加民政(地名)部门为规委会成员,明确相关职责,今后凡涉及地名管理相关工作(包含命名、更名,道路、桥梁、游园、河流的标志指示牌设计等)由民政局地名办提出(或参与制订)预审方案,与地名有关的规委会和城建工作会议可与地名委员会会议一并召开。二是优化地名智库体系。通过公开招募与单位推荐,聘请了解地方历史文化、热心地名工作、熟悉地名规范管理相关政策法规等的专家学者和关注地名工作的社会人士,建立地名专家咨询委员会。三是聚合政府部门、高校、研究机构和社会各方面力量,支持成立地名文化研究会和地名文化研究所等多类研究机构。

   完善政策配套,提供规范支撑。一是抓紧制定地方地名管理条例等地方性法规文件。二是尽快编制《地名总体规划》,将其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规,并根据总规制定详规和实施方案。三是规范地名报批审批程序。修订规范地名命名更名程序,严格执行各区地名工作由市地名办统一扎口管理的报批程序,在办理建筑物、住宅区规划许可证、公安落户办证、工商营业执照等时,明确地名主管部门核发的《标准地名使用证》为前置条件,从源头上解决随意冠名、盲目贪大求洋、名不符实的顽症。四是加大地名的监督检查力度。可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网民代表、社会各界人士和发动学生组成“啄木鸟巡查团”,定期不定期对辖区地名进行巡查,及时发现损毁和错字,规范地名译写和用字读音,借助数字化城管平台,落实整改单位,规定整改时限。

   加快开展试点,推进重点工程。一是在历史文化底蕴丰厚的古街区,实施街巷、历史建筑、名人故居的历史文化地名标识和文字标牌解读工程。二是在开放景区河道桥梁,实施所有桥梁名称的中英文标牌解读工程。三是在重要旅游节点实施旅游地图指示标牌工程。四是在行政片区实施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多方向标志指示牌工程。五是利用公交人流量大的特点,实施地名文化宣传深化拓展工程。六是组织实施历史文化地名标识工程。

    推进基础研究,创新宣传普及。一是在基础研究上下功夫。通过发布课题和经费投入等多种手段,支持各类研究机构和各界人士参与地名研究,推出一批有质量的研究成果。二是彰显地名文化特色。深入挖掘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地名,有效传承历史地名文化,弘扬红色地名文化,推动地名文化与文旅结合,滋润红色民风,设计红色地名文化旅游专线,开发红色旅游,力争通过地名的命名来印记历史痕迹,留住乡愁和记忆,为各地固“根”铸“魂”。三是在宣传普及上开拓创新。报刊、电台、电视台及新媒体要加大宣传力度,开办栏目、专题,深入阐述地名文化内涵。同时,围绕社会热点,主动提炼话题,引导网媒和有写作能力的人士参与网络讨论,及时将好的意见和建议通过网络向社会释放,用正能量引导社会舆论。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民政局、泰州市政府办)

发表于 2019-11-13 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临邛”显然比“邛崃”有内涵。如果抛开历史来说,叫张三、李四、王二麻子又有什么区别呢,也许叫多了就习惯了。比如,灌县改成都江堰市,现在大家都觉得都江堰的牌子要响亮些,殊不知“都江堰”三个字在县志上只是个堰名而已,最多只是个工程项目。历史上都江堰被称为湔氐道、导江县、州、灌县、永康军、永宁军、汶(读作岷)山郡,为什么两千多年来那么多古代先贤都没有想到用都江堰”这么高大上的名字呢。查康熙字典,汶川的“汶”也不读作wen,而应读作,据说这个字是岷在上、汶在下的一个字,山称为岷,水称为。这种将错就错的确是会阻断人们认识地名的历史本意。
      听说都江堰要设区了,有不少人建议改成“灌区”、灌水区,当然这只是一个笑话。

2017年优秀版主 2019年优秀版主 2020年优秀版主 2021年优秀版主 2022年优秀版主 2023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9-11-17 13:32 | 显示全部楼层
邛崃撤县设市曾经争取过,未采纳。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7 19:59 | 显示全部楼层
邛人一个 发表于 2019-11-13 20:52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临邛”显然比“邛崃”有内涵。如果抛开历史来说,叫张三、李四、王二麻子又有什 ...

原来“汶川的“汶”不读作wen,而应读作岷。”长知识了!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7 20:03 | 显示全部楼层
大石 发表于 2019-11-17 13:32
邛崃撤县设市曾经争取过,未采纳。

就当成我在宣讲“邛崃”这一地名演变的历史过程,表达个人的感想并且立此存照吧!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7 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网络读者阅读、关注!
       此后我将致力于校注我的民间调查:《邛崃地名历史集》
       在此与大家说一声:再见!
                                                                                    凡丁
                                                                       2019/11/17

2022年优秀网友 2023年优秀网友

发表于 2019-11-20 22:33 | 显示全部楼层
长见识啦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