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浙江金华金东区孝顺镇中心小学部分学生佩戴号称可以监控“上课是否走神”的高科技“头环”引发争议一事,金东区教育局相关工作人员10月31日下午回应澎湃新闻称,学生是无偿、自愿使用“头环”,未产生任何不良反应,家长也对此表示认可。目前,为平息“质疑”,当地已决定暂时停用相关设备。
据媒体报道,孝顺镇中心小学通过为学生戴上名为“赋思头环”的脑机接口设备,可监测后者的上课专注度:“头环”会给孩子们的注意力打分,看看其上课时是否“走神”;数据会实时上传至老师手机,再由老师把将“得分”发给家长。
该设备由浙江强脑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由孝顺镇中心小学校友捐赠给学校。学校建立了实验班“赋思学堂”,将“头环”用以实践。该小学在其官网6月29日发布的一则新闻中称,孝顺小学作为浙江省首个引进高端科技设备——“赋思头环”并应用于课堂教学、有效提高了课堂效率与学生专注力的学校,“受到了广泛关注”。
三个多月后,此事经媒体进一步报道,引发舆论热议。有声音认为,利用高科技头环“监控”学生上课是否认真,就如戴上了“紧箍咒”,无疑会让孩子们倍感压力,涉嫌侵犯使用者隐私。
10月31日下午,金东区教育局相关工作人员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称,“赋思学堂”并非“实验班”,而是“实验教室”;头环也并不是每天都要佩戴,而是一周一次。“学生是无偿、自愿使用头环,家长也对此表示认可,学生也未产生任何不良反应。”上述工作人员称。
对于网络上传言“头环能够进行实时监控,将数据反馈给家长”,该工作人员告诉澎湃新闻,这并不属实。“后台数据仅供老师分析、改进教学时使用,赋思头环没有实时反映数据给家长的功能。”该工作人员表示,由于心理暗示作用,学生使用该头环时注意力的确有所提升,“目前由于舆论热议,该设备已暂时停用”。
10月31日,该公司在其官方微博连发两篇声明,表示“赋思头环”并非监控学生的产品,而是“训练学生提升注意力的仪器”。声明解释说,“赋思头环”利用神经反馈进行专注力训练;老师在课堂上也无法看到每个学生的专注力数值,只能看到平均数值。声明称,“赋思头环”收集的数据,不会发送给家长;且不需要长期佩戴,只需一周训练一次。
科技的发展和科技成果的应用让今天的孩子享受到了齐天大圣孙悟空的待遇,被戴上了“紧箍”。浙江金华的一所小学里,孩子们带着头环(“紧箍”)上课的场景惊诧世人。
这个“紧箍”是一种脑机接口头环,可以检测脑电波,评判学生上课、写作业时是否集中了注意力,并给学生的集中注意力情况打分。同时,分数还会实时传输到老师的电脑上,也会像考试成绩排名一样被发到家长群里。
不能不说,现在的孩子真辛苦,待遇也很高,不过孩子戴上的“紧箍”就能让他们心无旁鹜吗?答案很可能不能尽如让学生戴“紧箍”的人之意。
给学生戴上脑机接口头环,靠谱吗?
观世音骗孙悟空戴“紧箍”是为了让师傅唐僧能约束顽劣不羁,天王老子都不怕的孙猴子。然而,让学生戴上“紧箍”从常识上就背离了规律和科学。孩子有不顽皮和淘气,甚至不顽劣的吗?即便是貌似乖乖女的女生不闹不做小动作,在课堂上的注意力也并非总是集中,而是时有走神,这是由人的大脑功能和心理状态所决定的。
根据传统的大脑和心理认知理论,不同年龄段的人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有较大差异,幼儿一般为10-15分钟,小学儿童能达到30-40分钟,青少年也不过50分钟左右。所以,现在的学校的课堂(从小学到大学)是45-50分钟。
不过,这只是表象,因为在这45分钟里,大约有20%-50%的时间大脑是在神游八方。这种心不在焉的情况也被心理学家称为做白日梦,无论何人,在工作、学习或进行某项活动时,都存在程度和时间不同的做白日梦,但是这并不妨碍有的人机械地进行和完成工作。
人人都有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但是这种心不在焉又是人的大脑的一种正常机制,离开了这种机制,大脑反而可能不容易集中注意力。因此,如果戴上“紧箍”,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被检测到走神、注意力不集中,并被戴上不认真学习,上课不听讲的帽子。
更要命的是,这种脑机接口头环的检测脑电波的原理也并不可靠。“紧箍”的基本原理是脑电图检测(EEG)技术,通过检测到的脑电波形态,可以了解一些疾病和正常的生理状态,如θ波在精神病患者和抑郁寡欢的人中较显著,而正常人的脑电波是α波,δ波则是在婴儿、智力发育不成熟、成年人在极度疲劳和昏睡或麻醉状态下可记录到。
即便这种脑机接口能检测到人大脑是否精力集中,也有很多假象,因为脑电图技术的测试很容易受环境和受试者的因素影响,如戴“紧箍”者会感觉不习惯、产生痒痛,继而烦躁不安,以及脑电图没有被妥善设置的情况下,电极的通信状况不好,信号传输就会失真。
而且,脑机接口检测大脑神经细胞电信号(脑波)也只是能测量大量神经细胞电活动的叠加电位,无法检测更具体的神经信号,因为其空间分辨率非常低。大脑几百亿个细胞的生物电活动也不可能仅靠头上戴的“紧箍”上的几个电极检测出来。
利用“紧箍”上的电极测试大脑电信号就如同在沙尘暴中利用几个或者几十个像素的相机,通过拍摄一个人的影子来判断此人的长相,比雾里看花还等而下之。因此,给孩子戴上“紧箍”测试注意力,会出现大量的误诊。
戴上“紧箍”,孩子就能注意力集中了?
即便“紧箍”能获得一些正确的诊断,可判定一些孩子是否注意力不集中,又能怎样?老师和家长能像观音和唐僧一样念“紧箍咒”,让孩子们痛得满地找牙,悔不当初,洗心革面吗?至多也就是老师和家长批评,要求孩子上课集中注意力。
但是,这种要求集中注意力很大程度上是目标偏离。真正的目标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很多孩子即便表面上注意力不集中,他们也能通过正常的大脑调节机制学习和理解一堂课或一门课的重要内容,考试同样会获得好成绩。因此,让孩子戴“紧箍”以检测和评估其注意力,实际上是教育目标考评的跑偏。
另一方面,给孩子戴上“紧箍”,照顾到了孩子的尊严和遵循了孩子的正常生理需求了吗?即便是自控力强于孩子的成人,如果要求戴上一个“紧箍”工作,别说让他们感到丢脸,就是生理上的不舒适感,也会让其极不耐烦,恨不得扯下这种多此一举的装置,让自己的大脑和身体回归自由,更何况自制力不如成人的孩子,更容易做出极端的举止,至少会让这种“紧箍”的测试极不准确。
至于戴上这种“紧箍”的效果,有的老师称,学生戴上“紧箍”后,“上课回答我的问题,他们的声音会比平常更响亮”,可以有效提高成绩;也有学生表示自己戴上“紧箍”后上课可以认真听讲,做的作业基本是全对的。然而,这种没有大规模随机双盲对照研究的结果只能说是一种感觉,并不可信。
更可怕的是天下父母心。对于这种需要3500元的“紧箍”,有的家长称,若能获得长久的效果并保证安全,是一个完全愿意付出的代价。因为,专注力训练是从娃娃开始培养的。但是,很多家长一开始就理解错了,这种“紧箍”不是为了训练孩子的注意力,而是检测孩子是否有注意力,并且检测的结果也并不可靠。
心理学家针对人们的注意力不集中,提出了一些改善和训练注意力的方法,这些方法也是建立在人们的大脑功能和基本心理认知基础上的。至于戴“紧箍”的方法,既没有经过科学证实,也并非是训练和改进注意力的方法,只是检测注意力是否集中。而且,即便这种方法能检测注意力是否集中,还得接受法律和伦理的规范,是否合法和合乎伦理,包括是否侵犯孩子的隐私和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