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3577|评论: 5

高义奎: 熊渭飞简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0-17 13: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熊渭飞简介

                                                高义奎

  民国时,收集整理《邓氏诔联》之“毛笔手抄本”者,姓熊名济周,字渭飞,号環溪居士,生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家住今之邛崃市平乐镇骑龙村六组,1978年逝世,享年81岁。乃邛崃学界名士熊芳洲之堂兄。少壮从教,老大从医。熊渭飞先生有遗诗曰:

                                 感怀(二首)
                              民国丙戌年(1946)元月二日,環溪居士草。 时年刚五十,而胃病已缠绵十载矣!。
其一
老去悲身贱,愁来叹病魔。
终年惟药物,往事尽风波。
涉世私心少,持身傲骨多。
虽贫犹自喜,廉耻未消磨。
其二
卅年逢乱世,水火苦煎烧。
见吏如张酷,居村似石壕。
粮捐穷富主,丁壮绝宗祧。
最贱惟田价,一亩谷三挑。
                         比年粮食税捐抽数目十百倍于往昔。壮丁一项,不论单丁独子,一律主以严酷。
                         民间家家皆穷,田土价值奇贱。以至无人承买。盖已民不聊生矣。

据其诗所载可知,熊渭飞先生疾病缠身:“老去悲身贱,愁来叹病魔。终年惟药物,往事尽风波”,实属不易。1920年前后任平乐小学校长,1924年后,任邛崃县联合中学教导主任,亦当时之学界名流。1928年,师长邓叔才为其母杨氏大办丧事,熊先生应是邓家的贵宾,方有条件从容不迫地抄写一万多字的颂、诔、对联150余副(篇),真是难能可贵。
邛崃邓叔才(1894~1948),名和,保定军官学校出身,民国中将师长,曾任四川边防军第二混成旅旅长、二十四军警卫司令等军职。1930年创办邛崃私立叔才学校.。民国十七年(1928)六月十五日,邓叔才之母杨氏病逝世于临邛西街邓府。次年八月,卜葬于邛崃城南之南河坎。当时,川中军政要员达官贵人、亲戚良朋、商界学界及社会名流,争相奔赴以表哀悼。如吴佩孚(1874~1939年,民国时期北洋军阀首领,其时,兵败率残部逃至四川)、邓锡候、刘湘、文辉、李家钰、王铭章、田颂尧等,均送挽联致祭,邓氏门庭若市,车水马龙,一派风光。邓府共收受颂、诔七篇,和对联一百四十七副。
熊渭飞先生全数收集整理成册之《邓氏诔联》,珍藏数十年之久。延年至2012年底,由其子熊有庆出示此稿,并请火井高义奎电脑打印。此乃邛崃不可多得之文史资料,弥足珍贵。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9-10-17 23:49 | 显示全部楼层
熊渭飞先生简介 (修改稿)
                                            高义奎
  民国时期,收集整理《邓氏诔联》之“毛笔手抄本”者,姓熊名济周,字渭飞,号環溪居士,生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家资殷实,膝下有一男五女,家住今之邛崃市平乐镇骑龙村,1978年逝世,享年81岁。乃邛崃学界名士熊芳洲之堂兄,少壮从教,老大从医。熊渭飞先生有遗诗曰:
《感怀》(二首)
民国丙戌年(1946)元月二日,環溪居士草。 时年刚五十,而胃病已缠绵十载矣!。
其一
老去悲身贱,愁来叹病魔。
终年惟药物,往事尽风波。
涉世私心少,持身傲骨多。
虽贫犹自喜,廉耻未消磨。
其二
卅年逢乱世,水火苦煎烧。
见吏如张酷,居村似石壕。
粮捐穷富主,丁壮绝宗祧。
最贱惟田价,一亩谷三挑。
比年粮食税捐抽数目十百倍于往昔。壮丁一项,不论单丁独子,一律主以严酷。
民间家家皆穷,田土价值奇贱。以至无人承买。盖已民不聊生矣。

据其诗所载可知,熊渭飞先生疾病缠身:“老去悲身贱,愁来叹病魔。终年惟药物,往事尽风波”,实属不易。1920年前后,他任平乐小学校长,1924年后,任邛崃县联合中学教导主任,亦当时之学界名流。1928年,师长邓叔才为其母杨氏大办丧事,熊先生应是邓家的贵宾,方有条件从容不迫地抄写一万多字的颂、诔、对联150余副(篇),真是难能可贵。邛崃邓叔才(1894~1948),名和,保定军官学校出身,民国中将师长,曾任四川边防军第二混成旅旅长、二十四军警卫司令等军职。1930年创办邛崃私立叔才学校.。民国十七年(1928)六月十五日,邓叔才之母杨氏病逝世于临邛城家中。次年八月,卜葬于邛崃城南之南河坎。当时,川中军政要员达官贵人、商界学界及社会名流、亲戚良朋,争相奔赴以表哀悼,如吴佩孚(1874~1939年,民国时期北洋军阀首领,其时兵败,率残部逃至四川)、四川边防军总司令李家钰、二十一军军长刘湘、二十四军军长刘文辉、二十八军军长邓锡候、二十九军军长田颂尧、四十四军军长王瓒绪,和四川省财政厅长文和笙、邛崃县长陈肇奎、眉山县长沈杰、井研县长刘光业、潼南县知事舒瞩遐,以及前清翰林尹昌龄、前清进士曾光爔、简阳县女子小学校长周维翰,还有川南水陆护商总处刘文彩、简阳县护商处处长杨鹏升,等等,均送挽联致祭,邓氏门庭若市,车水马龙,一派风光。邓府共收受颂、诔7篇,和对联147副。熊渭飞先生全数收集整理成册之《邓氏诔联》,珍藏数十年之久。延年至2012年底,由其子熊有庆出示此稿,并请火井高义奎电脑打印。此乃邛崃不可多得之文史资料,弥足珍贵。



发表于 2019-10-18 08:50 | 显示全部楼层
邛崃一中历史沿革

(一)鹤山书院(宋——1907年)
  
邛崃一中的历史最早要追溯到宋代的“鹤山书院”。“鹤山书院”本是宋人魏了翁修筑于邛崃西郊白鹤山的房舍,宋理宗重视他的才学和道德,亲笔题写“鹤山书院”赐名给他,远近学子便求学于魏了翁门下。
   
明朝正德十三年(1518年),州牧吴祥将书院改建于考棚(今文昌中学)。原来该处有威显庙,亦称土主庙,邛州善男信女以五月一日为神诞辰。每当此日,相率礼拜,并先将身体皮肤涂抹花纹,甚至用刀割皮肤示虔诚。吴祥睹此陋俗,深为反感,终于在上司巡按卢师支持下,毁庙院,建书院。
  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代理州牧朱君伦又主持重修。
  明朝万历三十一年(1630年),书院倾圮,州牧牛大纬又主持扩建。扩建后,规模较为宏伟,并增建校士号房(考试秀才之所)。
  清朝康熙三十年(1691年),州牧戚延裔因书院破敝,加以重建。
  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州牧段以信因书院倾圮严重,便主持将书院改建于南街中段(即今南街小学校址)。段以信重视文化教育工作,又主持设立3所书院。一曰“茂林书院”,设于州东宝庆寺,后移高桥寺,二日“文笔书院”,设于州南三十里龙谭寺,三日“相台书院”,设于州西油榨沱天纲祠堂。
  道光七年间,州牧叶朝采主持另建书院于今之书院街(现为一中校宿舍),因南街已有鹤山书院,将所建书院起名“崇正书院”。
  咸丰年间,州牧许培身以鹤山书院由来已久,不可改变,手书“鹤山书院”四字悬于门首。此后两名并行,或称鹤山书院,或称崇正书院”。
  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秋,开办邛属中学堂,书院即被废除。

(二)邛属中学堂(1907——1913)
  
光绪二十九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并在全国推行。该章程规定:初等教育分为蒙养院4年,初等小学堂5年,高等小学堂4年,共13年。中等教育设中学堂,学制5年。
   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邛州视学闵鸿洲报准开办中学。知州毛玉鳞付出600余金,加上出售大竹坪树木款,将前清考棚改建为校舍,名邛州官立中学堂。当年招收学生30余人开办预备班。由于改建的校舍尚未竣工,暂于劝学所后房授课。
   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二月,大邑、蒲江派代表来邛会商联合办学,拟定每年筹集经费银3000两,邛州负担1500两,大邑900两,;蒲江600两,并立即上报立案,定名“邛属中学堂”。学堂暂开甲乙两班,招收邛州学生66名、大邑学生32名、蒲江学生24名。学堂监督,由进士曾光燨担任。不久,曾光燨因丁忧期满赴京,由龚玉蟠接任监督。六月,龚玉蟠被控去职。九月,由高等预科毕业生寇兴仁充任。

    宣统元年(1909),学堂正式招生,共计收3县学生123名(包括原预备班学生),分为两班,第一班39名,第二班84名。
   
宣统二年(1910年),九月,又招收一班学生60名。
   
宣统三年(1911年),七月,四川保路运动兴起,邛州罢市,学监寇兴仁以病辞职,教职员工、学生各自散归,学堂停办。
(三)邛州联合县立中学(1914——1928)
   
民国二年(1913年)十月,县议员叶屏翰提议开设中学。
   民国三年(1914年)四月,视学张治体同知事戴庚唐亲到大邑、蒲江两地会商开办中学事宜。经过三县会商,议定恢复学校。先筹备开办费800元,由3县分摊。中学定名为邛州联合县立中学校,校址设在考棚,陈国藩任校长。同年秋招收第一班学生约60人。按民国政府教育部颁布的学制,学习期限为4年。  
   民国六年(1917年)春,牟允文继任校长。秋,招收第四班学生50人。
   民国七年(1918年)秋,第一班毕业,招收第五班学生50人左右。同年,杨森军队之一部在邛崃为第4师所并,旅长张成孝派王营驻扎校内。经多方交涉无效,学校被迫迁入县高小校内(今书院街一中校宿舍)。
   民国八年(1919年)六月,牟允文因病辞职,省长杨庶堪委方海鑫(瀛西)继任。同年秋招第六班。
   民国九年(1920年)十月,建昌道尹公署委蔡家烈(成武)接替方海鑫职务,学生罢课,夺去校印,由知事罗金元兼任校长。
   民国十年(1921年)二月,蔡家烈正式接任校长。同年秋招第八班,同时第四班毕业。
   民国十三年(1924年)秋,张龄(季延)任联中校长,第七班毕业,招收第十一班。并改办初中,实行新学制(3年)。
   民国十五年(1926年)张去任,由大邑人冷杰生任校长。冷本人只在开学时到校讲过一次话,实际工作由教务长唐廷锋,教师杨琼林、苏受呈等负责。
   民国十六年(1927年)二月,李进吾任校长。同年秋,第十、十一班毕业,同时招收第十四班。
   民国十七年(1928)夏,联中第十二班毕业,由于大邑、蒲江两县开始自办中学,更因当局以联中校为共产党活动之所,省教育厅曾通告“省内各校不得招收联中学生”,联中被迫停办。

(四)邛崃县立邛崃高级中学(1928——1944)
(五)四川省立邛崃高级中学(1944——1949)
     四川省立邛崃高级中学,属省办中学,是1944年由国民政府四川省教育厅领导并直接划拨经费,是邛崃县历史上的第一所高中。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国民政府四川省当局终于允准筹建邛崃高级中学,成立建校委员会,由石守愚等负责,报当时省教厅批准备案。“教厅委周重能(裕冕)任筹备主任”,定名“四川省立邛崃高级中学”,周裕冕任校长。
(六)四川省邛崃市第一中学校(1950至今)
     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省中校”得到了改造,不断发展、扩大。由于各种情况,校名几经更改:
    1950年春复课,因邛崃属川西行署,学校改名川西邛崃中学”,简称“川西邛中”。
    由于“省中校”原属省管,1952年改名“四川省邛崃中学校”。
    1960年7月,上级决定这所学校只收高中生,办单一高中,因而又改为“四川省邛崃高级中学校”。
    1963年元月改为全日制完全中学,更名“四川省邛崃中学校”。
    1967年到1970年因“文化大革命”干扰,学校停课。复课后一度改为“四川省邛崃五·七一中”。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1978年又改名“四川省邛崃城关一中”。
    1984年定为“四川省邛崃县第一中学校”。
    1994年,撤县建市后,学校定名为“邛崃市第一中学校”至今。



熊芳舟先生是邛崃一中校史上记载的先驱之一。
熊芳舟,字济津,城关学道街人。四川高等师范艺术系毕业。民国时期,先后在县立小学、县立中学、蜀才学校和省立高中教书。擅长中国画,工艺花鸟画最为人所称道。亦擅西画,在国画创作中融入西画技法。时人誉为“绘画大师”。

发表于 2019-10-18 09:03 | 显示全部楼层
曾光燨(1874——1935),原名光鲁,字礼藩。祖辈乃广东嘉应州长乐县人氏,清初迁入四川简州文庙沟,后迁至邛州外九龙乡(今邛崃县南君平乡,现并入桑园镇)定居。癸卯年(1903)赴京会试,中第一百零二名,主考复试,取二等第四名;朝庭殿试二甲,赐进士;朝考二等,钦点主事,签分刑部。是邛中历史上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曾任邛属中学堂监督

发表于 2019-10-18 23:53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先生此时之作为,呕心沥血所作之记录必为后来之人所赞叹仰慕,若不是有你般前辈值此文化凋零遗忘之际奋力保存,吾后生恐难以得见诸般珍贵资料,不甚感激之情!先生身体健康,寿比南山,即是人民之福分!

发表于 2019-10-19 00:02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后如果有什么需要翻录的古籍文字作电子档等,我愿出一己之力帮助前辈,此事原比许多事有意义!我是油榨乡92年生人,家在堰滩村小区,现常居家中,有多空闲时间。若有什么可以跑腿的,帮得上忙的,可以叫我,您可叫云落,我的电话是13880551440,微信同号。

发表于 2019-10-19 17:13 | 显示全部楼层
邛人一个 发表于 2019-10-18 08:50
邛崃一中历史沿革
(一)鹤山书院(宋——1907年)
  邛崃一中的历史最早要追溯到宋代的“鹤山书院”。“ ...

考证全面、系统、清楚,也是珍贵的邛崃文史,建议董老师单独发文,便于读者收藏、转载!

发表于 2019-10-19 18:12 | 显示全部楼层
云落 发表于 2019-10-19 00:02
以后如果有什么需要翻录的古籍文字作电子档等,我愿出一己之力帮助前辈,此事原比许多事有意义!我是油榨乡 ...

       一位好后生!
       我已记下了你的电话号码。

       我是凡丁!
       请问旧“族谱”可以转换成电子文档吗?我只知道有一种软件,可以将原书籍照排后转换成电子文档。但我没有,即使有也不会操作!前段时间我“义务”帮老同学周开良(油榨乡堰平村人)补充整理付印过的《堰平村志》时,是逐字逐句用“手写板”将六万多字“写”进电脑的!
      (参见链接:https://www.mala.cn/thread-15494213-1-1.html
       今天我又发现了一册宋氏族谱,我答应他:“等我把我的民间调查—《邛崃地名历史集》整理好后,再‘义务’帮他逐字逐句地将约四万字‘写’成电子文档,并补充进新的内容。”
       不知你是否收费和怎样收费?并且可否麻烦你?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