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高架桥侧翻:桥梁的百年大计,既是质量理念,也是发展理念,更在于满足经济发展的最大变量
10月10日18时许,江苏省无锡市312国道K135处、锡港路上跨桥发生桥面侧翻事故。经现场搜救确认,桥下共有3辆小车被压,其中一辆系停放车辆,另外2辆车上共有3人,已死亡。侧翻桥面上共有5辆车,其中3辆小车、2辆卡车。事故造成3人死亡,2人受伤。经初步分析,上跨桥侧翻系运输车辆超载所致。(新华视点10月11日)
事故发生之后可以看到,相关部门都在尽可能迅速地发布着最新消息,而网上也随即出现了大量跟帖,因为从过往新闻报道可以看到,当年该路段通车剪彩仪式上的市长已经在7年前被查落马,所以有人质疑这是当年豆腐渣工程的显性,但也有相关部门说,这都是大货车严重超载惹的祸。
不管是从官方消息还是从网民留言上看,归纳出来的关键词就三个:“市长有问题”、“豆腐渣工程”、“大货车超载”。然而,豆腐渣工程与大货车超载,两个关键词的本身却也是一种独立的矛盾体。如果说它是豆腐渣工程,但却没有豆腐渣工程常有的样貌,因为从后续的现场图片中可以看出,侧翻的桥体并没像豆腐渣那样破碎变形,准确地说,是那块桥体发生了完整的位移,这恰好说明了桥面质量没问题,因而,说它是豆腐渣工程还并不准确。
而如果说完全是因为大货车超载的话,似乎也有些牵强,因为超载确实会给桥体带来破坏力,但据当地相关部门说,这么多年来,这座桥上一直都有超载的大货车行驶,不远处就是钢材市场,大量钢材交易的物流货车都要经过这座桥,换言之,是事发时这辆超载的大货车,充当了今天“压夸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的角色。
然而,这样的解释并不完全客观,因为禁止货车超载的本意,主要是针对车辆自身机械部件安全工况的考量,当然客观上也兼顾了对道路桥梁的有限考虑,但并不是对于保护桥梁安全的必须且足量的考量因素。因为桥体工程的设计,要考量诸多因素,并将诸多因素通过力学原理共同和谐于多种使用场景下的桥体承重分配情况,但到底应当采取那种设计结构形式呢?这本身就是一个城市交通桥梁设计的科学理念问题。
从事发桥体可以看出,它属于单柱式桥墩梁式桥,优点是建筑难度低,投资成本低,缺点就是受力承重难以再分配,单侧超载容易造成倾覆,而当年哈尔滨高架匝道倒塌也是这种单柱墩结构,而这种采取单柱墩结构设计的桥梁,在很多地方都有过发生倾覆或倾斜的情况。虽然这种桥梁比较经济,但在很多国家,采取单柱墩结构设计的桥梁越来越少,尤其是预计车流量较大的路段上,其原因就是这样的设计难以在使用寿命期限内应对经济发展下运输量极度上升的客观剧变。
话又说回到“市长有问题”、“豆腐渣工程”、“大货车超载”这三个关键词上来,其实这是人们的习惯性看法,而这背后确实存在着这些类型的问题,因而,这其实也是一种条件反射下的惯性批判思维的体现。但任何问题都不应被习惯性批判思维所裹挟,因为这很容易被一叶障目,虽然批判的方向很公众化,可以引来围观和点赞,也很过瘾和解气,但这无助于发现根本问题,甚至会掩盖本质和真相,并且偏视了客观上的更深层问题。
因此,对于这次无锡高架桥侧翻事故来说,一方面,相关部门应当从多维度给予深挖,不管发现什么问题,都应当给社会一个有理有据的交代。另一方面,相关部门更要深度思考一下,今后在城市交通桥梁的设计中,到底应当采取哪种设计结构,才能使桥梁在使用期限内最大程度地应对经济发展物流激增的动态变化需要。
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欧洲,或其它国家,一些百年老桥,甚至年龄更老的桥,它们依然健在,这就是人们所赞誉的“百年大计”。但桥梁建筑百年大计的含义,从来都不仅仅是单一指桥梁的工程质量,而且更在于它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这个变量的最大诸备能力,二者要兼而有之,这不仅是一种桥梁建筑的科学理念,更是一种最大程度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变化需要的科学理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