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4087|评论: 5

临邛文昌宫的兴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0-5 10: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临邛文昌宫的兴衰
                                                                                       凡丁
       概述
       文昌本星名,亦称文星、文昌星、文曲星、魁星、奎星,即北斗七星中斗形的四颗星,一说距离斗形顶端最远的一颗星。总之,古人认为是主宰文运功名的星宿。
       相传掌管士人功名禄位之神名张亚子,张亚子本名张育,出生于西晋末年原为“禹贡梁州之域,其地为蜀国”的越西金马山下观音泉边的芦林沟。曾居住梓潼郡七曲山。东晋宁康二年(374)自称蜀王,起义抗击前秦苻坚时战死。后人为纪念张育,于梓潼郡七曲山建祠尊为梓潼神。
       张育一身倡义举、劝进学,重礼仪、守德行,行善事、尽忠孝。并有《文昌大洞仙经》、《文昌警世宝诰》、《文昌帝君阴骘文》、《文昌帝君蕉窗圣训》、《文昌劝学文》、《文昌帝君功过格》等;医药上有《文昌千金方》、《医方辩难大成》、《文昌大洞治瘟宝录》等著述。
       因而在东晋时期便有“北孔子、南文昌”之说法,元仁宗在延佑三年(1316)敕封张亚子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简称为文昌帝君,成为掌管士人功名禄位的神,所建供奉文昌帝君的祠庙称为文昌宫,或者梓潼帝君祠。
       旧时读书人求取功名,一是到圣庙拜谒孔圣人,二是要到文昌宫的魁星阁叩拜文昌帝君,以求魁星点斗、皇榜高中。正所谓“不怕文章高北斗,只怕朱笔不点头。”

       关于临邛文昌宫
       在隋代科举制兴起后,元仁宗延佑三年(1316年)敕封张亚子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因古临邛位于文化传播的丝绸之路要道上,故临邛文昌宫始建年代应当不晚于元明时期。
       已知临邛文昌宫前后有三处,其中清以前的文昌宫在今西河以西的喻坎。
       因为公元前236年秦惠文王时期所筑张若城,和西汉末年“导江(今称都江堰)卒正”公孙述所筑公孙述城,分别在今喻坎以南的西河两边。明洪武九(1376)年朱元璋将“公孙述城夷为平地”之后,到明永乐十四(1416)年,县官门仲昌方才“率民立栅御敌”。期间的“邛县”有四十年无城堡,故明代人将文昌宫建于当时丝绸之路邛崃首发处的喻坎,符合当时当代的实际情况,并有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知州戚延裔重修文昌宫的记载。
       明弘治间(1488至1505)知州董杰将临邛城市扩张东移后,喻坎处的文昌宮于乾隆十四年(1749)东迁至小南门的梓潼帝君祠,此梓潼帝君祠在唐代始建的学宫东边,曾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重建,文昌宫迁建梓潼帝君祠后名为文昌宫。
       原喻坎处的文昌宫因之更名为梓潼庵,并且保留下文昌殿,民间仍沿旧习称之为“文昌宫”至今。今存,有碑刻。

       关于临邛学宫
       临邛学宫始建于唐贞观四年(630),当年唐太宗下诏:“天下学(校)皆各立周、孔庙。”因此学宫又称孔庙、圣庙、夫子庙、至圣庙、先师庙、先圣庙、文宣王庙(简称文庙),尤以“文庙”之名为普遍。但是无论叫做什么庙,旧时皆指各府县儒学教官的衙署所在。

       关于古临邛的文昌文化
       乾隆29年(1764)冬,知州王采珍主持修补城墙时,将东南西北四道城门改建成重檐歇山式戍楼,另在“城东南角(小南门)竖楼一座,独起三层,八角攒尖,题名‘聚奎(魁)’,匾曰:‘文笔擎天’”。说明至迟在乾隆29年(1764)便有文笔塔,并留下清人潘元音《渔唱庵》诗中:“文峰倒映满江霞”之句。
       道光乙巳年(1825)四月,文笔塔因“塔顶欹斜”而重修,重修时将石塔改为砖塔,共同组成一幅文昌星相图形。
     “文昌星相图形”依照北斗七星的分布于城中掘池,取名“七星凼”,象征北斗七星,再引䢺江水形成的文脉堰,从城西北角穿城灌入瓮亭公园内象征太阳的日字型红荷湖;象征南斗福禄寿三星(注)的城南文脉巷内之明代“杨伸花园池”;象征太阴的文庙前泮池——月池。又在“月池”旁建文昌宫和圣庙,还在小南门之上修建“聚魁楼”,文脉堰经过小南门水门后汇入南河,故在南河边的文笔山顶修建文风塔——文笔塔。

       而以上设计理念,沿袭自明弘治间(1488至1505)知州董杰在新临邛城筑好后,楷书“临邛文脉”四字立碑于西街“文脉桥”前的远景城市规划。只是鉴于当时的经济基础不能够一步到位,明朝末年又经战乱,清初“湖广填四川”后经过近百年的经济恢复期,方于乾隆十四年(1749),将喻坎处的文昌宫迁建至学宫东边。
       嘉庆六年(1801)奉圣诏将文昌帝君列入祀典,祭祀规格与武庙相同。历史上的武庙祭祀的是齐太公姜子牙,唐宋以降改祭关羽或者岳飞。
       嘉庆二十三年(1818)前,文昌宫迁至东门外距城约一里处,仍称为文昌宫。留下祭祀孔子的学宫——圣庙。
       光绪元年(1875)改文昌宫为文庙,仍以学宫为圣庙。因嘉庆末年前,文昌宫与圣庙并立在一处,被笼统称为文庙,并留下文庙街名至今。

       临邛文昌宫的衰落
       民国初废除科举制度,民国二十一年(1932),张志和先生(注)将东门外的文昌宫改建为敬亭小学校,继后改为中学。建国后分别为:邛崃二中、东安初中、邛崃师范学校,并将部分校址改建为邛崃职高。又曾名实验中学、文昌中学,今为邛崃二中校。现存的文昌阁,曾作过东安初中图书馆。
       当1932年文昌宫改建为“敬亭学校”时,张志和先生(注)将文昌殿连同文昌帝君神位,一并迁建于白莲寺中的木质牌楼之后。
       而始建于唐代的白莲寺,曾于宋元战争时期毁于兵燹,明嘉靖时期复建,明天启时建木质牌楼供奉皇帝赐匾:月映东林  落款为:天启甲子(1625年)。1950年白莲寺中所有菩萨连同文昌帝君被毁后改做学校,公社化时改为联诊所和疗养院——民间称为水肿病医院,之后作为公共养猪场,再后建为拱辰公社敬老院,上世纪八十年代,当拱辰乡敬老院迁往拱辰中学附近时,拆除所有寺观建筑用作迁建材料,现为临邛镇敬老院所在地。
      
       南斗福、禄、寿三吉星:相传为福星,施赐幸福;禄星,掌管荣禄贵贱;寿星预兆国家命运并与人增寿。
       张志和:(1994-1975)临邛镇人,1914年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1927年加入共产党,后因工作需要开展地下工作,1932年捐资10万银元,以其父名字命名所创办的私立学校——敬亭小学,后改为敬亭中学。新中国成立后任政务院参事,民盟中央委员等职。
                                                                                                              2019/10/5 补充修改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9-10-5 11:22 | 显示全部楼层
       附录:
       民国《邛崃志》41p疆土志:“秦始皇置临邛县时,县治即秦时蜀守张若城(之)临邛城故地也。
       康熙《邛州志》41p:公孙述旧城,即古邛州,西汉公孙述所筑,在今(康熙时的)城隍庙右侧,高垠直下路口,土城是也。
       注:康熙时期的城隍庙在善恶坝,谐音常绿坝。城墙外原先有“高垠直下路口”,土城内有唐建龙兴寺遗址。
       清嘉庆《邛州直隶州志.杂誌志》引《旧志》曰:“邛州西百步有池塘……昔名瓮亭,今更名观雨亭,由州西北角穿城凿沟,引水连灌三池,上池即观雨亭(今名瓮亭)前池,中池在治西南明杨伸花园内,下池即治南圣(文)庙前泮池(月儿塘),明弘治间,知州董杰楷书‘临邛文脉’四字立碑。万历间,知州卢中华更立。有三桥……中桥名文脉桥,在正西街。谚云一脉灌三池,即此。”
       康熙《邛州志》51p:梓桐帝君(即文昌帝君)祠:在学宫(后称文庙)内东侧,……(梓桐帝君祠于)康熙二十四年重建。
      《嘉庆志》214p文昌宫:(嘉庆二十三年修《邛州志》时)在州东一里,康熙三十五年,知州戚延裔重修(喻坎处的文昌宫),乾隆三十年,知州王采珍增修(迁于梓桐帝君祠的文昌宫)拜庭。
       文昌神姓张名亚子,居蜀七屈山,仕晋战殁,人为立庙,嘉庆七年奉旨春秋致祭,列入祀典与武庙同。
       嘉庆《邛州志》283p:四川《通志》坛庙祀典列:至圣先师、关帝、文昌三庙(的祭典),于社稷各坛之前。
       嘉庆《邛州志》118p:文风塔在文笔山,久圯,州举人杜应枚首议重建。
     《民国志》113P:文笔山在土地坡之东,昔人以此为南山而建石塔,以鹤林寺为西山而建砖塔,风水之说也!
     《民国志》115p:清道光年间重修西塔(鹤林寺后宋徽宗时建塔)和南塔(文笔山塔)……(西塔)道光乙巳年(1825)四月兴工,五月完竣。接修南塔,易石而砖,五月兴工,六月完竣。文笔山塔创自吾师杜先生,…甫三十年而塔顶欹斜。
       民国《邛崃志》170p:当时,“邛崃文昌宫在东门外…道光朱鉴集资建…嘉庆六年诏列祀典,视(同)武庙。光绪元年改文昌宫为文庙,以学宫为圣庙。民国元年停祀,复称文昌宫…
       自唐以来,文则崇奉鲁孔子,武则崇奉齐太公,后来武庙或主祭岳武穆,或主祭关壮(羽)缪(矣)”
       1993版《邛崃县志》782p张志和:1932年捐资10万银元创办私立敬亭小学,后改敬亭中学。

 楼主| 发表于 2019-10-5 18:41 | 显示全部楼层
       附录补充:
       民国《邛崃志》古迹存亡考:“公孙城,今邛崃县即前邛州,西汉末导江卒正公孙述旧居也,故名公孙城。旧志:在今城之西。”
      
     《大明一统志》载:“公孙述城在邛县,即古邛州城。”

2017年优秀版主 2019年优秀版主 2020年优秀版主 2021年优秀版主 2022年优秀版主 2023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9-10-5 23:29 | 显示全部楼层
邛崃文昌宫的来龙去脉整清楚了。

 楼主| 发表于 2019-10-6 08:37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山魈木客”网络文:
      (2007-11-03)
       文昌帝君的来历
       文昌原是天上六星之总称,即文昌宫。一说在北斗魁星前,一说在北斗之左。六星各有星名,称上将、次将、贵相、司命、司中、司禄等。文昌封为帝君,并且又称梓潼帝君,当是元仁宗时之事。
       元仁宗延佑三年(1316年)封梓潼神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梓潼神与文昌神合为一神。《明史》的《礼志》称:“梓潼帝君,姓张,名亚子,居蜀七曲山,仕晋战殁,人为立庙祀之。”
       张亚子即蜀人张育,东晋宁康二年(374年)自称蜀王,起义抗击前秦苻坚时战死。后人为纪念张育,于梓潼郡七曲山建祠,尊奉其为雷泽龙王。后张育祠与同山之梓潼神亚子祠合称,张育即传称张亚子。
       唐玄宗入蜀时,途经七曲山,有感于张亚子英烈,遂追封其为左丞相,并重加祭祀。唐僖宗避乱入蜀时,经七曲山又亲祀梓潼神,封张亚子为济顺王,并亲解佩剑献神。宋朝帝王多有敕封,如宋真宗封亚子为英显武烈王,宋光宗时封为忠文仁武孝德圣烈王,宋理宗时封为神文圣武孝德忠仁王。
       元仁宗延佑三年(1316年)敕封张亚子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于是梓潼神张亚子遂被简称为文昌帝君。
       文章司命
      《文昌帝君阴骘文》称,文昌帝君曾七十三次化生人间,世为士大夫,为官清廉,从未酷民,性烈,同秋霜白日之不可侵犯。“济人之难,救人之急,悯人之孤,容人之过,广行阴骘,上格苍穹。”因此,天帝命文昌帝君掌天曹桂籍文昌之事。凡世间之乡举里选,大比制科,服色禄秩,封赠奏予,乃至二府进退等等,都归文昌帝君管理。
       奉祀
       元明以后,随着科举制度的规模化和制度化,对于文昌帝君的奉祀也逐渐普遍。各地都建有文昌宫、文昌阁或文昌祠,其中以四川梓潼县七曲山的文昌宫规模最大。一些乡间书院和私塾也都供奉文昌神像或神位,其间虽时有兴废,但因文章司命,贵贱所系,所以一直奉祀不衰。旧时每年二月初三日为文昌帝君神诞之日,官府和当地文人学士都要到供奉文昌帝君的庙宇奉祀,或吟诗作文,举行文昌会。

 楼主| 发表于 2019-10-6 08:54 | 显示全部楼层
大石 发表于 2019-10-5 23:29
邛崃文昌宫的来龙去脉整清楚了。

我只是把有关文昌宫的各种历史记载理顺一下,而调查“民国邛崃水利方碑”时,又意外获知1932年张志和先生将文昌殿迁至白莲寺中的情节,找到了临邛文昌宫的最后归宿。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