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3660|评论: 9

[文学艺术] 探寻明代真儒吴伯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9-11 15: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吴伯通,字原明,号石谷,又称石谷夫子,崇祀乡贤。出生于明正统六年(1441),卒于明弘治十五年(1502)。官授嘉仪大夫。    四川省广安市前锋区人。少聪明,过目成诵。天顺八年(1464)中进士。官授大理寺右评事(正七品),掌管刑狱,考转大理寺右寺副(正六品)。1475年,授河南按察佥事(正五品),明成化十一年(1475)任河南学政(主管一省教育科举,无固定品级),创建辉县百泉书院,创办洛阳伊洛书院,汝宁汝南书院,并参酌白鹿书院规章,令各院遵行。叶县问津渡有诗赞。明成化十三年(1477)监试汴闱,任浙江学政,主讲杭州贡院,从学者数百人。1478年任河南提学官直到1489年。明成化十九年(1483)丁父忧,居家六年,其间亦起院讲学,从学者众,有司为建甘棠书院,以供学者住读,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重修渠县琅琊四桥。1489年11月24日,由河南等处提刑按察司佥事升为浙江等处提刑按察司副使(正四品)。1496年,任云南按察使(主管一省刑法之事,正三品)。1497年任贵州按察使。由于敢于列述和治理内外臣工的弊端,得罪了权贵。弘治十一年(1498)申请辞去了官职。明弘治十五年(1502)三月卒于家。
  伯通为政三十八年,大兴书院,从学者两千人。王阳明在《奉石谷吴先生书》中:“拜违函丈(老师)。”,称吴伯通为“名儒硕德”。后王阳明谓浙人云:“理学作人如吴石谷者,不立庙祀何也?”浙人无以为答。可见其兴办书院之影响。后浙人为之建坊,称为“当代真儒”。著有《石谷达意稿》三十四卷(现存),《闻见录》二十卷,《策问答》七卷,《甘棠文稿》四卷,《十斋铭》一卷。《四川通志》有传。明成化十一年(1475)刊印《楚辞集注》,由何乔新作序。广安十二景有诗。
   吴伯通为浙省提学副使,士子专取功夫,时初学作文,多不根,为其罢出者众。群往御史台求试,御史复发吴公,吴出题《鼋(yuan)鼍(tuo)蛟龙鱼鳖生焉论》,题乃一滚出来,文难措辞,而论又涉于性理,取者无几,甚为吴所辱。有嘲之者曰:“三年王制选英才,督学无名告柏台。谁知又落吴公网,鱼鳖蛟龙滚出来。”闻者绝倒。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9-9-11 15:40 | 显示全部楼层
吴伯通工作任职履历  
1464年,二十四岁。天顺甲申科彭教榜中进士。获甲申科殿试第三甲第89名,赐同进士出生,除授大理寺(相当于现代的最高法院,掌刑狱案件审理,长官名为大理寺卿,位九卿之列)右评事(职责为判案,明朝大理寺置左评事四员、右评事八员,正七品),考转右寺副(正六品)。  
1475年,三十五岁。任河南学政(学政,全称“提督学政”,亦称“督学使者”,俗称“学台”。学政是地方文化教育行政官。清初沿明制,设提学御史、提学道)。由大理寺右寺副升河南等处提刑按察司佥事(正五品)。  
1477年,三十七岁。任河南监试官。  
1478年,3月8日,任河南提学官(提学官,又称督学,是明朝省级教育行政长官,由朝廷任命,其任务是巡视省内各府、州、县学,检查教学质量,选拔进入国子监学习和参加乡试的生员)。  
1479年-1483年,任河南提学官。  
1483年,丁忧(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守丧,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并须离职,称“丁忧”)。  
1483年-1489年11月23日,丁忧守制。  
1489年11月24日,由河南等处提刑按察司佥事升为浙江等处提刑按察司副使(正四品)。  
1496年,五十六岁。4月25日,由浙江等处提刑按察使副使升为云南按察使(为各省提刑按察使司的长官,主管一省的司法,为一省司法长官,掌一省刑名按劾,与布政使、都指挥使分掌一省民政、司法、军事,合称三司,又设按察分司,分道巡察)正三品,副部级),4月25日不再兼任提学官。  
1497年,五十七岁。2月6日,由云南按察使转任贵州按察使。  
1499年,五十九岁。贵州按察使任上于农历正月十四退休。4月1日,由贵州回到四川广安老家。  
    (吴伯通裔孙吴开佺翊佐于2019年6月26日根据2009年黄山书社张德信著《明代职官年表》整理)

 楼主| 发表于 2019-9-11 15:41 | 显示全部楼层
广安历史名人实至名归
吴伯通,字原明,号石谷,又称石谷夫子,崇祀乡贤。四川广安市前锋区人。明代著名儒学家、教育家。出生于1441年,卒于1502年,生活在明代成化和弘冶年间。事业顶峰在河南八年,浙江七年,一生从事教育和司法工作。他所到之处兴办书院,六次主持乡试,选出了心学家王阳明,亲自讲学培养的学生数千人,影响了无数人,包括王阳明。
    历史遗址有吴伯通故居、夫子坟、夫子坎、甘棠书院、当代真儒坊等历史遗址存留,所有广安州志均有相关记载。
    在儒学思想的传播和兴办教育及廉政司法方面在广安,以及整个四川,包括河南、浙江、云南、贵州等地具有重要影响,甚至在明代历史中占有一席之地。吴伯通所做的工作和影响,渊源王道正统的程朱理学,学务躬行,儒释增辉,明代真儒实至名归,得到了心学大师王阳明的高度评价。在家乡广安办甘棠书院的影响,吴伯通才47岁,州人就建“当代真儒”坊,以表彰他对传播儒学和教育的贡献,吴伯通属于广安州志认定的清代前21个广安乡贤之一。
    吴伯通的影响在廉洁从政方面非常突出。因他在任河南学政时主持乡试没有照顾权贵,多次提拔被权贵诬告,但吴伯通仍然坚持原则为国选拔人才。
    吴伯通著《石谷达意稿》共680篇24万字孤本存于国家图书馆,其内容函盖了一生诗文,由于没有点校,不被世人知晓,但一旦点校出版,将对研究明代历史,研究明代儒学、明代教育史、明代司法史具有重要的学术应用价值,在对于端正学术风气,维护公平正义方面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在广安是留存作品最多的历史名人。吴伯通后裔已初校《石谷达意稿》和吴伯通资料汇编《广安乡贤》。

 楼主| 发表于 2019-9-11 15:42 | 显示全部楼层
自赞

仁之居廓然,义之路坦然。
此天之所以与我者,与圣贤而同然。
虽予足之履有未遍也,而其目之睹已了然。
惟之死而心亦靡它,又能无适而不皆然。
则位虽止乎三品,而寿亦拘乎百年,兹生也庶乎真不徒然。

奉石谷吴先生(吴伯通)书

王阳明

生(王阳明谦称)自壬子岁(1492年)拜违函丈(对老师的尊称),即羁縻(束缚)太学,中间余八九年,动息(出仕)之所怀仰,寤寐(日夜)之所思及,其不在函丈之下者,有如白日。然而曾无片简尺牍致起居之敬而伸仰慕之私者,其敢以屡黜(废除)屡辱,有负知己之故,遂尔惭沮(羞愧沮丧)哉。实以受知过深,蒙德过厚,口欲言而心无穷,是以每每伸(铺展)纸执笔,輙(辄)复不得其辞而且中止者,十而二三矣。坐是情愈不达,而礼益加疎(疏)。姑且逡巡(有所顾虑而徘徊或不敢前进),日陷于苟简(草率简陋)浇薄(不淳厚),将遂至忽然之地而不自觉。推咎(推诿过错)所因,则亦诚可闵(悯)也。蜀士之北来者,颇能具道(具体的详细的说出来)尊候(书信中问候对方起居等情况的敬词)。以为动履(起居作息)益康,著述益富, 身闲而道愈尊,年高而德弥邵。闻之无任忻慰(欣慰)庆跃(欢庆而跳跃)。嗟乎!古之名儒硕德如先生者,曾亦多见也。夫今之人,动輙(辄)叹息咨嗟(赞叹),以为曾不得如古之名儒硕德者处之庙堂,以辅吾君。至如先生,乃复使之优游林下,乌(哪)在其能思古之人也?居先生门下,为先生谋,则不宜致叹于此。立吾君之朝,为斯世谋,则斯言也,实天下之公论,虽以俟(见)后贤无惑也。生(学生)近者授职刑部云南司,才疎(疏)事密,惟日扰扰于案牍间而已。于同僚侯守正之行,思其闲暇时,犹不能略致起居之问,今且日益繁冗,是将终不得通一问也。是以姑置其所愿陈者,以需后便。且尔先伸数载间阔之怀,以请罪于门下。伏惟(下对上陈述时的表敬之辞)大贤君子,不以久而遂绝,不以微而见遗,仍赐收录,俾得复为门下士,岂胜庆幸感激哉?香帕将远,诚万一,伏惟尊照。不备。
弘治十三年(1500年)。
(《新刊阳明先生文录续编》卷二,书类)

过叶昔夫子问津处有感而作

无边道岸有通津,举世茫茫独怆神。
上国不来三聘使,中途聊问耦耕人。
山川曾识周游面,沮溺焉知大造仁。
餬口四方怜我辈,临流空叹负君民。

送叶上舍往南雍,遂归通羊,因托访远祖丘垄,情见乎辞

江南尽处古通羊,一百年前是我乡。
邂逅多君询往事,缅怀远祖恻中肠。
世家敢托双仙里,风物遥怜十咏堂。
未得披荆访丘垄,临岐翘首意何长。
才将长策献天阍,暂向桥门事讨论。
月里嫦娥留桂待,时来溟海见鹏骞。
百年远客怀乡土,几度逢人问本原。
梅汜山前草深处,烦因宗老访花坟。

甘棠书院记

古者,家有塾,党有庠,州有序,国有学,盖无地无人不学也。此先王之治与俗,斯其所以隆美而不可复及与?国朝内有京师,外达府、州、县,以至里、社,皆有学,循古制也。虽家熟之制未举,而亦未若寺观之私创有禁也然。然有禁者,世人争竭力为之,其多至不可胜纪。聚沦灭三纲之人而豢养之,则天性人伦何由而明也?夫正学不明,邪说横流,惑人心术,一至此也,可悲矣!
夫成化癸卯冬(1483年),余自掖台辍提学事,奔先君丧以归,甫祥,而母氏复见背(父母去世的婉称),荐(又)罹闵凶,苟存不死,废书久矣。再期而祥(大祥,丧期三年),远近学徒稍有来者,以情事未平,未能纵观诸经。始取礼可读者,相与讲习之。已而来者颇众,因买田墓前,以资祭祀。适有隙地,背山而水,可以结庐。爰夷其垤而补其坳,谋作家塾于其上,以居诸生,将即其中,教以学焉。
先是,督蜀学佥宪潘公考艺过道于郡,便吊余山中,因见其中有尤者焉,公奖励之而进之于大学。于斯举也,因皆感奋,以赀相余首事。而郡守居巢(安徽巢县)王侯与闻余有作,惠然捐所收羡钱,不隶藏籍者若干佐其役,又去僧寺之私创者,籍其木瓦以归余。而洪都(江西南昌)秦侯升自谏垣(谏官官署)贰守吾郡,方承檄掌县政于渠,亦以日给余米来饩,其匠且致材木焉,资其缺乏。经始于丙午之秋(1486年)七月,踰四旬而讫其功。中为堂五间,左右翼以两斋,为间十,为门一。堂后又累磴而上,为小堂以息,堂后又累磴而上,有隙地极亢爽(地势高旷),复为祠,以祀上贤。于是仅取圣贤教人为学之要,揭名以训。堂曰一要之堂,斋左曰敬、曰明、曰通、曰静、曰动,右曰公、曰义、曰虚、曰直、曰溥。此周元公(周敦颐)所示学圣之要诀也。谓:“一为要者,一者,无欲也。无欲易至,必自敬始。始则欲寡,寡之又寡,以至于无,则此心纯一矣。”小要堂曰俨若思,祠曰崇德之祠,而总名之曰甘棠书院,因其地而名也。然后手书先师文公(朱熹)先生《白麂洞规》于石,刻置壁间,以为学则。凡学于此者,盖亦不待他求,而为学之则,常在目矣。惟顾諟(di)(禀存天命)不忘,必主敬以存其心,寡欲以养其心,使其心纯一不杂,静虚动直,而能明且通,能公且溥,则无极之真、两仪四象之本,皆不外于此心,而作圣有基矣!又循其规而进,以广其业。于凡君臣之义、父子之亲、长幼之序、夫妇之别、朋友之信,皆无极之散见。而吾人所当然而不容已者,必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而笃行之也。言必忠信,行必笃敬,忿必惩,欲必窒,见善则迁,有过则改,以修之,一处事也。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一接物也。必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必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已。则其学也,内外兼尽,本末不遗,如是而患不至于道者,未之有也。道有诸已,推以及人,裕如也。若夫科举文词之习,所资以进者,义理既明,践行已实,则其发于文词以应有司之求者,将见其言,泽如也。至其得失,命也;穷通,时也。吾安以俟之而已。因记创建端原,并述所惑与所闻,以告同志而相与勉焉。

 楼主| 发表于 2019-9-11 16:22 | 显示全部楼层

官授嘉议大夫

 楼主| 发表于 2019-9-11 16:32 | 显示全部楼层
广安州城
    最近,仔细端详了一下广安州志上的广安州城。曾经为拆掉广安老城的旧房而骄傲,今天觉得因为毁掉了广安的历史而愧疚。
   吴伯通在《广安州石城记》中说:“广安之地,分裂于秦汉,始县于隋唐,军于宋,府于元,州于我皇明。”。
 雍正《广安州志》志城池记载:城隍 《垂易墉壑成歌》:“民保于城,城保于德。”守国之上务也。广安倚山临水,古称胜地,自兵燹而后,城垣倾圮,虽稍稍修葺,略资捍卫耳。
 古系树木为栅,依山甃石为墙,周九里七分,高二丈许,城六门:东门、南门、西门、小西门、北门、小北门。
   明成化年间,刺史曾瑀、许仁修筑,同知秦昇甃台架楼,砌石为门(吴伯通有专文记载),其城西北连山,东南逼江水,无池可载。
   很早就听说过广安州城有九宫十八庙。仔细查找州城州志上的地图,从东门说起,现在叫东门口,城墙街经过这里,从东门进城原叫东街,现叫东门街,东门街走完到十字路口,这个口子,东街位置明代为吴伯通建的当代真儒坊,往北为小东街,往南叫大东街,东街继续走是三圣街。
  往北经现在的人民路往北街就到北门口,人民路原叫暗桥,这条路城墙内有净居寺、龙王庙、望江楼(又名黄鹤楼)、天上宫。到北门与城墙之间有药王庙。在暗桥往老人民医院走,古时叫华家堰,真正的北苍沟在北门口外的洗脚溪。现在的北苍路与北街之间有帝王宫和禹王宫及万寿宫。现北苍路与三圣街之间有川主庙,川主庙旁有三圣庙。北门口大北街有湖广公所,庙貌崇祀三楚人之会馆,春秋祠祀开筵演剧非常热闹。
   从现在的政府往厚街方向,老法院叫试院街,现考棚巷位置,原文化馆地为书院,试院旁的山叫凤凰山,实际上北苍路小学位置。在这之外才是现在的紫金山。这一带,翠屏公园下有圣龙宫、公局。往现厚街方向翠屏公园下有三元宫、驻防,与水塘堡之间有副学、照壁等。
   从厚街到龙头街,往原广二中走就是州坡,现在才搞懂,上面就是州府所在地。州坡往里走就是西门与新南门之间,广二中门口有德政坊、城隍庙、申明亭、武庙,有鼓楼,捕署、监狱、仪门等,仪门旁就是州堂,州府办公之地,就是老广二中的位置。西一街叫龙头街,有王氏三凤斋呜坊,直上州坡有仁寿街,有沈公德政碑记,上为城隍庙,有明苏松参议坊,王衮进士坊,姜恩进士坊。
   龙头衔往河边就是正街,直接出新南门的新南衔另老南街之前间有一条太平街,此街与新南街之间就是火神庙。新南门直达新南街,转北有水塘堡,为坡正中,西北为文明街,原古卜市街,渠江书院在此,上为儒学署。西倚翠屏山下有长街叫厚街,有蒲氏宗祠,有胥氏大宅,屏山半为李氏居。有关庙山,陕人私立之会馆,有桂花井,恒公祠,右为旧甘棠书院,光绪癸已改为蒙学堂,本培文书院、旧文昌宫并为一,上有仓颉祠,北曰文明街有邓时敏故居,额曰大廷尉废坊。北为陈氏宗祠,旧叫陈家大宅。又北为陈戎,曹锦蕴之宅。其东有镰溪祠。
   现在象皮沟里面的文庙就是文昌宫。
   城墙外的地名,龙门晓渡在奎阁与新南门之间的渠江位置,往重庆方向不远河中就叫凤州,五福桥西溪河入渠江口叫平滩口,再往下去有十六景之一的白塔、鹤岭。标有王德完墓、安丙墓。
  若从奎阁与新南门之间的渠江往石笋方向,在青龙嘴入江处与渠江城墙围合地为原渠江县的位置。往上走,现在的花园接近协兴西岩寺的河边就是传说中的篆水。在现在奎阁药场村,原氮肥上有一小溪流入渠江,在这里小溪邻正大饲料厂方向,正大饲料厂大门时面就是吴伯通建的甘棠书院的老位置,从这里出发沿护安的园门村就是因吴伯通又称石谷夫子命名的夫子坎,在此经代市、观阁青莲村,就是吴伯通故居青莲庵,旁边有吴伯通墓。
  从西门往外,有广门堡,吴荐志说的子仙山。

 楼主| 发表于 2019-9-11 16:33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清广安城建
   明广安州城即元府治洪武初(1368)定制为州并渠江县入之。知府左祥、知州王可遵建旧志城周九里七分,犹树本为栅,依山甃石为墙。成化中(1465)知州曾瑀、许仁、同知秦昇始议筑城约故城,规模而小之西北倚山,东南临江,甃以砖石高一丈二尺,周六里计一千八十大,门东曰柔安、南曰镇安、西日清安、北曰甯安,并小西门,小北门为六经。兵燹,水潦隋时修葺。崇祯壬午(1462)陷于流寇。
   大清广安州城仍明旧顺治甲申(1644)为姚贼张献忠所陷。二年(1645)邻水甘良臣据之贼平城尚完。康熙三年((1664)知州黄標始入城。四年(1665)补筑城垣,七年(1668)张柟来任,始增葺完备。十九年(1680)谭宏之变城陷。十二月总兵高孟复之。雍正九年(1730)知州曹蕴锦建城楼。乾隆十八年(1753)知州胡观海因水患补修城西南隅。另开新南门并建城楼于上二十五年(1760)渠江水涨门楼俱圯。知州陈圣敬重修增高城楼较前坚固。三十三年(1768)知州陆良瑜以城势卑下引江江南捐修事例劝谕士民捐资增建。西北依山高一丈六尺,东南枕山高一丈七尺,岁余毕工。三十五年(1770)渠江泛溢城垣大圯。知州潘成栋、陆续补葺五十一年(1786)知州阮和更筹修补闭小北门。建城楼五设炮台四,另额其门:东曰发育、南曰正祥、西曰西城、新南曰保合、北曰拱辰。又于城中三圣街前凿池深二丈,阔十丈蓄水备火灾,中建石桥三为道益臻围增高五尺。道光二十七年(1847)大水卒无圯。咸丰十年(1860)北城圯。西门山后一带亦拆裂。知州王兆僖拨筹防经费,始北城并添设炮台三座工方半滇烽渐逼粗完,西门之役。十一年(1861)六月知州武尚仁倍工修复秀屏山内外城根甫竣事。十月贱至不敢犯。同治元年(1862)知州沈宝昌以小北门左城基湫隘,上年贼至居民守陴多冐雨立泥,淖中命工加筑长五丈,甃以石,八月雨积旬北城并裂。广丈余袤长八丈,并东南二门,圯处集议大修次第告成。二年(1863)六月大雨山水骤发小北门右倾圯二十余丈。知州沈宝昌复挺筹防经费七月兴工城上增修戍楼一座。城下为水门掘长濠以护城根内。凿方池以达小溪遇山水涨至则濠受之溢,则池引之由溪入江以辟水患。三年(1864)四月告竣,四年五月大雨连绵,城垣浸圯一北城,右一秀屏山,左计五十丈,知州桂溥偕董事估工预提各项耗羡支修。五年五月紫金山下城外垣复圯二丈有奇,六月初九夜大雨倾注,小北门右内垣及西门,右外垣同时倾圯各数,丈人四处城工系择附近绅士经修结报,经费至六千余金。六年(1867)七月陆续完缮。七年(1868)六月内西城因天雨又圯十余丈。知州桂溥以藏役仅及一载遽行倾圯著落,董事工匠保人等赔修未竟。八年(1869)暑州裘嗣锦督饬之,并论经理护城,田绅董设法补助藏事。八月内北城外垣塌裂各数丈。九年(1870)知州刘自珍议修,九月内复裂二丈。至同治十年(1871),知州恒裕鸠工经修工始毕。光绪六年(1880)城门多倾圯。知州唐友忠复兴修之。二十二年(1896)七月霖雨至于九月小西门左一带城圯长十余丈,北门左亦圯数丈,知州陈源潾筹款修复今巩固如初。      

 楼主| 发表于 2019-9-11 16: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部几乎涵盖明代所有写作文体的文集

    生活在明代天顺、成化、弘治年间的四川广安历史名人吴伯通,一生著述宏富,但其作品无人知晓,之前我们也仅只从广安州志上了解,也只知道存有十二卷的《石谷达意稿》,没有人专此研究。吴氏后裔在国家图书馆发现了明代刻本的三十四卷《石谷达意稿》,才得以揭开其神秘面纱。
    近日,笔者有幸对该作品进行了阅读,虽很费力阅读不知其意,但通篇680余篇24万字诗文,几乎涵盖了明代所有写作文体,它们是:一到十二卷的诗词部分有韵语四言、韵语五言古、韵语五言律、韵语五言绝句、韵语七言律;十三到二十卷为序;二十一到二十三为记;二十四卷为碑记、神道碑、墓表;二十五卷为墓志铭;二十六卷为字说;二十七卷为铭、赞、引;二十八卷为祭文;二十九卷为题跋;三十卷为书;三十一卷为奏疏;三十二卷为公移;三十三到三十四卷为策问。
多数文体大家能明白,部分文体可能没听说过,笔者作一简要介绍。
     序在该书中八十篇,题目最后都有一个序,这里的序指惜别赠言的文字,叫作“赠序”,内容多是对于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体。
     神道碑是记载明四川按察司副使黄隆。神道就是墓道,碑,指立在墓道上的碑。记录帝王大臣生前的活动。神道碑立于墓道前记载死者生平事迹的石碑。吴伯通在广安市前锋区观阁镇青莲村墓前立有神道碑,碑的内容广安州新志有载。
    字说就是对某个人的名字表达作者的见解;铭为鞭策、勉励自己的文字;赞为用韵文称颂人物的一种文体,在康熙《顺庆府志》中记载有吴荐的《宋贤四赞》就是采用的这种文体,只是《顺庆府志》把吴荐记载为宋代人,实际情况是吴荐是吴伯通的儿子,应为明代人。  
     引为卷首语;写在书籍前的文字为题,写在后面的文字叫跋,总称题跋。
    奏疏是臣子向皇帝陈述意见或说明,其方式一般是感恩戴德、忆苦思甜、发誓赌咒、最后言事。其中一篇是任河南等处提刑按察司佥事向明宪宗建言如何选拨人才;另一篇是任浙江等处提刑按察使司副使向明孝宗写的辞职报告。
    公移相当于现在的公函,作品中记载有《河南提督学校条约》,对河南全省教育约法三章的规范性文件。
     策问是古代以对答形式考试的一种文体,内容以经义、政事为主,与之论文答辩略有类似之处。作品中收录了吴伯通在河南、浙江主持乡试的七十八道策问。
    吴伯通《石谷达意稿》未点校原著可以通过国家图书馆读者门户网站在线阅读,点校工作已由西华师大进行,纳入巴蜀全书全世界公开发行。普通人可以看懂的版本已由重庆著名民间专家何承玖点校,2020年将正式出版发行

 楼主| 发表于 2019-9-11 17:10 | 显示全部楼层
诗词门户网站—搜韵,引用了吴伯通

五言律诗

送陈一之上舍賨城(明·吴伯通)  

五言律诗 押庚韵 

都门雨初歇,九陌紫埃清。酌酒与君别,看云怆我情。
峡枫秋后赤,燕月夜深明。去后如相忆,因风数寄声。

七言律诗

庚戌重九杭州作用杜韵(明·吴伯通)  

七言律诗 押寒韵  

吴越江山天地宽,登临聊借酒为欢。萧萧白发纷垂领,采采黄花满插冠。
西北风烟浮望远,东南云水入吟寒。几行鸿雁遥空度,孤客伤心不忍看。

浙台送杨德澄归賨城(明·吴伯通)  

七言律诗 押真韵  

卜居阛阓接芳邻,无事从容话养真。踪迹偶然分出处,岁华倏尔两冬春。
端为后会巴山里,忽漫相逢越水滨。世路悠悠俱白发,可堪独作未归人。

与诸公游西岩(明·吴伯通)

  七言律诗 押先韵  

西岩竹寺篆江边,暇日同参玉板禅。隔岸山高蹲虎啸,绕堂潭静隐龙眠。
使君有道犹韩愈,释子何人是大颠。佳境百年才一到,未须催放下滩船。

七言绝句

送别何举人还安岳 其一(明·吴伯通)  

七言绝句 押齐韵  

落花片片点春泥,芳草萋萋衬马蹄。记取今朝送行处,官桥流水是西溪。

  其二(明·吴伯通)  

七言绝句 押删韵 

岐路春深花满山,东风游子束书还。到家綵服娱亲后,好向閒中读订顽。

四言诗

嘉禾瑞麦诗(明·吴伯通)  

萋萋禾苗,在彼东阡。有黍有粟,灵雨膏焉。益之霢霂,稼滋蕃鲜。
一茎三穗,兹岂偶然。父老佥曰,我尹仁贤。尹不自居,功归于天。
和德于上,吾皇惟乾。臣则坤道,代终无愆。卓哉令尹,君子谦谦。
我昔持节,宛洛十年。作人无效,永负鱼鸢。披彼感愧,旱麓之篇。
安得嘉谷,于仞三川。 2

 楼主| 发表于 2019-9-11 17:12 | 显示全部楼层
道台院子的广安乡贤
      
    乡贤是品德,才学为乡人推崇敬重的人。咸丰庚申重修《广安州志》记载乡贤祠祀:汉代纪信、冯绲,蜀汉谯周、张嶷,晋代陈寿,梁代侯瑱,宋代黎錞、张廷(庭)坚、游仲鸿、安丙、游似,明代王宾、吴伯通、王昂、王梁、王袞、郑聚东、王德完、郑郛、王珣、郑之珖。共二十一位。

     陈寿:四川南充人。三国时蜀汉及西晋时著名史学家。著有《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

     安丙:华蓥市永兴镇人。资政殿大学士。《宋史有传》。卒赠少师,沔州祠额曰:“英惠庙”,理宗亲札赐谥“忠定”,著《皛然集》。今建有安丙公园纪念。明学者吴荐有赞。

    黎錞:广安市广安区人。宋代著名经学家。宋熙宁八年任知眉州。州志中称“黎錞、石谷之理学”卓越一时。黎氏神龛书“经术重光”,官朝议大夫。明学者吴荐有赞。
张庭坚:广安市广安区人。州志张廷坚。其故居地改为“谏议坡”,左正言(谏议官)张庭坚忠肝义胆。入为枢密院编修文字。除著作佐郎,擢左正言,出通判陈州。谥节愍。明学者吴荐有赞。

    游仲鸿:宋顺庆府人。初为犍为县主簿,后升为中江知县。南宋学者魏了翁作序称“仲鸿气节烈烈”。《宋史》、《南宋书》有传。官至中奉大夫。游仲鸿之子游似,宋淳祐五年为右丞相。明学者吴荐有赞。

    吴伯通:广安市前锋区人。王阳明称其“理学作人”,“名儒硕德”。州人建“当代真儒”坊。一生兴办教育,为国抡才,廉洁从政。著《石谷达意稿》。

     王昂:广安人。官兵科给事中,官至陕西按察使副使。因“敦行古道,表里正闾”,崇祀乡贤。

     王德完:广安市前锋区人。中进士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官户部左侍郎。官至光禄大夫户部尚书。《明史·王德完传》称“一生清廉,刚正不阿,声震天下”。

     郑聚东:广安市广安区人。由举人历任高邮知州、泰安知州、兴国知县。“三州名宦”,官至朝列大夫。
   
     邓时敏:广安市广安区人。邓小平先祖(入川始祖)邓鹤轩第十二世裔孙。入翰林院授以编修,升为侍讲学士。嘉庆皇帝赐建“神道碑”和“德政坊”。子孙三代世称“三世为宰,不改儒素”。其文明街故居建有“大廷蔚”坊。诰授通奉大夫。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