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重庆市卫健委公布了《重庆市卫生健康2019年5月月度统计资料》,其中一项涉及新生儿人口的数据引起网友的广泛关注与讨论。
上述统计资料介绍,2019年1至5月,重庆市户籍出生人口数68351人,同比减少30180人,下降30.63%。其中,一孩同比减少15142人,二孩同比减少13311人。
我国新生人口率在逐年递减早已不是什么新闻了,毕竟我国开放二孩政策,就已经从侧面反映出了这个事实。然而出现30%以上的这种断崖式下滑还是第一次。出生率下降、老龄化社会、未富先老、人口危机......这些骇人听闻的名词在几年前就已经在各大媒体以及网络上轰炸一遍又一遍,然而却仅仅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并没有真正让百姓重视。究其原因,不外乎是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实在是无法让老百姓将人口危机同中国联系起来。毕竟,就在几年前还一直在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不是。
现在的年轻人普遍生育意愿不强,有的甚至连组建家庭的意愿都不是很强烈。笔者同一些年轻人就相关问题进行过讨论,发现他们其实大都对另一半有过期待,但对生育以及抚养子女方面却大都有一些顾虑。目前处于生育阶段的年轻人大多是90后,他们几乎都是独生子女,有着相对较为优越的生活环境,有着更加自我的生活理念。他们身处网络时代的黄金时代,接受了丰富资讯信息,对物质生活有了更高的需求。同时,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医疗、教育、住房、养老已经成为了压在人们头上的新四座大山。要抚养孩子从出生到成年,需要花费的资金并不少,而且就算生活资金有了,要让两个孩子有一个良好的教育,其花费更是巨大的。更别说还有家庭需要照顾,生活质量的下降几乎是可以肯定的。而退休年龄的延迟,又令年轻人本就不多的上升空间遭到了挤压,这就不得不让年轻人花费更多的精力在工作和学习之中。而在业余时间,他们更愿意将时间花费在兴趣爱好以及娱乐上,对养育后代这种费时费力还有可能降低自己生活品质的事情自然是能免则免。
如何提高生育率?
从国际上来看,生育率下降并不仅仅是我国所独有,丹麦、日本、新加坡、韩国、俄罗斯、德国等国家都存在“少子化”的问题。为了鼓励生育各国政府从住房、教育、金钱以及产育假等方面提供了都提供了较大幅度优惠政策。参照各国的鼓励政策,结合我国实际,笔者在这提出一些小小的建议:
1、全面取消生育限制。
前面我们说了很多年轻人的生育意愿不强,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有很多中年人和一部分年轻人在生育后代方面有自己的想法。在新生儿出生量上,二胎量曾一度超过了一胎的数量,如果完全放开生育限制,对我国的生育率肯定是有一定帮助的。
2、给予每个未成年孩子一定的现金补贴。
在日本,孩子出生后,每月领取儿童补贴。0~3岁的孩子每月可领取1万5千日元(约930元人民币)。3岁至小学毕业(12岁),第一个孩子和第二个孩子每月有1万日元(约620元人民币)、第三个孩子开始每月有1万5千日元(约920元人民币)补贴。初中生(13~15岁)每月有1万日元(约620人民币),18岁之前每月可领取5千日元(约310元人民币)补贴。我国可以参照此标准制定相应补贴政策,从而降低我国的育儿压力。
3、大范围建立幼托中心,扩大幼儿园规模,将幼儿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
大量年轻人不敢生育二孩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看护孩子的时间和精力成本高昂,这特别体现在孩子入托、入幼、入学的困难上。尤其是未满三岁孩子的托儿服务严重缺乏。卫计委的数据显示,0-3岁婴幼儿在我国各类托幼机构的入托率仅为4%。 建议把0-3岁的入托率提高到50%左右,要做到这点政府有必要直接或者牵头兴建大量幼托中心。同时扩大公立幼儿园,将幼儿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近年来私立幼儿园负面事件频出,建议增加公立幼儿园数量,扩大公立幼儿园规模,并将其纳入义务教育体系,统一管理,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保障。
4、取消各地非户籍人口的入学限制。
在很多大城市,外地户籍就业者已经占到工作人口的一大部分,但不少城市却是根据户籍人口规模来规划配置教育资源,导致了非户籍孩子入幼、入托、入学的困难。重物轻人的城市化,更让许多农村孩子成为留守儿童。虽然很多外地户籍人口在大城市工作和缴税,但他们的孩子却不能享受同等的教育福利。其后果是,不少到了结婚生子年龄的年轻人,面临着要么离开城市、要么让孩子回乡成为留守儿童的两难选择。不少人也被迫推迟生育计划,甚至放弃养育小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