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4975|评论: 7

[摆龙门阵] 古代汉族姓氏、字、号简介 邛崃古代美 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8-23 22: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20111p5n22395pks0s00n.jpg 1-3.png

古代汉族姓氏、字、号简介
                        邛崃古代美 编
我们阅读武侠小说或看武侠影视片时,常常遇到小说(影视片)中的壮士们时常拍着胸脯道“行不更名,坐("坐"这里指连坐,古时诛灭宗族之时,不因为被连坐而改姓求免)不改姓,某家是也”。在宗法制度极强的中国,改名换姓是一种辱没祖宗的事,不是迫不得已,谁会那样做呢。
那时,壮士们时常把“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挂在嘴边,既表明他们为人处事光明磊落,也表明古人很珍惜自己的姓名字号。
在上学读书的时候,总觉得古人的繁文缛节太多,连名字都一长串,至于古人他们的字号、绰号、封号、谥号就更搞不清了,由于考试分值少,考试就碰运气,猜中算运气好,猜错自认倒霉。随着对古籍学习的增多,竟然也懂得了一些关于古人姓氏、字、号的相关知识,于是就分享给大家,但愿大家读了有所收获。
说明:本文主要根据潘宝祥、王彩如《古诗文中的历史知识•姓名》和张港《说名道姓》相关内容改写。
                             1、 姓和氏的联系和区别
--此内容主要来自潘宝祥、王彩如《古诗文中的历史知识—姓名》
我国姓氏的起源始于远古时期的母系社会。当时的人多随母姓,所以姓氏中也多用女字旁,如姬、姜、赢、姒、姚等,连“姓”字本身也是女部字。随着父系社会的出现,姓氏也逐渐多起来了。据调查,目前《中国人名大词典》集有4129个姓,其中单姓2288个,复姓1689个,三字姓143个,四字姓7个,五字姓2个。

我国上古时代,姓和氏是有区别的。姓是指出生于同一的远血缘集团的名称。由于子孙繁衍,一族分为若干分支散居各地,每分支有一个特殊的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氏。因此,氏是姓的支系,用以区别子孙之所由出。这样,姓就成了旧有的族号,氏就成了后起的族号了。古人取氏有种种情况:
★有的以祖先的称号为氏,如轩辕氏、高阳氏、葛天氏、无怀氏;
★有的以祖先的谥号为氏,如文、武、昭、景、成等;
★有的以祖先的国名为氏,如齐、鲁、吴、秦、赵、陈、曹、周、唐之类:
★有的以祖先的住地为氏,如郭、东郭、南郭、东门、西门、南宫等;
★有的以祖先的官职为氏,如司马、司徒、司空、司寇等;
★有的以祖先的职业为氏,如陶、卜、巫等。
《史记•屈原列传》说:“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屈原的祖先屈瑕是楚武王熊通的儿子,封地在屈(今山西吉县北),因以“屈”为姓,是楚国王族中的一支。春秋时楚国祖先族姓芈(mǐ)。“楚之同姓也”,就是说,屈原本姓芈,屈是氏。
又如,“项”本来是西周时的一个封国,故城在今河南项城东北。《史记•项羽本纪》说,项羽的祖先“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史记•秦本纪赞》说,“秦之先为嬴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
周代时,贵族有姓氏,一般平民没没有姓氏。战国以后,姓、氏逐渐合而为一,以氏为姓。秦汉以后,姓、氏不分,或说姓,或说氏,或兼说姓氏。《史记•高祖本纪》有句“高祖……姓刘氏”,就是兼言姓氏的。汉代一般通称姓,并且自天子以至于庶民都能有姓了。
                    
                        2、古人形形色色的字

                   名        字
    您可能经常问别人“您叫什么名字?”那位便答,我叫某某某。实际上他回答的只是他的名,并没有回答出字来。因为现在人只有名,没有字。现在讲的“名字”这个词,由“名”、“字”两部分组成,但其中的“字”已经没有实在意义了
“字”这个字的结构是“子”上面加个“宝盖儿”这“宝盖儿”就是房屋。“字”的本义是在屋子里生小孩儿。引申为孳生、繁衍。名字的“字”其实就是从名衍生而来的,所以叫做字。《颜氏家训》说:“名以正体,字以表德。”“表”就是表达,所以字又叫表字。上面说的归纳起来就是,字是从名派生出来的,它的作用是表达名的意思。

                            小名
    过去人一出生,家中长辈就给取个小名。小名,又叫乳名、幼名、奶名。比如司马相如小名“犬子”,曹操小名“阿瞒”,刘禅小名“阿斗”,刘裕小名“寄奴”。小名起得比较随意,有的是专门找难听的“贱名”来,说是这样的孩子鬼会讨厌,好养活,于是,“狗剩”、“狗不理”、“石头儿”、“鸭蛋”、“阿猫”、“柳娃”全来了。上学后,才有了正式的名,这名又叫学名、大名、大号。但是这时候还没有字。《礼记》中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 笄 (jī)而字。”这里说的是古人的一种礼俗,那时候,小孩子生下来3个月由父母命名,男子到了20岁,由父亲在宗庙主持冠礼,把头发束起来,在头顶盘成髻,这表示可以娶媳妇了,有资格参军与参加祭祀了。然后由身份高的老人根据男孩的名取字。有了字的男人,才算是成年男子汉。女孩子到15岁举行笄礼,取字。所谓笄(jī)就是在头发上插簪子,这表示女孩可以找婆家了。过去说的“待字”就是待嫁,“未字”就是未嫁,“字人”就是出嫁的人。
       原始人认为,名代表人的灵魂,不能随便被别人叫,这种对人名的禁忌后来演变为礼俗,人们认为直接称呼别人的名是不敬的行为。《礼记•檀弓》:“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尊长者对晚下者可以称名,但晚下者对尊长者、平辈之间不能称名。只有表示轻蔑时,才可以直呼其名。有名不能叫,那怎么办?这时字就有了用处,以字相称可以避免称名。这样字就起到了避讳称名的作用。唐朝大诗人杜甫在成都时,曾作严武幕僚。一次醉酒后,杜甫竟当着严武的面说:“不谓严挺云乃有此儿!”因为失言,他竟直呼出严武父亲的大名。这下可把严武弄火了,他顿时暴跳如雷:“杜审言之孙敢捋虎须乎?”杜审言是杜甫祖父(爷爷)的大名。严武回骂又升一级,而且还加上了公开的威胁,可见当时长辈的名真是叫不得。
       一般认为,中国的避讳制度起源于西周初年,取字的习惯也是从这时开始的,西周之前还没有取字的。周灭商后,建立了严密的宗法制度和繁褥的礼法,字的产生是与之相适应的。一般而论,名是留着自称的,对人称自己的名,是一种谦虚与礼貌。比如,在《论语》中,孔子为显示自己“圣人”的谦让有礼,在学生面前常自称“丘”。再如,曹丕在《与朝歌令吴质书》中说:“五月十六日,丕白……”
                        伯、孟、仲、叔、季
    古人的字中,常有伯、孟、仲、叔、季这几个字。这些字是表示排行的,伯与孟是老大,正妻生的称伯,偏室生的称孟。仲是老二,孔丘字仲尼,过去称他“孔老二”,就是因为这个“仲”。班固字孟坚,班超字仲升,看就知道,班固是哥哥,班超是弟弟。表示排行的还有长、元、次、少、幼。汉代人爱用尊老的词或各式各样的赞美词嵌入字中。如张禹字长子,杜友字季子,羊祜字叔子,承宫字少子,这些“子”只是对男子的赞美词,而长、季、少、叔是排行字。在字中加入美辞的习惯从汉延续到隋唐。这些美辞包括:尊老美辞如周瑜字公瑾、黄盖字公覆、杨仪字威公的“公”;称谓美辞如苏武字子卿、司马相如字长卿的“卿”;身份美辞如庞统字士元、陆晔字士光的“士”;形容美辞如诸葛亮字孔明、陈琳字孔璋的“孔”,刘表字景升的“升”、山涛字巨源的“巨”;德性美辞如杨修字德祖、张飞字翼德的“德”,魏延字文长的“文”;行为美辞如吕布字奉先的“奉”陈寿字承祚的“祚”。
    因为“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字是解释、阐发名的,所以名与字之间必然有意义上的联系。正如《白虎通》中所说:“闻名即知其字,闻字即知其名。”名字之间一般有同义、相关、相对等关系,还有名字共同用典故、析名为字、名加修饰词语产生的字。名与字的关系大致有下面这些:
    一、名与字互相解说。杜甫字子美,甫与美都是美好的意思;孟郊字东野,郊与野是同义词;张衡字平子,平、衡意思是一样的;诸葛亮字孔明,明就是亮,亮就是明;周瑜字公瑾,瑜、瑾都是美玉;孙权字仲谋,权谋是同义词;鲁肃字子敬,肃与敬同义;朱元璋字国瑞瑞与璋原义都是玉器;孔尚任字聘之,聘、任是同义词。
二、名与字相联表达意义。孔丘字仲尼,丘是小山,尼是这座山的名;李渔字笠翁,渔翁常戴斗笠;赵云字子龙、陆云字士龙,全是由云联系到了云中的龙。元戏曲作家马致远字千里,骏马与千里相连;辛弃疾字幼安,无疾与安相连;唐诗人李贺字长吉,贺与吉相连;岳飞字鹏举,飞与鹏相连;扬州八怪之一的仇英字实父,英是花朵,实是果实,果实相连;明文学家谭元春字友夏春与夏相连;张岱字宗子,泰山又称岱宗,岱与宗相连。
   
三、名与字意义相对、相反。朱熹字元晦,熹是明亮的日光,而晦则是昏暗; 赵孟fu(说明:系统不能之别这个fu,只好用拼音代替】)字子昂, fu是低头,昂是仰头;唐代诗人王绩,字无功,绩是功绩,字却是无功;元代画家曹知白,字又玄,,一白一玄(玄,黑色)是相对的颜色;现代戏剧家洪深,字浅哉,深与浅相对。
四、名与字共同取自诗文典故。曹操字孟德,取自《荀子》“夫是之谓德操”;唐诗人陆龟蒙字鲁望,取自《孟子》“孔子登东山而小鲁”,东山就是蒙山,主峰叫龟蒙顶;《琵琶记》的作者元末戏曲家高明字则诚,取自《礼记》“诚则明矣”;被称为茶神的陆羽字鸿渐,取自《易经》“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徐谓初字文清,取自成语“泾浊渭清”,后改字文长;钱谦字受益,取自《尚书•大禹谟》“满招损,谦受益”。
五、利用汉字特点,拆名为字。这样的例子有:宋末诗人谢翱字皋羽,明大文豪章溢字三益,另外,范珏字双玉,郑重字千里,尤侗字同人,老舍,姓舒,字舍予,毛奇龄字大可也是这种取字方式。
六、名加词合成字。例如,孔子的学生公冶长字子长,李白字太白,杜牧字牧之,曾朴字孟朴,谢安字安石,颜延之字延字,范宣字宣子,谢奕字无奕。
        “父”、“甫” “子”
    周代贵族男子取字,有时在字后面加上“父”、“甫”等表示男性的词,如仲山父、仲尼父。有的在字前加上“”子”表示敬意,如公孙侨字子产,卜商字子夏,颜回字子渊,冉求字子有,伍员字子胥。有的时候,这个“子”可以省去,直接称颜渊、冉有。有的以排行为字,如管夷吾字仲,范雎字叔。名字一起用时,先说字后说名如,孟明视,孟明是字,视是名;叔梁纥,叔梁是字纥是名。这些名、字,很容易让人搞错。
    现代人称古代人,多依现在习惯称名不称字,但对有一些名人,人们却称字不称名,以致人们把字误认为是名。
    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原”就是字而不是名,他的名叫“平”,依现在的习惯可以称他为“屈平”,但很少有人这么用,还有许多人根本就不知道他的名是“平”。下面这些人都是字“著名”而名退二线的,姜子牙,名尚,字子牙;伍子胥,名员,字子胥;项羽,名籍,字羽;张仲景,名机,字仲景;施耐庵,名安,字耐庵;唐伯虎,名寅,字伯虎;纪晓岚,名昀,字晓岚。
    现代人也有少数以字称于世的。文学家郁达夫,名文,字达夫;瞿秋白,名霜,字秋白;沈雁冰,名德鸿,字雁冰;著名教育家叶绍钧,字圣陶;诗人刘复,字半农。取字是适应周代的礼法产生,也适合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礼教,所以它是中国的特产,“字”要译成外文是很困难的,因为除了中国,别的国家没有用字的。“五四”以后,随着封建礼法的消失,字也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历史问题”。现在的人完全没有了取字的必要,仅有些国画家、书法家还爱用字。
    人的名字中,有些是多音字,让人不知该怎样读才是,了解了名与字之间相关联的关系,有些字就可以读准了。
★我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的作者许慎,字叔重,这个“重”可以读两个音,在这里应该读 Zhong,因为慎与重是同义词互相解释,现在还有“慎重”一词。
有些人的名和字,在命意较为曲折、隐蔽,乍看似乎漠然无关,但实际上仍有联系。
如苏轼,字子瞻,这是取自《左传•曹刿论战》中“登轼面望一语,“瞻”是“望”的意思。
杜甫,字子美:“甫”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美”与“甫”同义。
《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是在他的父母到尼丘祈祷的归途中受孕而生的。尼丘就是尼山,在山东曲阜东南。孔子,名丘,字仲尼,就是把“尼丘”二字拆开来,一为名,一为字。

220150juxxzt2mtrtld7cy.jpg 1-2.png 00.png 220214ykggxyklg2qdlxlz.jpg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9-8-23 22:08 | 显示全部楼层
3、五花八门的号----别号、封号、谥号、庙号、尊号和年号
     过去读书人上得了台面的理想有四个: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旦金榜题名当了官成为士大夫后,私下里的理想也有四个:起它一个号,刻它一部稿,坐它一乘轿,讨它一房小。这里“起它一个号”的“号”有点多,有别号、封号、谥号、雅号和绰号,如果是皇帝,那还有庙号、尊号、年号等,下面就分别叙说。

 楼主| 发表于 2019-8-23 22:09 | 显示全部楼层
                              号
几乎每一个人都能说出诸葛亮号卧龙,苏轼号东坡。什么是号?它与名、字有什么区别?其实,号就是正式的名、字之外的又一种名。叫一声“卧龙先生”只有诸葛亮一个人应声,这就说明号完全有名、字的作用。但号到底还不是名,也不是字。首先,名与字一般是父母师长给起的,表达的是长辈的思想,自己取名的毕竟是少数,而号则是自己取的,是本人思想、特征的反映与概括。第二,名与字一般场合都可以用,而号的使用则需要特定的环境。第三,古时名和字几乎人人都有,跟着人一辈子,而号并不是人人都有的,而且只在一定时间内使用。明代有个大哲学家叫王守仁,王阳明、王伯安、王余姚、王新建、王文成这些名全是他。这其中除了伯安是字外,其余的全是号。
    中国历史悠久,号也特别发达,种类特别多。
    像卧龙、东坡、青莲,只是其中的一种,这叫自号或别号,此外还有法号、谥号、庙号、年号、室号、尊号、郡望号、职官号,等等等等。这么老些,听起来挺吓人的。好在有些现在已经作古了,已经没人用了,就是当时这些号也并不是人人全有的。然而,要了解中国的过去,继承中华文化传统,必须有一些号的知识。有个电视剧,叫《欧阳修巧断龙泉案》,剧中的欧阳修自称为“文忠”,这就是一大笑话,“文忠”是谥号,是人死后才有的,让活着的人自称谥号,这简直是骂人。为了不让这种事发生在我们身上,应该看看号是怎么回事。
我们通常说的号,经常指文人的自号,就先说说自号。
                          自号   别号
    自号,是文人根据自己的志趣取的。有了自号,再取个号,叫别号,是号外之号。从自号之中,最能看出文人的生活经历和思想状况,是了解古人生平的重要线索。
    李白爱莲花,他认为莲花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自号青莲居士,反映了他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莲又是佛家钟爱之物,也反映出李白对佛教的崇尚。
    陆游晚年报国无门,忧世愤俗,以玩世不恭的态度对抗社会,被权贵们讥笑为不守礼法者,他干脆顺势自号放翁,表示对权贵们的蔑视。
    画家朱耷本是明朝皇族,在明亡后自号“八大山人””八大山人”这四个字的草体连写,似“哭”非“哭似“笑”非“笑”。寓意故国破亡,哭笑不得。
    民主战士秋瑾,为抵制社会对女子的偏见,改变中国妇女柔弱的积习,自号“鉴湖女侠”。
    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自号“了了”,这个号很怪,别人听不明白。他曾写一副对联,解释这个号:上联“不得了”,下联“了不得”。别人更不明白了。他又解释道:“成功便了不得,不成功便不得了。”
    横刀立马大将军彭德怀,也有个鲜为人知的号,叫“石穿”。彭德怀少年离家求生,一次躲进岩洞避雨,见洞顶的滴水,因年长日久竟把石板给溅出个深坑,从中有所领悟,自号“石穿”,以自勉自励。
    南宋画家郑思肖在南宋亡后,自号“本穴”,“本穴”字,合写就是“大宋”,表示不忘宋朝。
    前面说的王守仁又称王阳明,这“阳明”就是自号,他曾在家乡余姚阳明洞讲学,自号阳明先生。
    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欧阳修自号醉翁,杜甫自号少陵野老,蒲松龄自号柳泉居士,吴承恩自号射阳山人,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齐白石自号老木工,邹容自号革命军中马前卒,这些号全是有故事的。
最后要说的是曹雪芹。“雪芹”是号不是名,也不是字,他名霑,字梦阮。极少有人提他的名、字,只当是姓曹名雪芹。雪芹之外还有两个自号:芹圃、芹溪。三个号中全有“芹”,这也是一绝。他的“芹”,并不是芹菜的芹,而是一种叫水芹的草药。曹霑家境不好,曾当过“兼职”郎中,他看病,最擅用芹,这药又贱又易得,疗效又好,曾救了不少乡亲。这事让曹霑极为得意,故自号雪芹,后又号芹圃、芹溪。
              “居士”、“山人”、“野老”“处士”
    自号中常见“居士”、“山人”、“野老”“处士”字样。居士本是不出家的信仰佛教、道教者,山人、野老、处士是隐居不做官的人,文人用这些表示自己鄙夷功名,回归田园的处世哲学。其实我们常说的东坡、青莲、少陵,只是简称的自号,说全了应该是东坡居士、青莲居士、少陵野老。
    知识分子思想多变,命运多舛,自号也多变,不少文人有好几个自号,苏轼号东坡之外,还有峨眉先生、苏使君、西湖长、坡仙、谪仙人、狂副使等30多个号。近人苏曼殊自号也达数十个。有人戏谑地说:“一人数十百名号,从此阎王捉不来。”清初大画家石涛对中国画有杰出贡献,而当时却名声不大,原因之一就是别号大多了。正如郑板桥所说:“石涛,法名弘济,又曰清湘道人,又曰苦瓜和尚,又曰大涤子,又曰瞎尊者,别号太多,翻成搅乱。”别号太多,使人分辨不清,给人们增加不少困难。
古人以提号为敬,有些人的号家喻户晓,而名、字却不大响亮,致使有人误把自号当成了名。明代的大旅行家徐霞客,姓名是徐宏祖,“霞客”只是自号,可是后人极少用“宏祖”,致使有人以为这是两个人。画竹子闻名的清代画家郑燮,号板桥,可是现在人们很少用“郑燮”称他。

 楼主| 发表于 2019-8-23 22:13 | 显示全部楼层
                               室号、斋号
    读书人喜欢给自己读书的屋子取个别致的名,以表示自己的志趣与修养,这叫室名,又叫室号、斋号。有的室号借代了主人的名字,室名也就成了人的名。欧阳修的室名“六一斋”,自称六一居士。梁启超的书屋叫“饮冰室”,“饮冰室”也就可以借用为他的名了,他的文集就称《饮冰室合集》。蒲松龄的书房叫“聊斋”,他的书就叫《聊斋志异》。
    用室名之风兴起于唐代,到“五四”才渐渐消落。文人墨士之所以喜欢室名,是因为室号可以写成书法作品悬挂在书房内,可寄托深情,可表达癖好,或以自励,或以讥讽,是表达思想、激励自己的很好方式。
    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室名陋室,并写上千古不朽的《陋室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名曰陋室,可是又“何陋之有?”诗人贫贱不能移的品德由“陋室”清楚可见。欧阳修晚年的书房叫六一斋,这是指一万卷书、一千卷古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再加上他一个老翁,共是六个“一”。
    宋代大词人辛弃疾晚年在江西上饶农村和农民为邻,筑书屋“稼轩”,并自号稼轩,表示对农村清静田园生活的向往。
    抗日战争时期,京剧大师梅兰芳“蓄须明志”,辍演家居,以绘画为业,他给自己的画室取名“缀玉轩”,以示洁身自好。
    明清之际思想家王夫之,书房称“姜斋”,自号也是姜斋,著有《姜斋诗话》,取姜愈老愈辣之意。
    近代书画家吴昌硕,偶得到一古缶,十分珍爱,就命名其画室为“缶庐”,并自号“老缶”。
    鲁迅曾有个室名“绿林书屋”,1926年因他支持学生运动,被“正人君子们”称为“学匪”,学匪的书屋自然是强盗所居了,鲁迅就干脆称自己的书屋为“绿林书屋”,给“君子们”以回击。
    有的人为了酣畅地抒发感情,室名用字多达十几个,洪维存有“上下三千年纵横二万里之轩”,曾国藩有“养德养身绵绵穆穆之室”。
    为了让读者搞清楚纷纭的自号室名,近人陈乃乾作了《室名别号索引》一书,以供读者寻检。
皇帝本不算是读书人,也用不着室号,可自宋高宗号“损斋”以后,皇帝自号者日见增多,明武宗自号锦堂老人,明世宗自号天池钓臾、尧斋,清乾隆皇帝自号十全老人,又号古稀天子,咸丰皇帝自号且乐道人等等。

 楼主| 发表于 2019-8-23 22:14 | 显示全部楼层
                                 郡望号
    清末有副对联:丞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百姓饥。这副对子是骂李鸿章和翁同龢的。可有的人却没看出来是怎么回事。古时候,一个地方出了大人物,就用家乡地名代替这大人物的名,地名代替人名,这也是一种号,叫郡望号。李鸿章是安徽合肥人, 翁同龢是江苏常熟人,“合肥”、“常熟”就指李鸿章与翁同龢了。
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被称为临川先生;康有为是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柳宗元是山西河东人,人称柳河东;韩愈祖居河北昌黎,人称韩昌黎。这些都是用家乡、籍贯地名代替人名。王守仁又称王余姚,就是因为他是浙江余姚人。
                                        官职和封号
    官职和封号也是号。有个刚入小学的孩子,当老师问他父亲的名时,他回答:“叫刘科长。”老师再问时他一口咬定就叫刘科长。虽是笑话,但说明官职确实有替代人名的作用。小孩子没有什么错,以官职代替人名古已有之。王右军就是王羲之,杜工部就是杜甫,江州司马就是白居易,柳柳州就是柳宗元,包龙图就是包拯,王荆公就是王安石。
古人使用官号时,常以小官混大职。贾谊仅做过长沙王的太傅,就称贾长沙,陶渊明只当了几天彭泽县令,就被称为陶彭泽。杜甫晚年只做过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属于幕僚一类的小官,却称为杜工部,不了解内情,还以为工部尚书是他呢。 有些地方官,只以地名为号,省去职务,极易与郡望号相混。如柳宗元做过柳州刺史,就叫柳柳州,刘备当过豫州牧,就叫刘豫州;韦应物做过苏州地方官,叫做韦苏州。 战国时有名的四公子,赵国的平原君、齐国的孟尝君、楚国的春申君、魏国的信陵君,这些全是封号。诸葛亮被封武乡侯,故称诸葛武侯;王守仁被封新建伯, 人称王新建。郡望号与官职很容易搞混。王勃的《滕王阁序)》中有“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这里的“临川”,并不是江西的临川,而是个人,他是谁呢?以临川作为代名的有南宋的谢灵运,北宋的王安石,明代的汤显祖,后二位晚于王勃,这临川指的只能是南宋的谢灵运了,谢灵运作过临川内史。这“临川”极容易与郡望号相混。

 楼主| 发表于 2019-8-23 22:16 | 显示全部楼层
                           法号    道号
     出家的和尚、尼姑、道士都有法号或道号,而不用俗名,以表示与尘世绝缘。
    鲁智深,本叫鲁达,上了五台山,当了和尚,才得法号“智深”。西天取经的师徒四人都是佛门弟子,法号玄奘、悟空、悟能、悟净。
    济公本是宋末浙江天台山人,姓李,出家后法号道济。他不修边幅,不拘礼法,吃肉喝酒,整天游走于市井之中,人们以他的样子,称他为济癫和尚。
    聪明的一休也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不过不完全是电视剧中那个样子。他本是皇太子,叫千菊丸,由于政治原因,5岁时被寄养在安国寺,取名周健,15岁时用法号宗纯,19岁后才用“一休”这个法号。这时他早已离开安国寺了。
    多数僧人以法号留名于世,其真名多不为人知。
    唐朝有个大天文学家叫一行和尚,一行与机械专家赞令瓒制造出水运浑天仪,这是现代钟表的祖先,比1370年西方出现的威克钟早6个世纪,一行和尚俗名张遂却鲜为人知。
顺便说一下,出家僧人也是有姓的,他们全姓一个姓一释。道济,可称释道济,觉远,可称释觉远。僧人也讲字辈,如悟空、悟能、悟静,这就是“悟”字辈的。
                             谥号(shì hào)
谥号是人死后朝廷给的一种荣誉称号。谥号的第一个特点是死后才有,第二个特点是总结人的一生,用一二字概括人,给人生一个总评,谥号的用字都有特定含义。谥号本是用于皇帝、王公,但后来一些大臣、名人也有了谥号。包公又称包文正,岳飞又叫岳武穆,王守仁又称王文成,这“文正”、“武穆”、“文成”,不是名也不是字或自号,而是谥号。一般文臣谥号中有个“文”,武将有个“武”,因为这样,谥号经常重复,汉代以后,光谥号“文忠”的有54个,唐代名相裴度、书法家颜真卿,宋代欧阳修、苏轼,明代张居正,清代荣禄、林则徐、李鸿章,谥号都是“文忠”。谥号只能是死后才有的,可号称“补白大王”的郑逸梅90高龄时,竟自己给自己一个谥号“文迂公”,这只是表示自己的豁达处世态度,算不得真的谥号。
还有一些古诗文中人名的谥号也需要了解,不然容易弄错。如:
《卖油翁》中的陈尧咨,谥号(shì hào)康肃。
《五人墓碑记》说,周顺昌“忠义暴(显露)于朝廷,赠谥美显,荣于身后”。指的是周顺昌死后,崇祯皇帝赐以谥号(shì hào)---- “忠介”。
古代知名人物,死后有许多是称其谥号(shì hào)的。如,周平王、郑武公、齐桓公、秦穆公,中间一个字是谥号;魏安釐王、赵孝成王,中间两个字是谥号(shì hào);忠武侯(诸葛亮)、文忠公(欧阳修)、武穆王(岳飞),头两个字是谥号。
东汉之前,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臣下之谥,由朝廷赐予。后来有些人的谥号不是朝廷(官方)赐予,而是死后由亲属朋友或门人给予的,这叫“私谥”。如,东汉陈寔死后,赴吊者三万余人,共谥为“文范”。晋代陶潜(陶渊明)死后,由颜延之为他写祭文,定谥为“靖节”。宋代林逋死后,时人谥为“和靖先生”。相传谥法始于周代,私谥始于东汉。这种死后评定称号的做法,秦始皇认为是“子议父,臣议君”,不能容忍,于是废除。汉代以后又恢复了谥法制度,直至清朝。

发表于 2019-8-23 22:29 | 显示全部楼层
辛苦了,较长,将花些时间细读。

 楼主| 发表于 2019-8-23 22:4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不颠东 发表于 2019-8-23 22:29
辛苦了,较长,将花些时间细读。

感谢老不颠东老师的关注和支持,谢谢了!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