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3837|评论: 14

李旭葵“领略邛窑千年历史文化风采”主题讲座反响热 文/亦 凡 图/崃岭鹤影

[复制链接]

2017年优秀版主 2019年优秀版主 2020年优秀版主 2021年优秀版主 2022年优秀版主 2023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9-8-16 22: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李旭葵“领略邛窑千年历史文化风采”主题讲座反响热烈
                                                                                    文/亦 凡
       【李旭葵,邛崃人,出生于1944年,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曾任邛崃市总工会主席,已先后写出《天府南来第一州》(四川人民出版社)、《中国当代民谣》(四川辞书出版社)、《中囯大民谣》(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大汉文君》(中国青年出版社)、《抗日战争中的邛崃人》(四川人民出版社)等近30部书,共600多万字,涉及诗歌、小说、杂文、散文、历史、影剧方面。其历时4年完成的85万字的《邛崃通史》,将于近期正式出版发行,今年完成的35万字的《邛窑史话》,受到朱清时院士和中国考古泰斗耿宝昌先生的肯定并题词,也将于近期正式出版发行。】
     “邛窑的辉煌在哪里?邛窑改写了中国陶瓷史——邛崃是彩绘瓷的故乡。邛窑一醒惊天下,它是延续中华文明的历史象征,作为邛崃人应该珍惜,应该讲好邛窑,宣传邛窑,把我邛窑推向世界……”这是李旭葵先生在“领略邛窑千年历史文化风采”主题讲座中的结束语。
     邛窑,始于南北朝,结束在宋元之际,在古代成都平原经济鼎盛、文化繁荣的巅峰时期,延续烧造了约8个世纪,是四川盆地规模最大、分布范围最广、成就最突出的古代青瓷窑场,邛窑是巴蜀文明和天府文化的独特传承,也是邛崃一张十分重要的历史文化名片。按照近期邛崃市委六次全会中提出做好“临邛古城、邛窑遗址、‘凤求凰’典故”三篇文章,宣传邛窑历史文化,涵养千年古城文化气韵的相关要求,邛崃市政协于8月15日上午,在市政协机关三楼会议室组织开展“领略邛窑千年历史文化风采”主题讲座。讲座由邛崃市政协副主席李显军主持。主讲人李旭奎先生以古临邛的历史风采切入,从邛崃历史上的典范人物卓文君、黄崇嘏、画出中华太极第一图的易学家张行成、临邛自古盐铁茶酒称繁庶,临邛人敢为天下先、邛窑与景德镇窑的关系等多个方面,对邛窑在中国陶瓷史上的地位及其对中华文明的贡献,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阐述和证明,并用10句话70个字高度概括了历史悠久的巴蜀四大古城之一的临邛:
              两个才女两口井,  名列巴蜀四古城,
              陈立将军和相如,  开疆拓土功在史,
              盐铁茶酒称繁庶,  邛窑一醒天下惊,
              中华太极第一图,  四个宰相一将军,
              成都战役主战场,  自古敢为天下先。
       李旭葵先生在讲座中谈到,中国陶瓷工艺发展的全过程,是中华延续不断至今文明的标志。邛窑是中国陶瓷史上最绚丽的瑰宝,首创彩绘瓷的邛窑是中华民族的骄傲。邛窑早已走出国门,饮誉全球。在世界的各大著名博物馆,都有邛窑古陶瓷器物精品的收藏和展出,甚至有的还成了镇馆之宝。
       邛崃市政协副主席李显军在讲座结束时做的总结讲话中说:“李老师知识非常渊博,讲座深入浅出,非常接地气……临邛古城和邛窑虽然隔河相望,但是文脉相通,所谓的一河分两岸,两岸隔千年,邛窑是巴蜀文明和天府文化的独特传承,是邛崃非常精彩的历史文化名片,所以我们作为政协委员和各位老师,一定要关注我们的邛窑,宣传我们的邛窑,挖掘邛窑的历史文化资源,为邛崃的西部中心城市建设献出我们的一点力量,做好建言献策、献智出力。”
     讲座结束后,听众们意犹未尽,纷纷表示讲座史料翔实,旁征博引,证据充分有力,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令人受益匪浅。李旭葵先生则表示,作为邛崃人,宣传邛窑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邛崃文化博大精深,邛窑辉煌灿烂,我们邛崃人应该是自己讲好邛崃故事,宣传邛崃,把邛崃推向世界,让世界人民都知道邛窑。
    吴明瑶、刘阳莉两位邛崃籍女士尽管因故未能前往参加,但当她们了解到讲座的具体情况后,均向李旭葵先生表达了各自对于此次讲座的关注和感受。刘阳莉说:“祝贺您昨天演讲“领略邛窑千年历史文化风采”主题讲座》获得圆满成功!因为先生生病这一周都在医院检查治疗,抽不开身,没能回邛亲自聆听你的精彩演讲和你的风采,非常遗憾!但我知道你做了大量调查、考查工作并写了厚厚的一本书,史料翔实,内容丰富,证据充沣,所以肯定讲得具体生动丰富有趣!在此祝贺您!您为邛崃人民贡献了邛窑丰富的文化历史,邛崃人民深深地感谢你。”
     吴明瑶说:“因在外地侍弄小孙,未聆听李旭葵先生的专业讲座,遗憾!从朋友处视频感知:李先生弘扬了邛崃精神,展现了邛崃风采。为传承邛崃的文化基因,义不容辞地担当起历史责任和义务。敬佩!我们跟着李先生走进临邛历史:下坝史前新石器遗址;大石崇拜;临邛道,灵官道;两个才女两口井;盐铁茶酒称繁庶;邛窑一醒惊天下;中华太极第一图;四个宰相一将军;成都战役主战场……。纵横捭阖,左右逢源。感叹李先生博学强识,梳理了邛崃重大历史亊件,重要历史人物。此为奉献给邑人的瑰宝,也是对历史的冷静总结并纠偏一些错误认识和看法。在此感谢李先生的重大贡献!向李先生致敬!”
     以下为“领略邛窑千年历史文化风采”主题讲座部分参加人员的感言摘录——
     1. 书法家曹答轲:“通过今天政协举办的对传统文化的分享,李旭葵老师的讲座,分享学习,感受颇深,因为邛崃传统文化文脉相传,希望有更多的有识之士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学习,传授,影响邛崃发展,推动邛崃文化的建设,作为文化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了解,是当今邛崃文化人的责任,更是义务,我们希望更多的这种讲座,能够引领社会关注邛崃文化,发展邛崃文化。”
      2.律师张斌 :“我作为一个邛崃人,更深一步地了解了邛窑文化的精髓所在,特别是邛窑是我们彩绘瓷的发源地,同时邛窑文化也是博大精深,那么,作为我们新一代的邛崃人,有责任有义务去向全国和全社会推进推广我们邛崃文化。”
        3.退休教师兰泽蕙:“我们作为一个邛崃人,口头上经常都在说,邛崃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辉煌灿烂,但是这些都是停留在表面,今天听了这个报告过后,觉得更具体更实在,更有点点划划了,更有事实依据了,我们邛崃文化博大精深,我们在这个飞跃发展的时代,我们要宣传邛崃,努力把我们家乡邛崃建设得更美好。”
      4. 十方书院陶然:“今天听了李老师从邛崃到邛窑的介绍,我觉得这种表述非常好。一方面说清楚了邛窑在中国陶瓷史上的地位、影响力,同时也表达了在邛窑这片土地上有这样伟大的陶瓷,是因为它本身的历史和文化底蕴。邛窑在中国陶瓷史上有这么重要的地位,跟邛崃巴蜀四大古城的底蕴分不开,是一脉相承的,邛窑是邛崃这块土地上长出来的非常漂亮的花,这是我觉得这是非常有意思的。”
5. 退休职工兰华荣:“今天在市政协听李旭葵先生讲邛崃的历史文化,讲得很精彩,很深透,很受启发和教育。邛崃历史文化博大精深,处处有讲究,有学问,如丁字口很多的现象,许多人不理解,现在旭葵先生讲清楚了,是风水方面的讲究。许多人对邛崃历史文化的印象,似乎仅有两个才女:卓文君和黄崇嘏。其实还出了许多宰相和将军,还有盐铁茶酒等特产久享盛誉。作为民间窑的邛窑,开办很早,规模很大,创造很多第一:是彩绘陶瓷的故乡,龙窑最长达46米,等等。其烧造技艺影响着中国陶瓷业的发展。所以铜红釉水丞被专家称为天下第一红是很高很精到的评价。希望今后继续举办讲座,弘扬邛崃的深厚历史文化,让更多的人认识邛崃,热爱邛崃,把邛崃建设得更加美丽。”
   6. 教师、作家高秀群:“李旭葵先生的讲座,让我进一步了解了邛崃深厚的历史文化沉淀,了解了邛窑在人类长河中的发展过程,了解了它的发展与中国白酒原酒发展的关系,了解了邛窑和中国陶瓷、白酒原酒对国外的影响和贡献。同时惊诧于李旭葵先生的博识与勤奋。漫长的历史,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李旭葵先生是怎样在庞杂的历史文化中大海捞针般的搜集和整理,理出一条清晰的脉落而有理有据地传播邛崃和邛窑文化,这使我非常敬仰和佩服!传承邛崃历史文化,李老先生将功垂史册!”
   7. 邛崃一中教师董伟:“李旭葵老师站在历史的高度,阐述了临邛古城与邛窑的内在联系,加深了我对临邛古城厚重历史文化的认知。李老师知识渊博,旁征博引,介绍了临邛古城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物产丰富,邛窑更是在中国陶瓷史上有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承前启后,率先从青瓷向瓷器的过渡,开创了彩瓷的新篇章。让我深感正是有了繁庶的临邛古城这个土壤,才绽放出了邛窑这朵奇葩。”
     8.退休教师杨永昌:“今天,听了李旭奎先生讲解,方知邛陶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是辉煌邛崃史的重要物证。李旭葵博学多才,勤奋谦虚,是我同届高中生中少有的杰出人才,他在努力创作的同时,刻苦钻研邛崃历史,为宣传邛崃,提高邛崃在全国知名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政协举办这样的讲座很好,希望政协多举办这样的讲座,让辉煌的邛崃更辉煌。”
   9. 环保志愿者陈丽眷:“通过李老师的精彩分享,收获非常大,深感以前对邛崃文化了解太少,感谢李老师坚持不懈获取知识,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多邛崃的信息,让我们真正了解到了邛崃的历史文化。我是一个经常出门在外的人,以前别人问我是哪里人,也常常会因为“邛崃”的“邛”字很多人不认识而感到尴尬。而今天的学习,让我知道了邛崃的历史文化。尤其是邛字还有甲骨文而自豪!我们身为一个邛崃人,有责任,也有义务去学习,宣传好自己的家乡文化。”
    10. 传统文化传播者邬平:“作为一名身在邛崃热爱文化的湖南人,一直都想学习‘天府南来第一州’邛崃的历史与文化!今天有幸参加李旭葵老师的讲座,一位资深的有情怀有见地有实践经验的老师,通过对邛窑的起源发展历史的讲解,有根有据地对邛崃历史文化做了全面地解读!古老的邛州,从甲骨文的邛字,邛窑,邛酒,邛茶,红色文化的所在地,历史名人卓文君,司马相如等都足以展示出它的风采和品味!别人问我在哪里,我会说在成都,在成都哪里,我会说中国白酒之乡,邛崃这个名字似乎被很多人所不知,而邛崃的文化却不可以被遗忘,期待这样的讲座可以继续,愿这样的力量越来越强大!感谢政协领导引领文化发展,感恩李旭葵老师身体力行致力于邛崃文化传播!很受益!”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邛崃历史田野考察者凡丁先生在讲座结束第二天,以《对李旭葵老师关于邛窑讲座的感想》为题撰文如下——
李旭葵老师博古通今,引用大量的史料和事实,阐述了邛崃从新石器至商周、秦汉、唐、宋、元、明、清、民国各历史时期蕴含的悠久历史,以及地处祖国西南地区的邛崃,在政治、经济、人文乃至战略地位等方面发挥的显著作用,从而引发出辉煌的“邛窑”生产工艺,特别是从陶到瓷的成熟转变,以及釉上、釉下彩绘和青花钴料的创新使用。以上由邛窑首创的工艺经过传播后,影响到中国陶瓷生产史上“南清北白”的格局,乃至在唐三彩、青花瓷、彩釉瓷生产方面起到的引领作用。
      特别重要的是,李旭葵老师所引用的史实,雄辩地将邛窑创烧年代,由过去专家定论的南北朝时期上推约六百年到汉代(前206-420),这一以事实为依据的宏论,立刻引发了在场所有参加听讲者赞赏的掌声共鸣!
      笔者也认为:李旭葵老师将邛窑创烧年代上推至汉代是正确的,有史可查的是司马迁《史记》载:“卓王孙将“铜官山麓(今名五面山)买为陶铸之所。”从事陶器生产和金属冶铸活动。关于陶器生产,有明代人的考据证实——即瓮亭公园中古瓷亭下埋藏的“卓氏钱瓮。大可容五石,色如漆,小口,宏腹,脚有籀文,皆贮五铢钱,乃卓氏宅址,州人因建亭以藏之,名瓮亭。”这一亘古不变的证据!
     此外,邛崃市文物局2018年在羊安樊哙村的考古,也发掘到三座完整的西汉至东汉时期的“邛窑”,连在场的专家也认为:邛窑的烧造年代应当追溯至汉代。
      当前十方堂一带正在进行大面积考古发掘,从现场来看,应有重大发现,笔者也希望这一考古发掘能够改写邛窑的历史,至少能够改变老百姓认为的十方堂一带的邛窑,仅是现存的十三座窑包之认识,历史上的邛窑,其密集程度当令人咋舌!
     笔者希望本次考古所发掘出的重要遗迹,能在原址得到妥当保护,从而将十方堂邛窑遗址公园扩大,或者纳入邛崃市博物馆的规划范畴!
                                                                                                                                                       2019年8月16日                                 
           

220850ej97m3l6mgmxvdg5.jpg 微信图片_20190816220450.jpg 微信图片_20190816220457.jpg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11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19-8-17 10:37 | 显示全部楼层
100017e3guuv7bzgh7huh4.jpg

100038xco8dkdudmjk84dj.jpg

100031ro27wz77m04zkm71.jpg

100023thw1ao6wh68xz1j0.jpg
      其实不用推理,油榨的陶管道和随处可见的汉砖,已经能证明汉代时在临邛这片土地上就有了陶器,据下坝东汉崖墓附近的村民姚志成讲,90年代他修房子的时候,在崖墓里还发现过动物陶器,认为不吉利,就扔了。其实建筑用砖瓦也属于陶器,瓦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砖的出现还比它晚一些,在战国时期才开始,生活用陶器要比它们都要早得多。
103846qs11s522f182xu11.jpg
三星堆陶器
     古临邛有比三星堆更早的高山古城、宝墩遗址等史前遗址,宝墩遗址中“散落的砖瓦器物是蜀地祖先早在五千年前就已进入文明的物证,目前已发掘出磨制精美的石斧、石锛等生产工具和大量器具陶片”,这些都说明了陶器的制作历史还应该继续上推。除了这些遗址,冉义石子村和下坝洗马村等地也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石器,经成都市考古工作队实地考查,认定属于公元前5000年左右古人类居住的新石器时期遗址。古临邛在7000年前就有了人类的活动,处于从石器过渡到陶器的关键时期,自然也应该算是率先掌握了制陶的工艺,希望在今后的考古发掘中能得到进一步地证实。

发表于 2019-8-17 18:29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感谢李老师的分享,了解了邛崃,大声的说出来我是邛崃人!!!

发表于 2019-8-25 11:14 | 显示全部楼层
感想之二
                                                            关于古临邛
                                                                                        凡丁
       邛崃古称临邛,城市建于公元前316年的先秦时期。根据《民国县志》总编宁缃考证:当时的临邛范围包括今蒲江、大邑等地。秦始皇置临邛县时,“县治即秦时蜀守张若城(之)临邛城故地也。临邛者,南临邛崃大山也。当时郡县未定,临邛疆土奄有今崇(洲)、新(津)、灌(县,即现都江堰市)及大邑之地”与蒲江。(见《民国县志》41p疆土志)
       按《现代汉语词典》释义,奄:即覆盖、包括的意思。
       秦始皇置临邛县后的二千二百余年中,多数朝代皆在临邛城建制州、郡或上川南道衙署,先后统辖七至十一个周边地县如:大邑、蒲江、名山、火井、崇州、新津、雅安等地区,因而南北朝时期,临邛县治所亦曾分别设在今崇州三江镇和依政县(今牟礼镇)。宋代设的临邛郡,则管辖到今眉山县地区,新近眉山县考古发掘出的“邛南郡守印”(按即:临邛郡镇南军节度使之印),证实了这一史实。
       又据《民国县志》(195p)幽居寺古碑补载:“明嘉靖18年增设上川南道时,领三州:眉州、雅州、邛州,八县、六卫,二司,开府邛州,建衙于兴贤街,有杨慎碑文可证…范钫(邛州知州)则注为:邛州之上川南道。”
       故李旭奎老师除了讲到下坝出土的新石器时期石器外,还将早于三星堆的大邑高山镇史前人类遣址,和新津县“宝墩文化”纳入古临邛的范畴讲述,将邛崃历史上溯得更加悠久和宏大,是有依据和道理的。
       以此理解,杜甫时代(晚唐)刚从临邛县域中划出的大邑县(治所在今安仁),所生产的“轻且坚”的“大邑白瓷”,其实也是“邛窑”所生产的。
       由于古临邛历史上人才辈出:汉卓氏父女、司马相如、胡安、严君平、五代黄崇嘏、唐韩醇、宋张行成、魏了翁、清郑钦安等人物,以及古火井、卓氏筒井、印刷术、中医药等领域内的科学发明、历史典故,名刹古佛、见诸于各种史籍,让“临邛”从古到今,在国内乃至世界的陶瓷界、史学界、文学界、戏剧界、佛教界、出版界、科技界等领域内非常驰名!只要提到临邛,卓王孙的陶铸、卓文君与司马相如佳话、女状元黄崇嘏和易经研究者汉胡安、严君平的形象,还有世界最早便用天然气的火井、石油,以及宋人发明的“卓氏筒井”之盐井开采技术……立刻躍诸脑海。
       但是,自从民国时期将“邛州”、“临邛县”改称为“邛崃县”以后,被外界广泛认为邛崃是另一个地方,与“古临邛”脱节而难以挂钩,古临邛的历史文化开始淡出许多人的视野,产生出如传统文化传播者邬平那样的认为:“作为一名身在邛崃热爱文化的湖南人……别人问我在哪里,我会说在成都,在成都哪里,我会说中国白酒之乡,邛崃这个名字似乎被很多人所不知”的结果!
       有上述体会的,还有著名的邛窑器收藏家尚崇伟老师,他曾经深有体会地告诉笔者,在与外界人交流时,如果自我介绍来自邛崃时,对方会一脸的茫然,但是如果补充说邛崃古称临邛时,对方立即释然地说:“知道了。”并如数家珍地提到卓文君、古火井、邛陶等来。
       与此同时,邛崃民间亦时有人议论:如欲不费力地对外宣传邛崍历史文化,不如将“邛崃”改回到“临邛”,称为:临邛市。
                                                                                                                         2019/8/25

发表于 2019-8-25 18:21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仔细拜读了楼上文述,又进一步知晓了家乡过去;邛崃古称临邛,临邛名称使用了上千年,后来不知道为什么要改为邛崃?地名的更改对一个地方影响十分重大,随意更改地名的事情在我们国家屡见不鲜,个人觉得地名随意更改不值得提倡。

发表于 2019-8-25 18: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临邛与邛崃,从网上查到词义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发表于 2019-8-28 11:18 | 显示全部楼层
墨_缘 发表于 2019-8-25 18:34
临邛与邛崃,从网上查到词义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回复墨缘老师关于临邛与邛崃的区别:
       古人取地名很讲究,并含义深邃宽广,近现代人对“临邛”就有多种理解,譬如:
       一、临近今称邛崃山脉的邛崃大山,而产生“崃岭朝云”景观的“土地坡”(汉代称为铜官山)处,仅是邛崃山的余脉;
       二、临近当时当地的邛人部落;
       三、由于秦张若所筑的临邛城,“周回六里,高五丈,造作下仓,上皆有屋,而置观楼、射栏。”在当时称得上巍峨雄伟,足可对邛人产生“居高临下”的威慑作用;
       四、还有人从邛字偏旁“邑”部首分析,此地在秦以前便是一处工商业发达的城市类型,而张若所筑的城,则临近这处地方,故南方丝绸之路早于北方丝绸之路。
       以上都是近现代人对“临邛”的理解。而民国时改的县名“邛崃”,却难以理解其中含义!

发表于 2019-8-28 19:37 | 显示全部楼层
墨_缘 发表于 2019-8-25 18:34
临邛与邛崃,从网上查到词义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补正:
       回复墨缘老师关于临邛与邛崃的区别
       古人取地名很讲究,其含义深邃宽广,近现代人对“临邛”就有多种理解,譬如:
       一、临近今称邛崃山脉的邛崃大山,而产生“崃岭朝云”景观的“土地坡”(汉代称为铜官山)处,仅是邛崃山的余脉;
       二、临近当时当地的邛人部落;
       三、秦张若所筑的临邛城,“周回六里,高五丈,造作下仓,上皆有屋,而置观楼、射栏。”在当时称得上巍峨雄伟,足可对邛人产生“居高临下”的震慑作用;
       四、有人研究,“临邛”的“临”字,在
甲骨文中为通假字,分别当作“盐”字和“监”字理解,而“邛”字亦早就出现在甲骨文中,因而同时产生两个意思:1、这儿原是盛产盐的邛人部落地方,读作:盐邛。2、张若为监视邛人部落动向而在此筑城,又读作:监邛。
       五、还有人从邛字偏旁“邑”部首分析,此地在秦以前便是一处工商业发达的城市类型,而张若所筑的城,则临近这处地方,故南方丝绸之路早于北方丝绸之路。
       以上都是近现代人对“临邛”地名的研究和理解,见诸2006年由邛崃地方志办公室创刊《邛崃经纬》(双月刊)以来的相关作者文章,和《民国邛崃县志》中有关章节,全部都有道理和历史内涵,让我受益匪浅。而民国初年改的县名“邛崃”,作为土生土长的我难以理解其中含义,我想外界人更难理解!

发表于 2019-8-30 19:56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随处可见的汉砖及“卓氏钱瓮”等
       据近日央视“探索发现”栏目之《水塘下的古墓》(山东济阳三官庙汉墓)考古科长介绍,汉砖的生产,需在1100摄氏度的窑炉温度下,耗时15天方才烧成,五块画像砖的价格,相当于当时当地一亩小麦地的产量。
       据笔者调查,如此珍贵的汉砖,却诚如董伟老师说的:“汉砖在邛崃随处可见。”
       比如:
       数年前修建君平大道东段时,在白莲寺附近路边裸露出一座用汉砖砌的汉墓(今存),被网友“兰花村”发现;
       2018年12月,笔者在前进凤凰村路边的一口水塘边发现一堆汉砖,原来是当地人将出土的汉砖砌鱼塘,多余的则隨便堆放在路边,后被尚崇伟老师利用修建工作室。(参见目录20p《唐代大邑白瓷窑场初探》https://www.mala.cn/thread-15456256-1-1.html出处:麻辣社区)
       2019年2月,董伟老师在西城门口的四川凯同建筑工地上发现:除了隋唐至宋的邛窑陶片、残器俯拾即是外,还有呈“流支状”的铁、琉璃瓦、汉砖等物,后来一并交与邛崃市文物局何吉明老师。(参见目录17p《四川凯同邛崃建筑工地发现邛窑陶片和窑具等》https://www.mala.cn/thread-15498970-1-1.html(出处: 麻辣社区))
       火井高义奎老师也曾著文,说当年打造火井文化时,亦发现大量的汉砖;
       当前,十方堂正在进行考古发掘,在金牛庵周边用挖土机开挖的探沟中,除了大量陶瓷片和冶铸遗迹外,亦见有汉砖残块;
       原先的本地村民何绍清回忆说,他家的自留地中有一处是窑包,过去出土过很多的汉砖,后来存放在邛窑遗址公园内。
       原先十方堂陈巷子的村民黄树明(大队干部)说,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调查邛窑时,他带领的一位专家在河坎边的“铁牛”下方发现有汉砖,专家当时便推测说,所谓“铁牛”是一处熔炉,年代应在汉代

       另外,明初重大考古发现,结论为西汉时期的“卓王孙宅”——今“瓮亭公园”中瓮亭下埋藏的“脚有籀文”的“卓氏钱瓮都在佐证史载的:西汉时“卓王孙将铜官山(今五面山)麓买为陶铸之所”
       上述仅是笔者所知情形,但是已可推论:邛窑烧造始于汉代。从中不仅可以见证汉代邛窑的烧造工艺,也可以见证当时临邛人富裕的生活。
                                                                                                                         2019/8/30

发表于 2019-8-31 13: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专家说:“唐代德清窑用含铁量很高的紫金土来配制黑釉,使釉内含铁量高达6-8%,因此色黑如漆,釉面光泽度强,是釉料配制的一个很大进步。”
       看来“唐代德清窑”最先采用紫金土配制黑釉的结论又会改写了,因为在十方堂和西街凯同建筑工地上,笔者和董伟老师皆发现过“一些”胎质各异的黑釉瓷片,非常漂亮。
       难怪尚崇伟老师一见到“西街凯同建筑工地”上的黑釉瓷片彩照后,非常激动地说:“如果在今后的考古发掘中,发掘出与‘黑釉瓷同样特色的器物’的话,那么,将再次向世人雄辩地证明“邛窑”工艺的领先地位!”
       因为出现隋唐器物的“西街凯同建筑工地”同时出现了黑釉瓷片,而且十方堂有疑似的紫金土,说明黑釉料的配制工艺也是邛窑工匠的发明!
       参见:四川凯同邛崃建筑工地发现邛窑陶片和窑具等
       https://www.mala.cn/thread-15498970-1-1.html
       (出处: 麻辣社区)



发表于 2019-8-31 17:39 | 显示全部楼层
十方堂金牛庵地里的陶瓷残片
閰辫閲夌洀.jpg

WU9A3885.jpg



WU9A3838.jpg
閭涗笁褰

发表于 2019-9-1 10:51 | 显示全部楼层
       近日,在金牛庵以北西侧的探沟上,我和董老师还发现一块胎质和釉色洁白的瓷碗残片,明显可以归于白瓷类,风格是邛窑的,年代可能是唐代。我激动地说:“这不是唐代白瓷吗,过去我们还到处找杜甫说的‘大邑白瓷’烧造地方!”
       不过,对邛窑陶瓷颇有研究的董老师慎重地说,“虽然说这是‘邛窑’风格的白瓷片,也确实出现在十方堂的探沟上,但是不能就此判定是十方堂本地所生产,或许是从外地流入的生活用瓷呢?”
       我默然,因为晋代《华阳国志》便记载这一带(原制药厂)已有一座金牛庵和一座铁祖祠,上世纪三十年代,黄树明的父亲还挖到过几双铜箸、铜勺,包括瓷碗在内,也许是寺中僧人的用品也说不定,考古结论是产生于正式的发掘过程的,我等不能妄断!
       于是我建议董老师带回去,等邛崃市文物局的考古报告公布后,对照一下有无同类白瓷器具也好,于是董老师将其拍照后带回家中。
                                                                                                                             2019/9/1

发表于 2019-9-1 16:49 | 显示全部楼层
地上捡的疑似白瓷瓷片
WU9A5140.jpg

WU9A5141.jpg

发表于 2019-9-3 08:19 | 显示全部楼层
邛崃正宗的称呼应该是临邛

发表于 2022-1-11 19:40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次回顾一下,感恩李旭葵老师。邛崃文化传承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