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7474|评论: 15

[转帖] 饥饿年代的记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8-14 18: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人的记忆力是惊人的。有些事情过去几十年了,回忆起来就像钱币上的水印,一旦对着光亮,就历历在目,清晰可见。我第一次下饭馆的情景就是这样。

  那是一九六零年,饥饿威胁着每一个人。正值少年的我,更是整日饥肠辘辘,坐卧不安,仿佛心思都放在三顿饭上,吃了上顿盼下顿。那时,总觉得喉咙里象长了一只手,吃到嘴里的食物还没来得及咀嚼,就被一把抓进了肚里;而胃又象个炽热的火炉,即使吞下一块铁也会被融化。

  我们家因父亲被打成右派送去劳教,母亲以五十几元的工资养活家里老小八口人,生活艰难可想而知。作为老大的我,为了减轻妈妈的负担,带着弟妹们利用假期糊火柴盒以补贴家用。一天,妈妈把我叫在一边,给我一张“就餐券”,作为奖励让我下了一回饭馆。

  “困难时期”,街上的饭馆不是随便就能进去的,它被有关部门严格地控制着,按每天的接待能力,制成“就餐券”,由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分发下来。由于饭馆太少,一家恐怕一年也轮不上一回。可能是居委会主任见我家困难,动了恻隐之心,妈妈很幸运地得到了一张。

  就餐券是用劣质的粉红色草纸印制的,两寸见方,上面写着某年某月某日某时某分,前来某餐馆就餐。至于供应什么,那要到饭馆才知道。妈妈递给我一个分层饭盒,叮咛说如果是包子饺子之类的就拿回来和弟弟妹妹一起吃,如果是面条馄饨等带汤的,你就在那儿吃了。

  我拿的是东大街黎明泡馍馆的餐券,就餐时间是下午两点半。那儿离我们家很远,我早早就出发了。当时正是暑天,骄阳似火,路上少有行人。东大街虽是西安最繁华的街道,也像缺血的病人,苍白而缺少活力,只有饭馆前才有少见的热闹。那时人们的听觉、视觉、嗅觉象敏锐的雷达,捕捉着一切吃的信息,饭馆透出的香气让过路的人精神为之一振,不由得都放慢了脚步。

  我循香走进了饭馆,立刻被里面的场景吸引住了。只见操作间的锅里笼里热气腾腾,就餐者吃面条的吸溜声,吃包子的咀嚼声擂击着耳鼓,一股股口水从我的双颊涌出,人就象进入赛道的马一样兴奋不已。很快我也买到了属于自己的一份:一屉小笼包,一碗肉丝面。我把饭盒盖打开,把包子小心翼翼地放到上层。然后端起面条慢慢地放到桌上。一股香气袅袅飘入鼻孔,温润而又浓烈。面是手擀面,微微发黄。上面浇着肉臊子,是肥瘦相间的肉丝和黄花菜、木耳、胡萝卜丁、豆腐丁,色彩斑斓,令人赏心悦目。汤上面还飘着大大的油花,甚至在碗边还连成片。这在我家里是绝对看不到的,那时一个月三两油,家里的饭菜里根本没有油星,只有在阳光下能折射点霓的色彩,却也像霓一样的虚幻。

  肉丝面真香啊!我先小小地啜了一口汤,滚烫滚烫的直奔喉咙;又挑起一根面,来不及吸就进了肚,滑滑的,感觉真好;这次要慢慢地品味了,我夹起一根肉丝送进嘴里,在牙齿的挤压下,油顺着齿缝渗下来,香味在舌尖上一点点地释放,舒服极了。

  这时我还是坚决地放下了筷子,来时的想法顽强地冒了出来:就在妈妈给我饭盒时我就想好了,不管供应什么我都会一起拿回去,决不独自享用。我想起可怜的弟妹们,尤其是三弟和小弟,爸爸被带走时,他们一个三岁一个一岁多,就和我们一起过着苦日子,小小的就糊火柴盒,一坐一整天。不知道什么是童年的欢乐;妈妈肩负着全家的重担,由于营养不足,患了肝炎和浮肿病,腿上一按一个坑,好长时间都不能平复。她却像不知疲倦的鸟儿,把一切都叨给嗷嗷待哺的我们,我也要向妈妈学习。当我提着饭盒走出饭馆时,我甚至被自己的行为感动了,想着妈妈赞赏的目光和弟妹们的馋样,差点没笑出声来。

  带着美好的情绪中回到家里,正碰上准备做饭的妈妈,她打开饭盒,看到里面的面条,虽然都泡涨了,但色泽依旧、飘香诱人。想不到妈妈却大发其火,把饭盒在案板上墩得哐哐作响:“你这个孩子怎么就这么蠢,连吃都不会?这面条还拿回来做什么?!”看着妈妈生气的样子,我委屈而又胆怯地低下了头。忽然,我觉得脖子后一片湿热,妈妈一把把我搂进怀里,大滴大滴的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洒落下来。我知道,妈妈是心疼我太懂事了。

  那一年,我十四岁。

  六零年的冬天来得特别早,或者是人们难以摄入足够的卡路里,反正觉得特别寒冷。这天,天阴沉沉的,厚厚的云层低低的压在头上,风吹在人的脸上象刀割一样。纱厂街不宽的路面上满是泥泞。窄窄的肉店门前排着长长的队伍,没有说笑,没有喧嚣,仿佛黏稠的泥浆,极缓慢地蠕动着。

  早上妈妈说他们校长刚从北京开会回来,家里孩子多,人小嘴馋,肉票早早地用完了,他爱人说想接风都没东西。妈妈答应先匀出两张肉票给他们,让我买好肉赶下班前送过去。

  那时买肉要排几个小时的队是很平常的事,尤其是已近年关,肉票从平时每月半斤变成了一斤,更提高了人们排队的积极性。为了保险,我吃完早饭就去了。听人家说今天的肉好,猪又大又肥。那时能买到肋条肉人最高兴,买的要是瘦肉会使人懊丧得一天都提不起精神。我一边随队伍移动,一边祈祷着漂漂亮亮地完成任务。

  中午,妹妹来替换我回家吃饭,我想着天冷路又不近,怕妹妹年龄小排队误事,就没回家。排到中午一点多,眼看着就到跟前了,肉却卖完了。要再去拉肉,还得等个把小时。消息一传开,像烧红了锅里撒了一把豆子,队伍炸了。人们纷纷挤到前边看个究竟,等到重新整理好队伍,我又被推后了十几米,本来还高兴的我一下子沮丧起来。这时我才发现,不知什么时候下起雪来了,而且越来越大,我的鞋底已被雪水浸透了,把冻裂的脚后跟蜇得生疼,冷风顺着脚脖子直往棉裤里钻(棉裤短了没钱做新的,每年冬天外婆都是找点布在裤脚上接一节,今年冬天来得早,这项工作还未进行)肚子饿得像擂鼓般乱响,人已经冻得麻木了。时间也仿佛被冻结了,直到下午三点多肉来了,人们才有了点活气。终于轮到我了,恰恰是肋条肉,膘有二指厚。大半天的辛苦有了回报,我高兴极了。在人们“啧啧”的羡慕声中,我捧起肉(因为物资匮缺,店里不提供捆扎肉的几寸麻绳)赶紧往学校赶去。

  风越刮越大,雪越下越紧,肚子里无食,人也没了精神,吸进肚里的凉气更是往骨头里渗。手中的肉在白雪的浸润下,红白相间,越是好看。捧肉的手却因无法在袖筒里暖一暖由红变紫,手指尖像针扎一般难受。我默默地催促自己快快赶路,腿脚只是机械地挪动着,通往学校的路显得特别漫长。

  到学校已是放学时分。我迎着妈妈着急的眼神把肉递上去,才发现手已经冻僵了,半天握不拢,收不回来,人也像个雪人了。这时校长领着他打扮得花枝招展的,比我还高半头的女儿走过来,嘴里连声谢谢的从妈妈手里接过肉时,一股莫名的泪水,刹那间流过我的心头。

  六一年的夏天,外婆利用我们假期回老家看舅舅和刚出生的小表弟,临行前最操心的是怕我们没计划,早早吃完口粮,那可是塌了天的大事。在那饥饿的年代,别说是小孩,就是大人,如果篮子里还有两个馒头,不吃完晚上都睡不着觉的。面对外婆的反复叮咛,我和两个妹妹保证说:外婆,您放心走吧,我们不但不超吃,还保证要节约出一袋面来。妈妈忙说,够吃就行,别搞什么节约了。她知道我们说话是认真的。

  外婆走时带着小弟,还给小弟手里塞了个饼,刚到火车站就被一个饥民抢走了,他狼吞虎咽几口吃了下去,送行的我们吓了一大跳。其实这在当时是常见的风景,常听说有人在食堂买了碗面,稍不注意就有人上来抢走,怕你夺回去,连忙“呸呸呸”往碗里吐上几口唾沫;走在路上你拿的任何吃食都可能被抢,那都是从农村跑出来的饥民,饿得甚至失去了理智。

  当时妈妈因为营养不良加上太劳累,患了肝炎,在单位办的病号灶上吃饭,我们姊妹几个自己在家做饭吃。要吃饱饭光靠供应的口粮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瓜菜代”(这是当时一个专用词,对人们的饮食结构定位是相当准确的)添加相当数量的蔬菜充数。我们的生活费人均不足七元,还在贫困线以下,蔬菜有时也买不起,还得捡一些菜叶裹腹。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59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9-8-14 22:32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9-8-15 07:5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哥小时候,拿了一个馒头,在街边吃呢。被一个饥民抢了去,边跑还边吐口水,时间1961年。

 楼主| 发表于 2019-8-15 15:45 | 显示全部楼层
高逸图 发表于 2019-8-15 07:52
  我哥小时候,拿了一个馒头,在街边吃呢。被一个饥民抢了去,边跑还边吐口水,时间1961年。

 楼主| 发表于 2019-8-15 17:15 | 显示全部楼层
lkq 发表于 2019-8-15 11:35
  别忘了70年代的割“资本主义尾巴”,再次陷入供应困境,一举粉碎四人帮后,局面才根本好转!

发表于 2019-8-15 18:14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2019年优秀网友 2018年优秀网友

发表于 2019-8-15 18:35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9-8-15 23:58 | 显示全部楼层
       六零年冬天把猪肉的供应从半斤提高到一斤不知道是哪座城市,反正不会是四川的任何一个城市。1959年,成都成立街道食堂,所有居民一天三顿都凭饭票到街道食堂吃饭。一张饭票领一个红土烧的钵钵,里面约有二两米的蒸饭,外加一瓢菜汤。六零年初,街道食堂垮了,居民凭粮折子到粮店买米打油。娃娃些吃不饱,就把当时流行的一首红歌的词改了,在街上唱“蓝天上挂着一个大斗碗,看见了斗碗就想起了干稀饭。”六零年猪肉的供应从半斤减少到2.5两,再减少到1.5两。有三个月没有鲜肉供应,一张肉票买一听约200克的猪肉罐头,单位上开会说罐头是苏联的赫光头整我们,逼着我们还债,罐头运去了又往海里倒,这些罐头都是从苏联退回来的,当时大家都把赫光头恨得咬牙切齿。当时成都的饭馆全部关了,过了一段时期考虑到有出差的人吃饭,有几家饭馆开门,但要凭粮票供应,川人公敌李井泉又宣布四川粮票全部作废,本地市民就是拿着钱也买不到食物。六一年开始出现被称为“黑市”的自由市场,南瓜、红苕0.8元/斤,红萝卜0.5元/斤,这个价格对平均月生活费只有几元的成都市民来说已经是天价,听说一只兔子要卖200元,三只鹅可以换一辆进口的莱灵牌自行车。后来凭粮折子领搭伙证,用搭伙证可以在街上买东西吃了。在太平街买了一个饼,因为烫拿在手里一口未吃就被饥民抢去吃了。六二年提督街新上海食品厂门市部卖了几天不要搭伙证的混油饼,直径约2—3公分,厚约1公分,1元/个,因油多糖多,被称为“高级点心”。那些饿涝了的人都去抢购,卖了几天就不卖了。大饥荒毫无征兆的说来就来,六零年、六一年、六二年整整遭饿了三年,直到刘邓搞修正主义的“三自一包”之后经济才迅速好转。痛定思痛,现在凡有风吹草动都要买点米来窖起,真的是被那个时候饿怕了。

发表于 2019-8-16 13:48 | 显示全部楼层
蜀巴达人 发表于 2019-8-15 18:14
那时候,如果是在农村,还要苦些。

      城里人有定量的粮食吊命,农村人那几年真不晓得是咋个熬过来的。

发表于 2019-8-16 14:25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学上地理课画中国地图,肚子饿得呱呱叫忍不住在本子上画个餐桌上蒸得热气腾腾的猪头上插着一把叉子,就是猪八戒的脑袋,突然老师走过来一把抓住我画的猪头肉,直盯着吞口水,全班同学好奇争着要看看我画的猪头肉..........于是这节课无法上了,同学们都在编造昨天自己吃了猪头肉的故事......编的活灵活现吃了几口,有没有骨头,猪舌头、猪耳朵、猪脑花.......那二年饭都吃不饱哪里有猪头肉吃啊!!都在幻想吃肉...........
(匿名发布)
(匿名发布)  发表于 2019-8-16 18:26
*辣瓣* 发表于 2019-8-16 14:25
小学上地理课画中国地图,肚子饿得呱呱叫忍不住在本子上画个餐桌上蒸得热气腾腾的猪头上插着一把叉子,就是 ...

居然,还有大量貌似脑残,
说那个时候好的不得了,
哎……

2021年优秀网友 2020年优秀网友

发表于 2019-8-17 07:46 | 显示全部楼层
        但凡经历过那段非天灾实属人祸、饥荒年代的五、六、七十岁的人,对那段生活经历,刻骨铭心,不会忘记那个“三面哄欺”年代!多谢楼上正义师长祥细回忆文章。



                                  144411obhezhfvbdkvhdxm.jpg

(匿名发布)
(匿名发布)  发表于 2019-8-17 11:22
三方 发表于 2019-8-16 20:30
我写的60年回忆文章,被某大型网站收去说要出集子,管理员给我私信说,他们总编看了哭得很厉害,说要放在第 ...

能不能说实话,
是一个沉重的选择题。貌似已经给出了答案,就那样吧。


Screenshot_20190816_145545_com.baidu.haokan.jpg

Screenshot_20190816_145606_com.baidu.haokan.jpg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