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7823|评论: 0

[百家争鸣] 【荐文】什么是川剧:歌舞演故事 说有千年历史也不为过 (樊明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8-10 09: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什么是川剧:歌舞演故事 说有千年历史也不为过


樊明君


【编者按】对很多市民来讲,川剧,当然很熟悉,哪个四川人不晓得川剧?川剧,又很陌生,你是否看过一出完整的川剧?不,作为一个四川人,作为一个成都人,你起码应该懂一点川剧,因为,它可以说是川人的精神故乡。如果不懂一点川剧的基本知识,都不好意思说是四川人,因为你不小心吼出的一句话,可能就是川剧里的一个声腔的来由。这里,我们请来了四川省川剧院的樊明君老师说一说川剧。在春节这个特别的时段里,希望我们能对家乡的精神血脉多一点体会。


川剧,一直在我们身边,感觉有点遥远。
川剧,既是传统,也是时尚,有些神秘,诱人暇想,熟悉而又陌生。

什么是川剧?

中国大百科全书是这样给川剧定义的:中国戏曲剧种。流行于四川、重庆和云南、贵州。明代四川已有地方戏班流行,至清雍正、乾隆年间,随着花部的兴起,外来的昆腔、高腔、梆子腔、皮黄腔传入四川,加上本地灯戏,形成昆、高、胡、弹、灯五种声腔为一体的川剧。由于声腔流行地区和艺人师承关系的不同,早期川剧顺着四条河道形成了川西、资阳、川北、下川东不同的支派。川剧的表演艺术有深厚的生活基础,并形成了一套完美的表演程式,真实细腻,幽默机趣、乡土气息浓厚,特别善于采用托举、开慧眼、变脸、钻火圈、藏刀等特技来刻画人物性格,传统剧目极为丰富。
当然,这个是学术意义上的川剧。
用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的“歌舞演故事”来讲,通俗地说,川剧就是用四川人的方式、四川人讲的方言,讲述中国故事、演唱中国音乐、表演中国舞蹈、传播传统美德。
生活中,我们都曾产生过这样的疑问:我们的爷爷、奶奶,姥爷、外婆,很多人并不识字或者识字程度不高,但是他们却熟知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知识,明白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一字不识的外婆能顺溜地给我们讲出上下五千年的深厚文化传统和几百个传统故事,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过去的广大人民群众,主要通过看川戏和听川曲,来获得这些认知。川剧就是过去时代人们喜闻乐见的主要文艺娱乐形式。
随着岁月的推移,时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电影、电视和网络新媒体的兴起,文化娱乐进入一个全新的多元时代,以川剧为代表的传统艺术在今天已不再是唯一娱乐形式,甚至也不再是主流文艺形式。川剧已成为传统文化的一种形式,同时又是传统文化的一种载体,业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川剧作为包括了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武术等所有艺术门类在内的一种综合性舞台艺术,其独特的历史地位至今仍然没有任何其它文化艺术形式可以取代,其写意表演体系所蕴含的传统美学和迷人的艺术魅力始终不会被改变。

川剧姓什么?

川剧姓什么?顾名思义,川剧当然姓川,但却不仅仅姓川,川剧是流行于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等省的中国戏曲剧种,除此而外,在湖北、西藏乃至宝岛台湾,都曾有川剧院团和川剧演出。虽名为川剧,但却覆盖了川、渝、滇、黔、汉、陕、藏。川剧是中国西南地区影响最大的地方剧种,是西南广大民众共同共享的精神文化传统和艺术资源与财富。
昆高胡弹灯,两岸一家亲,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的1989年,蓉城之夏,来自宝岛台湾的天府川剧团,带着浓浓乡愁、讲着椒盐川话、渡过浅浅海峡,专程赴成都,在当时的状元街20号(现在的城市地标“仁恒置地”所在地)的省川剧院小剧场与四川省川剧院同台演出了《别洞观景》《望娘滩》《打神》《白蛇传》《春草闯堂》等传统川剧。
演出之余,回到娘家的台北天府川剧团与成都川剧界同仁款叙乡音乡情,天府川剧团中有一个小青年满口四川话,顺溜得让土生土长的四川省川剧院的演员也感到不可思议:你这么小的年纪,第一次到四川,咋个会把四川话讲得这么地道娴熟?原来,这台北小青年父辈是四川人,他父亲有一条很严的家规“在家里只准讲四川话”,因而他们一家子在台北的工作生活中,家门外是南腔北调,家门内则完全“蜀风川韵”,所以就有了四川话在海峡对岸的原味传承,也就有了小小年纪居然会讲一口流利四川方言的趣闻。
台北市天府川剧团成立于1977年,团长蔡启国系四川资中人,出身于梨园世家,9岁时随其叔父蔡月秋在成都加入川剧发展史上最为著名的班社“三庆会”,学习表演和“场面(打击乐)”。蔡启国1953年到台湾,作为岛上唯一的“三庆会”正传弟子,他先后应邀加入过台中市的“天龙川剧团”、大宛平剧(即京剧)队,台北玉垒川剧团,四处奔波传习川剧的过程中,蔡启国了解到当时在台的四川同胞多达30余万,观看家乡戏的愿望强烈,已有的几个川剧团属业余性质,演出水准不高,与平剧和其他一些地方戏的演出情况相比,竞争力明显不足。由此,一个以“发扬川剧”为宗旨、由一批醉心于川剧的四川籍“川娃儿”组成的台北市天府川剧团,就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正式成立,因而也就有了1989年夏天在成都的那场别具一格的“台湾川剧”演出。
1950年岁末的一个傍晚,越南南方某地的热带丛林里,也曾破天荒地响起过高亢热烈的中国川剧锣鼓声,惊飞林中栖息的雀鸟,也引来侨居此地的四川众乡亲。在泥土堆成的露天舞台上,传统川剧《八阵图》登场,但见台上的陆逊“甩飞卡”“抛头盔”“抖翎子”“倒硬人”,程式技巧一个接一个。台下观众则满场掌声满场彩,而那些远远立于圈外远观的当地居民,则张大嘴巴惊奇不已。这场在越南丛林中上演的川剧是由彼时年仅24岁的蔡启国等几位热恋乡音的川剧同仁组织上演的。
川剧姓川,是因为讲四川话;川剧不仅姓川,是因为川剧包容、开放,遍及四面八方。川剧是四川的戏、西南的戏,还是全国的戏,也是世界的戏。

川剧有多少岁?

川剧的名称始见于清末民初,当时叫川戏,后来统称川剧。如果以1912年著名川剧班社“三庆会”在成都成立视为包含五种声腔在内的今日川剧之诞生,那么川剧则已年满百岁,百年川剧的称谓也由此而得。“百年川剧”说的依据就是在“三庆会”成立前,四川的戏班大多以单一声腔为主,比如弹戏班子只唱梆子,高腔班子则多演高腔剧目,明末清初,为了观众同时看更多好戏,一种由几个声腔戏班同台演出的形式应运而生。这种同台演出,不仅满足了观众多看好戏的要求,同时也大大促进了几种声腔戏班艺人间的相互观摩、交流和学习。随着成都、重庆等大城市用于演戏看戏的专业“剧场”——茶园、戏园的兴建,昆、高、胡、弹、灯不同声腔的班社,纷纷联合经营,同台演出,经过相互吸收和一定时期的实践,几种声腔便在语言、表演、音乐和舞美等方面逐渐融汇成一个统一的艺术风格,融五种声腔于一体的“三庆会”顺势而生,为了区别于彼时依然在四川各地演出的京剧、汉剧等外来剧种,就把这种统一演出的戏曲形式称为“川戏”,这就是我们今天在传承和发展的“川剧”。
在此之前,早在明代即有戏班在四川省内各地演出,川剧史学界、理论界及艺术家们在谈到川剧源流沿革时,常有两百年、三百年甚而追溯到汉唐时代“千年川剧”之说。川剧的源流历史,其实依然还是一个没有完全定论而尚待继续研究探讨的学术问题。
“千年川剧”说的一个重要依据是“两百余年前,偌大一个四川,难道就没有川剧(或者说地方戏曲)存在?四川自古以来就没有地方戏曲吗?”汉砖有载歌载舞的“百戏场面”,古代三巴有“巴渝舞”和一唱众和的“竹枝歌”(有研究者认为这是早于江西弋阳腔的川高腔),王建墓有弹奏各种乐器的出土石刻。在“蜀戏冠天下”的唐代,诗圣杜甫还有“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名句。晚唐“杂剧”、南宋“川杂剧”,都可言说为早期的川剧,川剧艺术源远流长、川剧发展兼收并蓄,百年川剧就成了融中国戏曲所有元素于一体的综合舞台艺术,被誉为中国戏曲艺术的一个缩影,因而也就有了“研究川剧是研究中国戏曲的捷径之说”。

百年川剧堪称时尚

川剧,因为传统,所以时尚,“胡子老头尖尖脚”的老态已在不经意间被逼人的青春气息悄然改变。近年来的大多数川剧演出,年轻观众已超过老年观众,其中80后、90后年轻后生已成为川剧观众主流。成都市区眼下已形成两个常态化搬演传统川剧的“戏窝子”,一个是位于指挥街108号的四川省川剧院,一个是位于华兴街54号的成都市川剧研究院。此外,还有旅游川剧《芙容国粹》和散落于锦里、宽窄巷子等景点的综艺川剧,以及守望在各社区、乡间的民间业余川剧团,与各专业川剧院团一起,共同造就了新成都的又一新民俗——时尚川剧。
成都有一个500多群友的川剧粉丝QQ群,年龄最大的不到40岁,最小的只有10多岁,群里聊的全是川剧。重庆有一所乡村小学——九龙坡驿都实验学校,留守儿童约占七成,川剧是该校特色文化,川剧传承基地小有名气。四川还有一个由在校大学生组成的川剧戏友会,会员近千名。2015年11月,四川省首届中小学川剧传习普及展演在成都举办,22所中小学500多名川剧小演员演出了23个川剧节目。2016年8月,四川省第三届青年川剧演员比赛在遂宁举行,18支参赛团队、98名参赛选手,700余名演职人员,94个川剧剧目、五天十场角逐,39名优秀青年演员分别摘走金银铜奖,万余人次观众现场观看捧场。
台下青年男女看、台上生旦演员演、剧中才子配佳人,百年川剧依然上演青春故事。
蓦然回首,灯火阑珊处,古老的川剧正青春。(文/樊明君)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62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