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979|评论: 0

[及时新闻] 垃圾分类标准细化是趋势:干电池并非有害,矿泉水瓶分三部分回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7-18 16: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自从上海开始实施“垃圾分类”政策之后,对于分类带来的利与弊,就呈现出了多方不同的观点。从长远来看,我们都知道这是一个能够造福子孙后代的良策,然而从实际推行的情况来说,结果并不尽如人意。很多人都切身体会到,垃圾分类工作不只是增加了自己的劳动负担,而且分类标准也很难掌握。
出现这样的局面,一点都不意外,因为垃圾分类本就是一项技术门槛很高的工作。
上海出台的垃圾分类政策,要求将垃圾分为干垃圾、湿垃圾、有害垃圾和可回收垃圾,分类丢弃。从垃圾处理的角度来说,这当然无可厚非,但是对于普通民众来说,这么分类的技术难度非常高。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有害垃圾,我们可能很容易想到的是干电池这样的。然而,干电池一定是有害垃圾吗?并非如此。过去的干电池通常都会含有镉元素,随意丢弃,对土壤以及水系的污染自然就很严重。然而,现在最常见的碱性电池,所用的是金属元素是锌和锰,对环境并没有明显危害,反倒是植物可以吸收利用的元素,那么这个时候,继续将它们作为有害垃圾丢弃,道理何在?
反过来说,有一些原本可以被回收利用的东西,如果沾染了污染物,又该如何界定呢?比如说,衣物所用的材料是可以回收利用的,但是扔在垃圾箱里的衣服,真的都是可以回收的吗?对于垃圾分拣员来说,没有办法去分析这件衣服“生前”究竟经历了什么,万一沾染了放射性粉尘,也要回收吗?
种种现象表明,仅仅按照字面的意义去对垃圾进行分类,其实是非常肤浅的做法。
那么,我们的垃圾分类,究竟还需要做些什么呢?
简单来说,就是两“增”一“减”。
增——人才
眼下,垃圾分类进行得风风火火,但是抱怨的声音不绝于耳,说到底,还是垃圾分类对普通人来说太难了。就像前面提到的,到底怎样的电池能回收,怎样的又是有害的?普通人根本没有条件去进行识别,在这种情况下,人才梯队就显得尤为重要。
具体来说,从垃圾生产者到垃圾处理者,至少需要有人在小区里协助指导,需要有人在分拣环节监管,需要有人在最后的处理环节进行研发。
小区收垃圾的指导最为关键,这不是靠一群大爷和阿姨监督就万事大吉了。垃圾产生的源头是最重要的环节,需要付出成本也是理所当然。反过来说,如果不能培养这方面的人才,那还搞什么垃圾分类?
相对而言,分拣环节才更需要监督,因为这是实际操作流程,一旦出现了错误操作,例如把一种强氧化剂和一种强还原剂放到一起,很可能发生剧烈的反应,甚至会引发爆炸或火灾,这类事故,在垃圾处理过程中时有发生。但是,如果我们在分拣环节设置监督人员,就可以很有效地避免这类问题。
垃圾分类,说到底还是一个技术难题,它涉及到很多回收方案。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分离铝和铁,很多人都会想到,可以用磁铁进行,因为铝没有磁性,而铁却可以被磁铁吸引。但是,如果分离铝和不锈钢呢?实际的垃圾分类程序远比这个过程复杂,以现有的分类处理手段,效果可以说非常有限。
当然,说来说去,这其实还是要说到下一个问题,也就是分类方法。
增——分类
垃圾应该分为多少类?如果用最简单的划分方式,那就是不可回收与可回收,但是对于实际的回收途径来说,这种分类方法实在显得过于简单了。
我曾经参观过一套生产级别的垃圾分类中心,在最前端的分类中,就要区分出金属、建筑垃圾(混凝土、沙子、陶瓷等硅酸盐)、塑料、纸张以及其他垃圾,初步分选之后,金属还要继续分为铜、铁(钢)、铝等品种,塑料也要细分为PP(聚丙烯)、PE(聚乙烯)、PS(聚苯乙烯)以及PVC(聚氯乙烯)几个大宗品种。
之所以要这么麻烦,在于很多材料都只有挑选出同类之后,才可能被回收利用。
比方说,废弃的矿泉水瓶是一种常见的可回收塑料垃圾,很多上了年龄的人都会有意识地收集它们,也能卖到几分钱一只。然而,矿泉水瓶回收利用的时候,如果直接热熔并混到一起,就成废料了。正确的做法是,将瓶盖(包括瓶身上残留的那一圈)取下来,将标签纸也取下来,连同瓶身,三个不同的部分分别回收。
之所以要这么麻烦,是因为矿泉水瓶的瓶盖是HDPE(高密度聚乙烯)材质,瓶身是PET(聚酯塑料)材质,而标签纸则是PP(BOPP,双向拉伸聚丙烯)材质,它们三个如果混在一起,各自的优异性能就会消失,甚至连重新加工都很困难。
由此来看,你还觉得现在的垃圾分类很麻烦吗?可以很负责任地说,未来垃圾分类只会越来越细,目前的四种分类只是一个开始。
如此说来,我们是不是就要成为垃圾的“奴隶”了,成天到晚围着垃圾转?
未必。这就要说到减的话题了。
减——包装
如果注意看的话,我们生活中的大多数垃圾都是来自于各种包装,尤其是塑料包装。
的确,各种包装材料,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为简单,但是由此带来的后续问题确实非常恐怖的。关于垃圾分类的宣传中,时常会提到遍布世界各地的塑料垃圾,从南极到深海,从珠峰到太空,人类涉足过的地方,甚至还没有走到的地方,全都不能幸免。
在没有要求垃圾分类的时候,这些问题与我们人类有关,但是似乎和我们每一个个体,却谈不上什么关系。
世界各国都尝试采用各种手段,去降低各类一次性包装用品的使用,比如我国在2008年就推出了“史上最强”的限塑令。然而十多年过去了,限塑令仿佛成了一个笑话,只是刚刚推行的时候,塑料包装袋的使用出现了短暂的下降。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结果,说到底,就是因为作为消费者而言,使用塑料袋的代价,不过就是两三毛钱而已,很少有人联想到,用了这个塑料袋,背后还有更大的生态责任。
怎么让人们意识到这一点呢?
垃圾分类。
所以,当我们因为垃圾分类而感到忿忿不平的时候,更应该想到,其实是自己的习惯导致了这样的结果。
免费的帆布包,很多平台都曾经推广过这样的周边产品,不管是公益还是商业行为,至少对大多数城市居民来说并不陌生,但是,为什么用的人还是那么少呢?
减少过度包装,比如超市里的蔬菜,没有必要用一个盒子包起来,然后再裹上好几层保鲜膜,喷雾装置的保鲜效果就已经很理想了。然而,商家依然会顶着更高的损耗率,乐此不疲地过度包装。
说到底,这些行为的背后都只有同一个原因,我们不需要为了自己使用塑料包装的方便而买单。
天底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是时候结账了。
       垃圾分类,好处是什么不言而喻,但是由此带来的阵痛却也不能忽视。这并不是行政力量与普通消费者之间的角力,而是人类自己对未来的掌控。不会对垃圾分类,就不可能有未来,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每个参与的群体都做出相应的改变。人才的培养,标准的细化,生活习惯的简化,对于垃圾分类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因噎废食,自然是不可取的,但是,如果已经噎住了,也应该先喝口水,而不是接着吃。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