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595|评论: 3

[转帖] 刘瑜:诸善之间(一篇关于公正与妥协的、生活气息很浓、很白话的学术文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7-17 21: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刘瑜:女, 博士,1975年12月生,祖籍江西省鄱阳县,学者,作家,诗人,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政治学系副教授。】

      这是一个暴躁的时代。在微博上我见过几个经济学爱好者吵架,说起来也是真名实姓、有头有脸的人物,吵起来竟然也时不时冒出“你这个傻叉”、“XXX这个蠢货”、“你吃XXX的屎去吧”这样的用语。如果真是希特勒和犹太人那样不共戴天也就罢了,但真要仔细去推敲,发现争论双方很可能70%甚至90%的观点是相似的,但即使是30%甚至10%的分歧,也往往导致“一言不和就掀桌子”。
这样的暴躁显然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学家。在一个不习惯于就公共议题展开公开辩论的社会里,人人都是易燃易爆品。在一个有着悠久的“你死我活”传统的文化里,真理永远是独家经营。 
  我对迈克·桑德尔的喜爱,与其说是因为他的某个具体观点,不如说是因为他对所有论敌抱有最大程度“同情性理解”的态度。作为一个当代政治哲学家,桑德尔被划分在“社群主义”这个理论阵营里,但是在他著名的哈佛公开课里,以及根据课堂讲义整理出来的《公正》一书里,桑德尔对社群主义的竞争对手——功利主义、右翼自由至上主义、左翼平等自由主义、康德式的普遍人权学说——都作出了最善意的阐释。当然他的论证最终引向了对这些理论的批评,但这是在对其作出最充分的辩护之后。
  正是因为桑德尔这种“厚此不薄彼”的公允,《公正》一书教给读者的与其说是真理,不如说是困惑;与其说是信念,不如说是迟疑。但困惑和迟疑并不一定是坏事。当思想太多地被权力用来当作棍棒,困惑就成为宽容的前提。当人人争当杀气腾腾的真理代言人时,迟疑则是一种智性的成熟。“当你知道的越多,你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也就越多”。 
 比如,有个恐怖分子嫌疑人,可能掌握了一个会导致成千上万平民死亡的恐怖袭击秘密,只有拷打他才可能获得该信息。为了获取信息,应不应该对他进行刑讯逼供?应该?那么好,你是哲学上的功利主义者——因为你认为为了多数人的福利,可以牺牲一个个体的权利。但是,如果无论你如何拷打他,他都不会招——除非你对他三岁的小女儿实施酷刑——你还愿意做那个功利主义者吗?在成千上万平民的生命和一个小女孩的权利之间,你大约感到了迟疑。 
  再比如,篮球巨星乔丹在运动生涯里,年收入曾高达数千万美元。政府应该对他强制征收高税收,以促进经济平等吗?你也许会说,应该,因为他每年交出100万分给100个贫困家庭,对他自己来说,不造成什么大的损害,却可能大大改善100个家庭的生活水平,甚至可能改变100个孩子的命运——这里促进的可不仅仅是结果平等,而且是机会平等。可是,那么,政府有没有权力——出于同样的理由——强制我们献血甚至献骨髓呢?毕竟,在体检合格的情况下,捐点血甚至骨髓不会真正影响我们的健康,对于那些急迫需要这些医疗救助的人,这却是雪中送炭。在平等和权利之间,我们再次感到了迟疑。 
  又比如,一个叫比尔的人,碰巧知道一个叫威蒂的人的下落。由于威蒂是个毒贩,正被政府通缉。比尔应该向警察供出威蒂的下落吗?当然应该,你可能会说。可是,如果威蒂是比尔的亲哥哥、并且从小两人相亲相爱呢?事实上,这个叫做比尔·伯格的人宁可为了哥哥而辞去麻省大学校长的职位,也不肯配合警察揭发哥哥。事实上不少人被他对哥哥的忠诚及其牺牲所感动。可是,难道一件正确的事情,仅仅因为适用于你自己的亲人,就变成一件错误的事情吗?在康德式的绝对命令和桑德尔式的共同体忠诚之间,我们再次陷入了徘徊。 
  这样的例子可以无限举下去。如果“生命是最宝贵的”,我们愿意为了降低高速公路上的车祸伤亡率而将最高时速降低1/4甚至1/2吗?如果只要不伤害他人,人就可以为所欲为,女性可以将自己的子宫作为一个工厂,在淘宝上出售自己的婴儿吗?如果政府应该保持价值中立,那么政府应该花同样多的钱资助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和垃圾肥皂剧吗?……根据心理学上的“认知冲突”理论,人有追求逻辑一致性的本能,但是这些令人困惑的情境似乎又提醒我们,没有一个正义标准可以放之四海且贯通古今,每个人实际上都在特定情境下“因地制宜”地选择正义原则。在读《公正》之前,我们也许清楚自己的原则是什么,读完之后,可能反而变得糊涂,因为每一种观念似乎都有它的道理。
  每一种观念似乎都有它的道理,未必导致相对主义。它只是提醒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构成冲突的未必仅仅是“善恶”之间,一种“善”和另一种“善”也可能构成紧张关系。权利和福利之间,“绝对命令”和“人之常情”之间,平等和效率之间,自由和安全之间,常常存在着取舍关系。我们尽可以根据自己的观念,论证哪种取舍更合理或更合乎时宜,但是如果有人告诉我们存在着一种没有代价的选择,那也许我们就需要提高警惕。一百多年来的中国,从立宪派到革命派,从复古派到西化派,从民族主义到国家主义,从市场原教旨主义到民主万能论,有太多的观念传销者试图告诉我们存在着一种“包治百病”的药方,遍体鳞伤之后,也许我们可以在下一次冲锋陷阵之前,表现出一点点的犹豫?
  犹豫不是为了逃避选择,但是它令选择之后的制度设计更加审慎和包容。也许我们的观念会被四通八达的“同情性理解”所模糊,但模糊下去的论点之下会显现出更清晰的论证。每个人最终会得出自己的结论,但这应该是通过穿过论敌的观念,而不是绕过它们。有人在形容美国的立宪经历时指出,这不是一个伟大的胜利,而是一个伟大的妥协。的确,在诸善之间,妥协比胜利更值得庆祝。 
 《公正》的另一个可贵之处在于它思考哲学的方式。这本书并不讨论一个个抽象的哲学问题,而是引领我们发掘生活的哲学性。在桑德尔的带领下,我们发现原本平淡无奇的生活中,几乎每一个细节里都暗藏着一个“哲学按钮”,按下那个按钮,庸常事物收拢的意义就会“孔雀开屏”。大到言论自由的边界何在,小到餐桌上的AA制是否合乎伦理,都可以进行哲学意义上的反思。亚里斯多德、康德、罗尔斯、诺齐克的思想不再是学派派的概念游戏,而是照亮现实生活的手电筒。 
 在这个意义上,桑德尔可以说是受人以渔而不是受人以鱼。当然过于频繁地掏出“手电”也可能败坏生活的兴致。有一次我和城东的两个朋友聚会,在选聚会地点时,我情不自禁地思考:难道不应该在东边聚餐吗?一个人跑胜过两个人跑,这符合功利主义原则……但是凭什么要为两个人的利益牺牲一个人的利益,这难道不是传说中的多数暴政?……看来人人心中都有一个沉睡的哲学家,千万不能轻易惊醒它,因为所谓理性,就是一场伟大而漫长的失眠。
本文选自刘瑜著《观念的水位》。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19-7-17 21:46 | 显示全部楼层


       电影《 卧虎藏龙 》中有这么一句话,“ 勇于放弃者精明,乐于放弃者聪明,善于放弃者高明 ”,很多人都将其奉为圭臬。可当话题转移到“ 生命 ”,一切就没那么简单了。

       13岁患上恶性肿瘤截掉右腿,14岁穿着假肢重回校园,19岁备战高考却旧病复发 …… 近日,一段19岁小女孩的抗癌自述在网络上引发关注。故事主角、河北廊坊女孩 李明馨 的人生,确实“ 比普通人更坎坷 ”。

       自从患病以来,她的母亲卖了2套房,花了近200万。如今癌症晚期的她,又一次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有些亲友劝说她放弃医治。但她“ 竭尽全力 ”想“ 掌握命运 ”,“ 既然癌症不是我能选择的,我又凭什么活该去死?” —— 即便她面对的,是渺茫的生存几率、家中高筑的债墙以及亲友放弃治疗的劝说。

      “ 活着 ”的诉求很卑微,虽然有的人活下的成本很高

       在某问答社区上,“ 假如你们得了绝症,你们会放弃治疗还是让家人倾家荡产续命?” 的提问,已被浏览了612649次。

       这是假设。对患癌的19岁女孩 李明馨 来说,现实没那么多“ 如果 ”。而她显然已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她说,“ 我知道,这个病死亡率很高,但我不想放弃挣扎。癌症不是我能选择的,我凭什么放弃活着的希望,凭什么活该去死?” 这说得有些悲怆却又昂扬。两个“ 凭什么 ”,是她对那些劝她放弃的“ 善意劝告 ”的驳斥。

       生存权是人的最高权利之一,人来到世间,“ 活一遭 ”的权利就不容被剥夺。问题是,意图剥夺者是癌症,这会让有些确定命题变得含糊:人当然有权利活着,但如果活下去的成本过于高昂,还得是亲人埋单,那活着是权利还是对家人的陪绑?

       生命至上,但这终究要触碰现实地面:现实中,将生存与成本挂钩,虽然听起来很难接受,却是跟求生欲一样发于人性的本能选择。

       在 李明馨 的自述下面,有评论说,“ 求生欲望谁都有,你有生的权利。但是,这样拖累父母,尤其是看着母亲日渐衰老的身形和背负的重担,看着母亲为你两次离婚,你于心何忍?”

       这样的质疑声不在少数,也来得很实际:目前晚期癌症的治疗目的并不是治愈,而在于最大程度地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控制疾病进展程度、提高生活质量。单从成本上来看,很多劝她放弃的人是认为,既然无法治愈,那多活几年或几个月的价值和倾家荡产的成本相比有些不值得。

       说得更直白点:你未必能长留人间,你的求生欲却可能将你母亲拖进“ 地狱 ”。

       但求生本就不是该用道德评价的东西。维持生命的成本再高昂,都无法构成否定希望活下去念头的充分理由。

       生命不能用“ 成本 ”去衡量

       就在今天,一则“ 客机放油45吨备降救人,中外医生携手施援 ”的新闻,引发关注。说的是7月16日,东航上海浦东至纽约的航班在飞行途中,一旅客突发不适,并伴有咳血、心跳加快等症状。机组人员通过机上广播找到三名中外医生共同参与救治。根据旅客病情,机长决定空中放油45吨,就近备降东京成田机场将旅客转往当地医院救治。北京时间16日18:19分航班安全备降,旅客送医后转危为安。

       这样救人,成本高吗? 极高。值得吗? 值得。 因为生命本就不能用“ 成本 ”去衡量是否“ 值得 ”。

       在此事中,李明馨 想活,她的母亲想她活,这些就足以抵御所有让她放弃的“ 好心 ”之劝。她的母亲一心“ 砸锅卖铁 ”想把女儿的病治好,想必对她而言,女儿在身边的时光才是最重要的,这种母女之间的“ 血浓于水 ”并不能用平常的经济思维来衡量 —— 这世界上并没有真正的“ 感同身受 ”。

       面对绝症,选择按钮本该交到患者手上,那个为其生命成本埋单的人也有话事权。但这些本不容别人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置喙臧否,用不孝或不智等名头加以评判。

       李明馨 说:“ 我热心公益,成绩优秀,如果我治好了,对社会做出的贡献,将比捐献遗体多一百倍。”

       生如夏花对她来说或许很奢侈,但这份对生的执念和对美好的向往,确实如夏花一样灿烂。

       治与不治,都值得尊重

       或许对每个抗癌的家庭而言,都有一个残酷的现实摆在眼前。那就是面对癌症,到底是治还是不治。

       在抗癌突围中,坚持五年十年,创造奇迹的患者与家庭少之又少,很多患者家庭都是“ 人财两空 ”。在中国,每年都有超过380万名新增癌症患者同 李明馨 一样,对命运或撕心裂肺,或气若游丝地问出“ 我该如何存在 ”。

       李明馨 的无奈与艰难并非个例,而是一整个庞大群体的共同命运。这一场跟命运的赌博,有的人坚持到最后“ 得偿所愿 ”,而有的人坚持到最后“ 黯然离场 ”,还有人开局就“ 听天命 ”,准备“ 安然离去 ”。

      “ 死生亦大矣 ”,治疗是不多的选择中的一种,但重要的是,选择权在患者手上。他们决定不了“ 生 ”,却有权利决定“ 是否该被救 ”。无论选了哪样,都没有对错之分。

       对于晚期肿瘤的治疗,出于对肿瘤的畏惧“ 放弃治疗 ”,或是因为因为对疾病的不了解 “ 过度治疗 ”,都不是很好的选择。那样只会将自己置于无谓的濒死困境,或是将家庭拽入不必要的深渊。

       不论生命长短,人都该有活下去的权利。癌症患者可以“ 听天命 ”,可以“ 尽人事 ”,但“ 没有人活该去死 ”。




.

 楼主| 发表于 2019-7-18 16:55 | 显示全部楼层
貔貅君临 发表于 2019-7-17 21:46
电影《 卧虎藏龙 》中有这么一句话,“ 勇于放弃者精明,乐于放弃者聪明,善于放弃者高明 ”, ...

很好的两难例子。

发表于 2019-7-18 17:01 | 显示全部楼层
尘沉城 发表于 2019-7-18 16:55
很好的两难例子。


            理论联系实际 ,看得破躲不过的无选择 ?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