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某大学为国际留学生没人配三名学伴,而且不避讳异性学伴,但该校本来女生就占大多数、而外来留学生几乎清一色男生(以该大学2017年学伴配对结果为例,30名学伴中,只有4人为男性,26人为女性)。消息一披露,立马惹来社会一片错愕。
这件事情开始只在一些自媒体登出,没有助推、没有煽情,大多数披露者也还羞羞答答,将自己的质疑表达得比较婉转。“在(学伴)报名表中,还特别强调学伴的性别,将"结交外国异性友人"列为选项之一。在表头用红字注明:"请……,以便为你匹配心仪的学伴"。这语气……”;
“我简直怀疑设计者以前是在百合网或者世纪佳缘网站干过的。”“真搞不懂,把那些未谙人事甚至可能连恋爱都没谈过的小女生,介绍给外国男性留学生当学伴,究竟意欲何为?”
但为何一经披露,就立马刺痛了大众的神经、很快就成为了热点新闻?
因为对于这件事,大众不经思索,仅仅用人情和常理就立刻知道了答案:这件事情不仅鲜廉寡耻、丢人、而且还在玩火!
面对社会一片质疑,该大学捡起烂熟于胸的公关技巧,心不加速、面不改色地于7月7日发文辩称:我校举办中外学生“学伴”活动,合法且正当,符合国家来华留学质量标准,符合教育部鼓励促进中外学生交流的精神……是为了促进中外学生学习而举行的活动,中外学生互为学伴……学伴活动并非只有山东大学在做……我校举办学伴活动的通知是2018年发布,并非行发布,现在拿出来炒作,是别有用心……不排除是有组织和预谋的炒作,背后有操纵的可能……
梳理该大学的逻辑如下:1、正当合法。意思是法无禁止则可为,法律有禁止男女学伴搭配吗?2、互为学伴、中外交流,意思是男女谁都不吃亏;3、并非只有山东大学在做,有其他大学也在做:潜台词是不要单独指责我,这不公平;或者大家都在做,所以我就是对的;4、2018年发布的公告,现在来炒作是别有用心、有可能是有预谋有组织的炒作和操纵行为:难道意思是说事不过当时、过期再提就是耍流氓?
那么,我们就来一条一条地怼怼该大学的逻辑,将这间双一流大学的华丽外衣扒一扒,看看里面是什么成色:
1、“正当合法”说——
我想问,大学“大”在何处?高校“高”在何方?没错,男女学伴搭配哪里违法了?没有。这逻辑要是放在K歌房,或是放在自助旅行团,还真是既正当又合法。
但是放在一所高等学府,不违法就正当了吗?未必。
学校教书育人,大学更是培养社会精英和社会脊梁的所在,是一般普罗大众心灵和精神的最高寄托处。如果一所贵为一省最高学府的大学,思维行事仅仅以“合法”为自我要求和自我约束的标准,那么:我想问,大学“大”在何处?高校“高”在何方?
按照该大学的自我约束标准,大学就真的成了“大楼之谓”、而非“大师之谓”也。
但我们进大学不是去欣赏和享受高楼大厦的,我们是去向“大师”学习知识、学习科技、学习思考、学习为人处世的。
如果一所著名大学的自我要求仅仅为“合法”,那么哪里来的智慧培养为引领世界、引领民族而高瞻远瞩、高屋建瓴、德高望重的精英和脊梁?哪里来的动力引导学子“一日三省吾身”?哪里来的底蕴教会学子“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让我们还能去哪里寻找道德的标杆和准绳?
如果仅仅为了“合法”,派出所的威力大多了。
2、“互为学伴、中外交流”说——
我想问,就算我们不在意“男女授受不亲”了,但作为一所知名的大学,还知道男女有别吗?
诚然,我们现在已经不讲究男女授受不亲,但你是不是就可以从中撮合、牵针引线?而且还在白纸黑字上写的清楚明白?而且,
澎湃新闻报道,据该校学生透露,“学伴计划”要求学伴要一起做任务,比如一起读书、一起看电影等。这点连人民网都看不下去,人民网的文章说:
“笔者认为,如果都是男生或都是女生可能还好,若是正处青春期的一男一女长期一起看书看电影,就难免瓜田李下了。当然,谁又没大学期间谈过恋爱?其表现形式不就是一起看个书吃个饭看个电影吗?谈恋爱其实也没啥,那学校又何必自作多情呢?”
而我想问,就算我们不在意“男女授受不亲”了,但作为一所知名的大学,还知道男女有别吗?
这两天随着“学伴”两个字走红网络,国外大学的“学伴”也被挖个底朝天。有留学英美的学生说:那里从来没有什么专门的学伴,只有辅导老师为留学生解决困难;有留学德国的学生说,那里的老师也鼓励德语好的学生与德语差的学生交流,但学校没有什么学伴制度、学伴活动、也没有固定配搭的学伴;有的人也说有的国外大学也有一种类似学伴的说法,但仅仅鼓励同性。
说回山东那所大学,"互为学伴"?中国的学生为啥要屁颠屁颠、成群结队地跑去跟肤色迥异、语言不通、素昧平生、还八九不离十是异性男生的巴基斯坦、尼泊尔学生互为学伴?难道是中国的学生瞬间道德指数爆表、一进校还没来得及看自己会不会挂科就跑去和中文一窍不通的外国学生“互为学伴?”
大学生不是幼稚园的小朋友,他们自己知道交朋友、也知道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助人为乐。但有必要郑重其事地推出个“学伴制度”、“学伴计划”吗?最后还要颇有成就感地来句“学伴选拔成功”!真不可谓用心不良苦也!
3、“并非只有山东大学在做,有其他大学也在做”——
我想问,大学,你的独立思考的习惯、独立判断的能力呢?
我们都公认,学校、特别是大学,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习惯和独立判断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但如果在面对一件从未得到社会公认的事情时,一所大学用“并非我一个人在做、其他人也在做”作为辩护词,是不是也太LOW了?
照这样的思维,我们从大学只能看到一群盲从的羊群、而永远找不到那只领头羊。
4、2018年发布的公告,现在来炒作是别有用心、可能是操纵——
我想打个比方问,正义迟到了就不能进门、迟到了就只能永远地缺席?
还用讲道理吗?我脸都红了。
在该大学做出这个说明后,社会各界的情绪不仅没有安抚下来,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声讨的文章一天多过一天。7月11日,深圳热线转载一篇头条文章:
《山东大学学伴活动拉皮条完整事件整理 山东大学留学生学伴大多为女性》
http://think.szonline.net/hsbd/20190711/20190766268_2.html
这显示社会的耐心耗尽、情绪开始失控。
然后,该大学的态度开始出现转变。原来,我们有一点还是可以放心的,大学毕竟是大学,怎么说都是斯文人,斯文人就怕动粗。
7月12日,该大学在媒体发布一篇“道歉声明”。
情况说明:
近日,网络中关于我校举办中外学生“学伴”项目的评论,引发社会关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审核把关不严,在相关报名表格中出现“结交外国异性友人”不当选项等问题,引发不良影响,对此我们深表歉意。我们向关心山东大学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诚挚感谢,对广大网友的批评建议诚恳对待。
学校实施中外学生“学伴”项目,旨在通过中外学生互相学习,促进学业进步及文化交流。该项目对自愿报名的中外学生进行选拔,要求参与项目的学生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参与学生以小组制方式开展学习交流活动,不存在1名男留学生对应3名女生学伴的情况。项目开展以来,受到中外学生欢迎。
下一步,学校将对“学伴”项目进行全面评估,认真总结反思,不断改进工作,不负社会各界对山东大学的期望。
好吧,好歹要收回“结交外国异性友人”的“引导”了。但却仍然值得玩味:
下一步,学校将对“学伴”项目进行全面评估,认真总结反思,不断改进工作……
原来弄了半天,歉虽然道了,但还没来得及对“学伴”项目进行全面评估,也还没来得及“认真总结反思”,更遑论具体怎么“不断改进工作”了。
没读过书的阿猫阿狗都想明白了,大学还没想明白。
而且,它还留了一手、想顺手反打批评者一巴掌:参与学生以小组制方式开展学习交流活动,不存在1名男留学生对应3名女生学伴的情况。然而,爆料者称:点击附件《学伴配对成组结果》,果然是1个留学生配3个学伴。47名留学生141名学伴,每个留学生3个学伴,1个学伴小组。究竟存在或者不存在什么情况,我不下结论。来看看爆料者提供的配对表。(来源:新浪知事:
山东大学惹争议:1个留学生配3个学伴 学伴以女生为主https://think.sina.cn/doc-ihytcerm2935532.d.html?wm=2270_054960[size=0.48])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我们也不多想该大学以后怎么具体去“改进”工作了。我们再从另一个侧面看问题,也许大学并没有我上面的“四问”那么不堪。
7月11日,观察者网发表一篇署名专栏作者文章,而该作者就是该大学校友:《山东大学留学生学伴引争议 如何真正地尊重留学生?》http://365jia.cn/news/2019-07-11/7B001DAE3EB4D7F0.html摘录:
和一些新兴高校里的学院领导聊过天,他们也会批评引进留学生工作太粗不讲质量,批评崇洋媚外,但最后又会补一句:引进留学生有指标,缺口太大,没办法啊……
为了完成指标,用什么办法最容易?当然是用钱,用待遇,以及降低门槛。所以近年传出很多类似的引起争议的新闻——
比如五道口某名校规定“针对国际(本科)生取消笔试、采用申请-审核制”;
比如广西某高校,留学生住着新楼,阳台,落地窗,单间,热水,小厨房,中国学生还在八人间,上下铺,老楼房;
比如无锡某学院疑似强迫学生搬到条件较差的旧宿舍,把好宿舍“让”给留学生;
……
一位山大卧底者对我说:“招收留学生汉语零门槛,留学生生活遇到问题又没钱搞导师制度,就用学生志愿者。学生们做久了积极性下降,不得不把学伴一对一的比例提高到一对三才能运转。把管理成本转嫁到师生身上。这很‘鲁’,但不是拉皮条。学校又穷又无能,仍然是山东首个及唯一普及空调的大学,且坚持食堂物美价廉,说明还是厚道嘛。”
我一时无语。
(摘录完毕。)
而上面新浪知事里那篇文章说:巨大成绩背后也产生了很多争议,例如:奖学金体系打破了与国内学生的利益平衡,留学生的中国政府奖学金1年6-10万,而国内学生奖学金只有几千元,且覆盖率很低,反差如此之大,国内学生自然想不通。
原来这一切的背后,还有个“指标”——国际化的指标。但就算有指标,也不至于“取消笔试、采用申请-审核制”、“留学生汉语零门槛”以至于不能独立生活、需要保姆式的帮助。
而且,我们从上面的名单中看到,国际留学生大多来自巴基斯坦、尼泊尔、乌兹别克斯坦之类的国家。除了俄罗斯,基本没有来自于白人世界的学生。难免有一丝丝失望和失落。本来满心欢喜地以为会收到一束漂亮的粉红玫瑰或者白玫瑰,不料递到眼前的却是一束黑玫瑰。不是肤色歧视,但现今世界各地区的教育水平高低分布图摆在那里,难以否认。所以,用这样的低门槛、高奖学金外加学伴吸引来的一堆留学生
真的就叫“完成了国际化的指标”?恐怕完成的只是数量,然而谁都知道指标是有质量要求的。
6-10万人民币的奖学金,在乌兹别克斯坦、尼泊尔等等国家里,岂止是留学,简直就是打工皇帝!那么,他们真的是来学习的吗?
窃以为,要完成高校国际化的华丽转身,最基本的功夫还是要国际公认的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而其他的,无异于舍本求末、缘木求鱼。不仅无助于真正的国际化,反而可能往脸上贴上一块膏药似的不雅标签。
最后,我们再看看官媒的评论。人民网:为留学生配学伴,不是自卑就是自作多情https://news.163.com/19/0713/11/EJV9PAE40001899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