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3919|评论: 1

[生活资讯] 老达城西门上茶馆说书人那些事

[复制链接]

2023年优秀网友

发表于 2019-7-4 21: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世间生意甚多,惟有说书难习。评叙说表非容易,千言万语须记。一要声音洪亮,二要顿挫迟疾。装文装武我自己,好似一台大戏。”——《西江月》
      说书:古代称为说话,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口头讲说表演艺术形式。宋代开始流行。各地的说书人以自己的方言说着不同的故事。
老达县说书人以评书、金钱板、竹琴(道琴)等形式在茶馆表演。在我记忆中的前世纪50、60年代,西门上(西胜街)的茶馆不少,民间说书人多在西门上的茶馆讲说表演。
      那时,西门上还是单层连排青瓦木板房,也有两层楼的。地面为大青石板铺就。街面多是宅第店铺、茶坊酒肆、饮食小店、百工作坊。街道两侧,摆满了新鲜菜蔬、农副产品或其它。山(铁山)那边的背老二、挑老二多在西门上贸易留宿,城内的居民也大多要来西门上逛逛,人来熙往,摩肩接踵,各种叫卖声此起彼伏,甚为热闹。
      在西门上茶馆喝茶的人来自于各行各业、三教九流。茶馆靠墙的座位是用竹片串成的凉(躺)椅。茶客或坐或卧,或闭目养神。茶馆中间摆了几张方桌和条凳。茶具多是盖碗茶,茶碗和茶盖是瓷制,茶船多为金属制成。茶馆最里面设置了一个大火炉,分设几个小灶孔,从早到晚不熄火,无论何时,黑黑的红铜茶壶必有一两壶沸腾的开水,便于冲茶。附近居民也可花钱来打热水。(以下图片为资料)
QQ图片20190629202843.jpg
      西门上茶馆属于“下里巴人”类型。主要卖的是花茶、沱茶两大类。多数人爱喝沱茶,口味特别浓郁,经熬泡。在茶馆喝茶,有的是约人办事,或洽谈生意,或调解矛盾纠纷,而更多的人则是吃闲茶。
      泡茶馆的人大都爱摆龙门阵,他们的话题往往是天南地北,古今中外,漫无边际,东拉西扯,道尽人间的喜怒哀乐。
      茶客们泡在茶馆里,肚饿时便出门喊一声:“来碗抄手!”或“打个锅盔”。不一会儿,附近的小食店将热气腾腾的抄手或锅盔送到茶客的身前。此时,有端盆兜卖水八块的小贩来到茶馆,茶客要一块红油鸡片,或麻辣肺片,怀中掏出小瓶的酒来,咂吧有味地慢嚼,悠然自得。
      前世纪50、60年代,西门上茶馆说书艺人有:评书木华风、王驼背(60年代中期),金 钱板扯疤眼,竹琴艺人江。
      评书:曲艺的一种,一人演说,也叫评词,评话。历史悠久,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口头文学。评书与相声有很大的渊源。尤其是单口相声和评书的"片子活"技巧几乎相同。有些相声的"段子"也来源于评书章节。
t01322fcd9b641436ac.jpg
      评书艺人木华风:有人说姓“穆”。生于民国初年,理小平头,身姿高大雄壮,目光威严,鼻略尖而泛红。说评书时,茶馆靠墙摆放一张大方桌,上设一小桌挂布帘。木华风身袭长衫,满脸严谨,仿佛县太爷审案一样,正襟危坐于大方桌上用达县话讲说,不断地用惊堂木敲击桌面发出响声惊醒听众,或卖关子加强表演效果,或提示安静。木华风说评书时,还会用一把大折扇做道具:拧着是枪,端着是刀,横着是剑,竖着是笔,打开是书信、地图、圣旨。或虚拟动作景物。木华风说书武打时,甚而站立配合腿脚表演。说到精彩处,听众发出哗哗的掌声。
       60年代,木华风不再袭长衫,着四个包的中山装。讲说的节目以长篇大书为主,内容多为历史朝代更迭及英雄征战和侠义故事。有:《说唐》、《说岳》《三国演义》、《三侠五义》、《济公传》等。
      木华风常在西门上的王家茶馆与李家茶馆说书。喜欢听木华风说评书的听众不少。在茶馆说书中途收钱时,虽不强行,但大多数听客会自觉自愿地将身上的零钱放入收钱的茶具内。无钱的听众与小孩站在门外旁听。
      有李姓瞎子两兄弟,年龄相差二岁。兄先天双目失明,弟先天单目失明。60年代初期,哥李瞎子不到15岁,其弟常引领着哥来到木华风说书的茶馆。哥李瞎子坐在茶馆的暗角里,全神贯注,竖耳细听,不住地颔首微笑。不收残疾人的听书钱,是木华风说书的惯例。哥李瞎子长大后为谋生,成为算命先生,其丰富的知识多得益于听书。
      金钱板是四川传统说唱艺术。发源于300多年前的成渝两地,后逐渐流传于云南、贵州等西南地区。表演者手持长约一尺、宽约一寸的三块楠竹板进行表演,其中两块还嵌有铜钱或其它金属片。
QQ图片20190629201504.jpg
      金钱板艺人“扯疤眼”,20年代初出生,个头不高,略胖,常穿中式对襟衣服,面容慈祥,因眼睛有疤痕,大家都叫他“扯疤眼”。他说书的地点主要是西门上或上后街。扯疤眼与木华风在西门上各一家茶馆说书,且保持了一定的距离,互不干扰,各有自己的听众。每到说书的时间,西门上惊堂木敲击声、金钱板击打声,相互此起彼落,演绎着西门上的娱乐文化,让听众在寓教于乐的故事情节中受到潜移默化的传统文化教育。也让西门上聚集着不少人气。
       扯疤眼在茶馆的大方桌上站立说书,他的金钱板没嵌有铜钱。开场表演时总要将金钱板打击二、三分分钟,或脱去上身衣服,有节奏的用手拍打自己的肉体,称之为打“肉莲花”。说书时,扯疤眼在金钱板的节拍下以唱代说,多用方言土语,大多压韵,通俗易懂,形象生动,铿锵有力。“扯疤眼”声音洪亮,表情和肢体语言丰富,表演时还加入了口技,模似马蹄声,风声、战鼓声,惟妙惟肖。
      他唱说的《乾隆皇帝下江南》,《水浒传》很精彩。说书时,他手舞足蹈,快板与说话的声音相互交融,绘声绘色,很有吸引力,常有喝彩的声音。每到关键时刻便会停下来,说是休息,帮忙者便沿座收钱。拥挤站立在门口的听书者会霎时不见,快板响时再来。
       我是“扯疤眼”的忠实听众,扯疤眼的《水浒传》是我的启蒙读物。我是上后街人,扯疤眼在上后街说书时,我站立在茶馆门外,每场必到。他去西门上说书时,我也如影随至。我上学堂读书时,看的第一本长篇小说便是《水浒传》。
QQ图片20190629093020.jpg
      竹琴艺人江:竹琴又称道情,原是道士劝善说道时的一种古老说唱艺术,因其伴奏的乐器是竹制的渔鼓筒,故又称渔鼓道琴。达城人叫“打哧嘭”(谐音象声词,竹琴表演时道具发出的声音)。《八仙过海》张果老背的就是道琴。以竹筒鼓、简板为伴奏乐器。竹筒鼓长约3尺、直径2寸,中间的竹节掏通,在其一端蒙上鱼皮或猪小肠。简板为两块长约1.7米的竹片子。演员说唱时斜抱竹琴,用指尖拍击竹筒下端,另一手持两块竹制的筒板击打。达城以外其它地方的简板还系有小铜钤。说唱形式有"群唱"与"单唱"。老达城多是由一男一女2人组合坐唱,男者姓江,演唱曲目大多取材于中国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
      60年代初,达县成立曲艺社。评书艺人木华风、金钱板艺人扯疤眼、竹琴艺人江等人参加。达县曲艺社地址西门上天灯巷。60年代中期突出政治,因他们的说书故事属于“封建文化”而停止说唱。
      评书艺人王驼背,因前胸驼,后背驼,前后突起,大家都叫他王驼背。身材矮小1米2,国字形脸,留着寸头,厚厚的嘴唇蓄有浓浓的八字胡。身袭白色西装,头戴白色礼貌,无论春夏秋冬都手摇一把黑纸扇在大街上行走,令人莫测高深。
      王驼背40年代出生,解放后刚好上学年龄进校读书。木华风、扯疤眼识字有限,解放前没有进学校读书,说书的技艺多是由师傅口传心授。王驼背于60年代中期说书,将革命故事《红岩》倒背如流,引进茶馆说书。
      王驼背为使自己形象高大,特站立在大方桌上的座椅上说书。因是“站”,比木华风坐在木椅上子的“坐”,陡然增高了许多。王驼背说评书时专门身穿灰白色长衫,手舞黑纸扇,猛拍惊堂木,将《红岩》中的双枪老太婆,演绎成武艺高强的大侠,不仅会使双枪,百发百中,还会飞檐走壁。其实就是借鉴了评书故事中的大侠形象。听众心领神会,纷纷叫好。那时,有的小学校也会请王驼背讲说革命故事《红岩》。
      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在西门上旧貌换新颜。大街加宽,青瓦木板房换成钢筋水泥青砖林立的高楼大厦。西门上的老茶馆不复存在,已演变成有沙发、雅间棋牌室的茶坊。因各种现代艺术形式大量出现,传统艺术评书、金钱板、竹琴等受到强烈冲击。老达县城西门上的说书艺人木华风、扯疤眼、竹琴江、王驼背于前世纪先后逝世,达城再无说书人。
      今天,我已成为达县城的老人,特别怀旧,常在西门上(西胜街)走走看看,耳畔总会响起惊堂木、金钱板、竹琴等此起彼落的声音,令人感叹唏嘘!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191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2023年优秀网友

 楼主| 发表于 2022-9-17 11: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人指出,说评书艺人姓名为牟华锋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