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浏览部分地方书记、市长信箱公开的来访来诉信件时发现,回复这些“ 公开的来访来诉信件 ”时,有一个共性的问题,那就是“ 建议你走法律程序,以便更好地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初看这话,没毛病,合理合情,中规中矩,既体现依法治国的进程,也展现当下法制化思维正在各部门间之间得以贯彻落实,并付诸行动,得以实施的进展。 仔细思索起来,这恐未必是好事,脱离了群众,未对来访来诉信件者进行深入了解,专凭来访来诉信件,主观臆断,踢回给基层相关部门解决。这样的做法实现的是谁惹的事情,谁自己去解决。这样的处事方法,其实就是从哪里来就回哪里去的旧式办事思维在作怪。这种处事方法,不但不利于事情解决,反而使基层矛盾更加激化,增加了事情处理的难度。
建议你走法律程序。这种处事思维,办事模式,就其本质来说,它是对的;但就一个公权力部门来说,它是有问题的,因为公权力部门的职责是为人民服务,解民忧,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多措帮助人民群众解决其所关心、所涉及的切身利益问题。这才是公权力部门应有职责,而不是建议你走法律程序。
建议你走法律程序。从另一方面说,它是不作为、慢作为的深层表现,虽穿了隐身衣,换个马甲,重新出来招摇撞骗,但其本质仍然是不作为、慢作为的深层表现。只是说法不同而已,其祸害不浅,后患无穷。这样的办事方法,拿去指导别人就害了别人,因为,它让别人学会推诿扯皮;拿来指导自己,则害了自己,因为给了自己把事推出去的借口。比如一些地方的土地流转问题,在当地基层政府部门作保下,土地流转出去了,但土地流转款总是到不了流转农户账户,万般无奈之下,农户只能走上访渠道,希望得以解决。当来访来诉信件到了相关部门,相关部门的处理方式,要么是建议走法律程序解决;要么是打回基层部门,要求基层部门解决,殊不知,土地流转就是该基层部门当初作保,埋下的祸根。这样的解决办法,无疑只能将矛盾激化,把农户和土地流转公司的矛盾,激化成了农户和当地政府的矛盾,破坏了干群关系,损毁了政府公信力。这样的做法,很难让问题得以有效解决,只能是头疼医头,脚病医脚,能解燃眉之急,难去病根。
解决建议你走法律程序,这样的不作为问题。不但要因地制宜,深入调研,实事求是,做好了解实情的务实功;更要建设打造一支思想素质高,道德品行好,执政本领强,工作作风实的干部队伍,这才是关键。唯有如此,才能向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行为开刀;才能促使表态多、调门高、光说不练、推诿扯皮等问题有效解决,实现作风转变的良性循环,强化“四风”问题治理,巩固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成果。
你们有本事就走法律程序? 催收:我不傻,进了法院等于自掘坟墓!
如今网贷的暴力催收,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暴力催收时各个都是大义凛然的,什么欠债还欠天经地义,什么不还就会上征信成老赖的。可能不少朋友会深思:“ 为什么这些平台都不敢走法律程序呢?”
其实网贷平台不傻,催收员也不笨,在他们看来进了法院等于自掘坟墓了,为何这么说呢? 小编从以下几点分析:
第一,欠款中有大量不合理,不合法的费用,要是通过法律手段索取,肯定不会胜诉!
很多平台的利息都是超过国家标准几十甚至百倍,这种情况下还敢走法律程序吗?
第二,通过司法程序解决,需要一定的时间,某些公司因此而抄小路走捷径!
开庭一次前前后后几个月时间,试问那些公司耗的起码?
第三,总金额较小,有些公司会认为没有必要走法律途径!
要是败诉了,七七八八费用算进去,偷鸡不成蚀把米,得不偿失。
第四,放款公司本身不合法,不合规! 例如没有,信贷资质,非金融机构等等!
这样的情况下,走司法程序不就是贼喊抓贼吗?
第五,法律观念均不强!一方采用非法催收,而另一方则采用非法反催收或逆来顺受,没有积极的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权益!
第六,目前有许多专业从事催收的团伙,打着服务的幌子是一部分,私自操作,也被借款人留下诸多证据,即便是正规的平台也难免会不涉及到暴力催收。
总而言之,暴力催收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借贷双方都有一定的责任所在,借款人过于盲目,在申请之时就像只无头苍蝇,当然也不乏一些以贷而生,借了不还的人群,不过这毕竟占少数,盲目申请,乱贷盲贷,不看本息也不去注意周期,等待还款日到来之时就很迷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