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说: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意思是说,别和只存活于夏天的虫子谈冰雪。这事被后人杜撰成《三季人》,主角之一是孔仲尼。 “三季人”本身是一个蚱蜢精,和端木赐争辩一年有几个季节。这问题其实不用麻烦孔门高足,常人就能告诉它:“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但怪只怪这位“三季人”并没有真的想求教,而是存心刁难这对师徒。它想用自己眼中的世界去衡量对方,从辩论之始就心存歹意,交谈之中还带着挑衅的口吻。 我们在生活中,一部分闲气都是因此路人而起。明明是非在眼前,但还是有人死要面子不撒嘴。属文至此,不禁又觉得自己也会有“三季人”的嫌疑。举一个旁观者清的例子,在麻辣论坛里,就常有一些冥顽不灵的角色让我们忿忿不平;记得论坛里有个帖子,说的是人民法院2003年作出的二审刑事判决书适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却没有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判决还没有生效就被法院交付执行了,人民检察院也没有监督纠正;被告人由于没有生效的刑事判决被执行刑罚不服提起申诉,却被法院驳回,检察院不予抗诉,不复查。论坛里就有人发出了鄙夷的嘘声,说既然高级法院驳回申诉,市检察院不抗诉,省检察院不复查,被告人就肯定有罪、该执行刑罚,市法院对其交付执行刑罚就是正确的。在现实中遇上这样浑噩的蚂蚱,怎么能不生气? 现实就这样,确实有一部分犟嘴人士,(包括一些从事法律专业的)连虫子都不如,你只要想那判决未生效就交付执行、检察院不监督纠正,驳回申诉,不抗诉,不复查,都是“三季人”做的事情,也就会心平气和不生气了。
孔子与子贡的故事‘不与夏虫语冰’ 有一天,孔子的一个学生子贡(端木赐)在门外扫地,来了一个客人问他:“你是谁啊?”
他很自豪地说:“我是孔先生的弟子!”
客人就说,“那太好了,我能不能请教你一个问题?”
学生很高兴的说:“可以啊!”他心想:你大概要出什么奇怪的问题吧?
客人问:“一年到底有几季啊?”
学生心想,这种问题还要问吗?于是便回答道:“春夏秋冬四季。”
客人摇摇头说:“不对,一年只有三季。”
“哎,你搞错了,四季!”
“三季!”
最后两个人争执不下,就决定打赌:如果是四季,客人向学生磕三个头。如果是三季,学生向客人磕三个头。
孔子的学生心想自己这次赢定了,于是准备带客人去见老师孔子。
正巧这时孔子从屋里走出来,学生上前问道:“老师,一年有几季啊?”
孔子看了一眼客人,说:“一年有三季。”
这个学生快吓昏了,可是他不敢马上问。
客人马上说:“磕头磕头!”
学生没办法,只好乖乖磕了三个头。
客人走了以后,学生迫不及待地问孔子:“老师,一年明明有四季,您怎么说三季呢?”
孔子说:“你没看到刚才那个人全身都是绿色的吗?他是蚂蚱,蚂蚱春天生,秋天就死了,他从来没见过冬天,你讲三季他会满意,你讲四季吵到晚上都讲不通。你吃亏,磕三个头,无所谓。”
夏虫不可以语冰的意思是:不能和生长在夏天的虫谈论冰。比喻时间局限人的见识。也比喻人的见识短浅,不懂大道理。你跟夏天的虫讲什么冰?那是你糊涂。
故事告诉我们:
不争就是慈悲,不辩就是智慧,
不闻就是清净,不看就是自在,
原谅就是解脱,知足就是放下。
不与人争则大争,对任何人任何事,当你要发脾气时,当你情绪很不稳定的时候,你就想那是“三季人”,是“三季人”做的事,马上就会心平气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