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三八二十三 一则在网上大行其道的短文,说的是春秋时有个人在一家布店买了八尺单价为三块钱的布,却非要按照自己的算法付给布店老板二十三块钱。围观的人们纷纷指责此人的荒唐,这其中就有孔夫子的得意门生颜回。在颜回也指出他的谬误后,此人居然还要和颜回去孔夫子面前“评理”,而且还恬不知耻的要挟说如果孔夫子也说自己错了,那他就赌上自己的人头。人命关天,孔夫子在买布人咄咄逼人的豪赌之前,不得不承认三八二十三是对的,同时还指责颜回不懂“遇事退让”并教育学生“不要走极端”云云。 一件再平常不过的市井小纠纷,无论买布人基于何种心态出于何种目的,相信之于布店活计、老板,都是件非常简单且容易处理的事情,可作者却硬要将事情复杂化。一个不惜借助名人赌上头颅也一定要坚持三八二十三是对的买布人,之于正常人来说他不是疯子就是冥顽不化的市井无赖,作者却不仅生编硬套把颜回拉了进来,还要置孔夫子于不义当众信口胡言,——还要美其名曰“遇事懂得退让”。 孔老先生一生追求“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中庸之道。以他老人家的经验和智慧恐怕一眼就能洞悉买布人心中的那点儿小九九,驳倒三八二十三这样的胡说八道又让买布人无地自容还能保全他那颗人头岂不是分分钟的事情,他断不会拿所谓的“懂得退让”、“不走极端”这样的大道理来责备颜回。试想一下,如果孔老先生以所谓救人一命的借口来责备颜回,从另一角度讲岂不正好怂恿了买布人“以命赌错”混淆视听的极端行为,正好中了那家伙预先设计的圈套? 这篇文字的欺骗性恰恰在于此。因为披上了谦让、理性的道德外衣,又拉来颜回、孔夫子障眼,于是,游走在荒诞与合理、极端与理性、教唆与教化、野蛮与文明之间的这篇短文,便成了当下很多人推荐给小孩子阅读的范本。试问,如果真如作者所言,孔夫子纠结于一颗人头的赌注而亲口说三八二十三是对的,会给小孩子纯真的童心带来什么样的心理伤害呢?三八二十四,现在的孩子们估计学前班就会背,却在这样的文字中通过孔夫子之口有了另一种说法,——虽然作者煞有介事地假借“中庸之道”来替自己的荒唐情节遮羞。 毫无疑问,遇事懂得退让,不走极端是我们每个人在为人处世中都需要具备的生活方法和艺术。但问题是,我们必须明白遇到什么事需要退让,在哪些情况下必选坚持原则,而“中庸之道”绝不是和稀泥!这也正是这篇短文采用偷换遇事走极端和生活智慧概念来博取众人眼球的地方之所在。 小孩子读了这篇短文真的会像家长们期望的那样让子女从中获得智慧和理性,然后懂得区别大事小非,懂得退让和不走极端?恰恰相反,小孩子读了这样的东西获得的肯定不是智慧和理性,而只能是愚蠢、贪心和极端。因为,这篇短文的主旨讲的就是一个极端之人如何通过走极端来达到极端的目的。 这样一篇被某些人美其名曰生活智慧的短文,在我看来它对未谙世事的孩子来说不是教化而是教唆。前几年兰州一个刘德华的超级粉丝,为了见到刘德华,疯狂走极端,刘德华迫于舆论压力与之相见。在要求与刘德华单独相处一段时间的要求被回绝后,这位粉丝拉来自己的父母为其助阵。在老爹为其命归大海后,媒体居然一边倒的大骂刘德华没有人性。四川宜宾一位少年追到自己早恋女孩子家门前百般纠缠,当女孩母亲始终不愿为其开门时,少年居然用跳楼相逼,结果他真的从八楼跳了下去。一位沉溺于网游的少年,因为父亲将他正在玩游戏的电脑断了电,于是要挟不将电源插上就去寻死,结果他真的从十二楼跳了下去命归黄泉…… 这些血淋淋的例子中,当事人之所以不计后果走极端,无一不是想通过极端方式来达到自己不合情理的要求。短文中以命相赌三八二十三是对的这样的情节,不正是在向孩子们进行“人死为大”的心理暗示吗。不管小孩子的要求多么荒诞,也不管父母的苦心规劝多么良苦,潜意识里只要以死相逼什么事情都能得到满足。 “三八二十三”,多么荒诞不经漏洞百出的说教故事啊,能够在网上大行其道,不知是网络的悲哀还是教育的悲哀抑或是读者的悲哀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