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3474|评论: 4

江城古柳:六十年代的老奶奶:收音机里找小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6-1 08: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收音机,在改革开放前被人们称为“三转一响”的“四大件”之一。不过这玩意在普通人看来,价格高,价值小,属于可有可无的奢侈品。但最要紧的还在政治方面,家庭出身或背景不好的很可能惹上收听敌台的嫌疑——这可不是我造谣,不信请看当年的权威报纸《XX日报》刊登的一封读者来信。

  编辑同志:

  美蒋反动武装虽在中国大陆已被消灭,但他们还在梦想着死灰复燃,还在不断地用各式各样的方法对新中国进行其阴谋破坏活动,而其主要方式之一,就是捏造与散布谣言,意图扰乱人心,破坏我社会秩序。特别是在美帝发动侵朝战争以后,谣言更多。敌人散布谣言的方法,不外由潜伏在各地的特务直接捏造到处流传和利用美国之音和台湾蒋匪电台广播各种荒谬的新闻。对特务造谣,在人民政府的镇压下,此后当可逐渐敛迹。对敌人利用电台虚构消息与污蔑谰言,我们也应从速加以取缔,否则对我们的人民是不利的。为了维护人民的利益,我以人民一分子的立场,特建议凡私有短波收音机者,一律由主管机构遴派专门人员进行调查登记后,予以适当管制,以免散布毒害中国人民思想的反动邪说,危害人民——摘自《老新闻》1998年11月第一版第8页。

  自己花钱买个物件,还要接受有关方面的“调查登记”,如果不是脑袋出了毛病,谁会惹这个麻烦?所以直到六十年代末,购买收音机的家庭依然寥寥无几。当时我们村共有一百多户,只有连二叔家有一台。连二叔是供销社的职工,家里就两口人,大伙都说他是闲钱多得没地儿花了。正因为收音机一直很少,所以也就成了人们心中的神奇之物,以至于闹出了这样的笑话:

  我家东院邻居初娘的儿子中庭在外地念书,那年放假不知从哪弄了一台回来。晚上大伙都去看新鲜儿,可是收音机一响,却把他家老奶奶吓了一跳,立刻操着山东腔儿嚷嚷起来:“这印(人)搁哪儿扽den(蹲)着嗫?这印搁哪扽着嗫?”

  中庭告诉奶奶:“奶,这叫收音机,里边没人。”可是老奶奶依然不信,前后左右地看了老半天,突然叹气道:“哎,这年月干啥也不易呀!你说一个大活人,就扽在这么个小匣子里头说话,那得多憋屈啊?”大伙听了先是一愣,接着就哄堂大笑起来。

  一晃到了八十年代,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农民收入的增加,往日被当做奢侈品的收音机,也渐渐地走进了千家万户。当时人们最喜欢的是评书:《水浒传》《李自成》《说岳全传》。刘兰芳、田连元、袁阔成等成为了人们最喜爱的评书演员。然而不久,随着电视机的出现和普及,收音机很快就退出了历史舞台。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9-6-1 08:48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9-6-1 12:03 | 显示全部楼层
  六十年代就有机会听收音机的老太太,其家境相当不错
uou

发表于 2019-6-1 15:25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的袖珍收(放)音机是街坊老大爷的随身物品,听不听反正一路走一路响

 楼主| 发表于 2019-6-1 20:57 | 显示全部楼层
高逸图 发表于 2019-6-1 12:03
  六十年代就有机会听收音机的老太太,其家境相当不错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