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4848|评论: 10

[以文会友] 八仙诗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5-23 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八仙诗话
八仙诗话之一:何为诗?
什么是诗?一个看似简单,却又有些摸不着头脑的问题。于是就到书海中去寻觅,看能否搞个大致的明白。
《辞海》对诗的解释是:诗是文学的一种体裁,文学的重要类别之一;诗是《诗经》的简称。作为权威性辞书的《辞海》对诗的解释似乎多少有些太过随意和简略,甚至是有些不负责任。
《文心雕龙》有论述诗的专章,叫做《明诗》。刘勰在为诗定义时,引用《尚书.舜典》“诗言志,歌永言”的说法,意思就是说“诗是用来表达人的思想感情的,歌是把诗的语言音节加以延长来咏唱的”。还说“诗者,持也,持人情性”,就是说诗的意思就是持,持守把握住人的思想感情。孔子曾说过“《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就是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诗经》三百篇的内容,就是心中没有邪念。一个人如果心中没有邪念,那他一定是能够把握住自己并持身守正的。
诗是人类的一种情感表达形式。当诗蕴藏在人们心中之时,它是一种情志的状态,或喜或悲,或忧或怒,或奔放如江河,或浩瀚如沧海,或如涓涓细流滋润心田,或如骨鲠在喉一吐为快……当诗被人们吟诵出口时就成了诗,这时它是语言的一种形式,简洁明快,音韵铿锵,意味隽永,悲壮激昂……当诗被放置在曲谱下时,它就成了歌,所以也就有了“诗歌”的说法;当诗被归类于文学时,它就成了文学的一种体裁。
孔子曾说过“不学诗,无以言”。人在闲暇优游之时,到诗的海洋中去放浪形骸,采集浪花,陶冶情操,享受生活,也是别有情趣的。
八仙诗话之二:诗之源
诗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华夏诗歌的源头在哪里?其答案应该是:在很远很远的远古。虽然没有铁证,但却是可以推论的。大约在人类使用语言交流后的不久,就有了诗的产生。按照马恩关于劳动创造人类的观点,人的语言也是人类在劳动中因为交流的需要而产生的,那第一句话就是“杭育杭育”(鲁迅推论);而诗又是人类语言的一种表现形式,那“杭育杭育”就具备了诗的雏形。劳动创造了人,劳动创造了诗,诗在人们的劳动中发展演变,这是符合马恩理论的。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是这样探索诗歌的源头的:昔葛天氏乐辞云,玄鸟在曲;黄帝云门,理不空绮。其意思是说,从前葛天氏时代,乐曲都配有歌辞,《玄鸟》歌便在“八阕”的乐曲里面;黄帝时代的乐章《云门》曲,照理也不是只供空奏的曲子,应当有它的歌辞。可惜我们已经无法看到那歌辞是什么样子了。
在史书中有白纸黑字记载的最早的诗竟然是儿童和老人吟唱的。说是在尧帝时代,天下大治,人民安乐。尧帝微服巡游到了一个叫康衢的地方,听到儿童背诵的童谣是:立我烝民,莫非尔极;不识不知,顺帝之则。那意思是老百姓立于天地之间,没有比尧帝你再高的了;不认识也不知道你,只是遵循着尧帝的法则。又看到有老者嘴里含着食物,肚皮鼓鼓的,敲击着土块唱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何有于我哉!俨然一派无为而治的和谐景象。
看来诗歌的源头在远古,是劳动,是劳动人民。这个结论是站得住脚的。
八仙诗话之三:诗之萌
天地生万物,万物齐天地;生灭乃自然,物物皆相济。属于人类精神范畴的诗,也和世间万物一样,有它产生萌发的缘由。那么诗是如何萌生问世的呢?关于这个问题,古人早有论述。
郑玄在《毛诗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在这里,郑老先生不但说了诗的产生,还说了诗、歌、舞三者的相互关系。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意思是说,人禀赋有各种各样的感情,它们都是接触了外界事物才有所感受的反应;有感于外界的事物而吟咏抒发思想感情,没有不是自然而然的。
由此看来,古人对于诗的产生的论述,是符合唯物论的。诗人的情动于中不是凭空而动的,而是受到外界事物的刺激而动的。人是富有感情的动物,喜怒哀乐悲恐惊是谓人之七情;七情六欲乃是人的自然禀赋,与生俱来。七情之中的任何一情一旦与外界事物发生碰撞,都会让人的心灵产生感应。那种感应如果形之于外,也可能是表情,也可能是动作,也可能是语言。人如果用语言来表达心灵中的感应时,也可能选择一般的交流语言,也可能选择歌声,也可能选择吟咏抒发的形式,那就是诗了。人们常说的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就是诗将萌发的状态。“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当诗圣杜甫处在时局动荡的岁月,即使看到繁花似锦的美景,也会流下伤心之泪;痛恨骨肉的分别,即使听到春鸟的鸣叫,也会心惊肉跳。诗的萌生是诗人感情的自然流露,而决非无病呻吟的结果。
八仙诗话之四:诗歌家族
自从人类社会发展到用文字记录语言的内容以来,人类文明就有了本质的升华。简册帛纸,金石笔墨,直到今天的计算机,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其间虽经战乱兵燹天灾人祸的毁损,其存世的文章典籍仍难以用汗牛充栋来形容;其文章的表现形式亦是体例繁杂,形态各殊,五花八门。如果非要苛刻地将文章分为两类,那就只能一是诗,一是文。文章天下,诗居一半;小巧诗歌,语言精粹。诗歌俨然大家族也!
诗是文章中的大家族,已经无须回避。如何给诗的家族分门别类,也是个不小的难题。按诗所表达的内容可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按其形式可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按其押韵与否可分为韵文诗和散文诗;按其所流行的时代可分为古体诗、近体诗和现代诗;古人常用的辞、曲、赋和祭、诔、铭等文体也大多是可以归类在诗的旗下的。在大类下面还可分若干小类,如民歌、颂歌、情歌、讽刺诗、政治诗、打油诗和顺口溜及英雄史诗;还有朦胧诗、荒诞诗;还有藏头诗、回文诗;还有近年新出现的“梨花体”。如按诗每句字数的多少还可分为三言、四言、五言、七言及长短句等等,不一而足。历史上出现的诗字数最少的除了抒发激情常用的“啊”以外,就是那首《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两个字一句,八个字完成从制作弹弓到追赶野兽的过程。至于三言、四言、五言和七言的诗自然是最常见的也是构成诗歌大厦的主体,司空见惯,恕不赘述。
八仙诗话之五:诗之韵
流传千古的诗歌,常被人们推崇备至,钟爱有加;无论是文人雅士,还是贩夫走卒,手不释卷者大有人在;甚至有人把诗歌比做文学皇冠上的明珠,可见其爱诗情意之切。人们爱诗因素有多种,但诗之有韵,便于诵读吟咏,便于记忆推敲,便于品味咀嚼,大约也是重要原因之一。试想如果好诗无韵即难称好诗,亦难讨人喜欢;再试想如果散文诗自由诗能合辙押韵,那肯定又别有情趣,定能脍炙人口。
古体诗(亦称古风)和近体诗(即格律诗)都是要求押韵的,但二者所要求的宽严程度有所差别。古体诗用韵比律诗稍宽,既可一韵独用,也相邻的韵通用;既可一韵到底,也可中途换韵;还可平仄交替押韵。古体诗中的“柏梁体”是每句都要押韵的。而格律诗的押韵则要严格得多,在绝句和律诗中一般要求押平声韵,首句可入韵亦可不入韵,但二四六八句必须押韵;在同一首诗中不能换韵,亦不可平仄混押;但邻韵是可以通押的;在一首诗中不能有重韵(即相同的字落在韵脚上)。
当然,除古体诗和近体诗外,其它诗歌也是要求押韵的。如民歌、顺口溜、打油诗等非阳春白雪的诗歌也是有韵才为上品,才有诗味,也才能众口传唱流传久远。韵味,韵味,有韵才会有味。愿爱诗诸君在诗歌的大餐中细细品味!
八仙诗话之六:诗之格律
我国的旧体诗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旧体非格律诗,如《诗经》、《楚辞》、汉魏乐府等;另一类是旧体格律诗,它每句或五字或七字,每首诗或四句或八句,有一定的格式和韵律,故称之为格律诗。
格律诗萌芽于南北朝,成熟于唐代。格律诗的产生和完善,使诗律达到了严格精密的阶段,为律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对诗歌创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格律诗的产生是汉语诗歌发展的自然选择,所以它至今还蕴涵着生命的活力。
格律诗的主要形式是五律、七律和排律,也有很少见的六律。五律和七律每首诗八句,分为首、颔、颈、尾四联;超过八句以上的是排律。绝句分为五绝和七绝,绝句也叫截句,意思是从五律或七律中截下一半的诗句,或截前四句、或中四句、或后四句,所以绝句也理所当然的是格律诗的一种格式。
格律诗除了前面所说过的必须满足押韵的要求外,首先就是要讲究平仄。平仄就是汉语声调的平与不平。古汉语的四声分为平、上、去、入;现代汉语分为阴、阳、上、去;其阴阳为平声,上去入为仄声。其平仄的格式有平起仄受式和仄起平受式,如七律的仄起平受式为“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余例不举)。诗句有了平仄读起来就会有抑扬顿挫的感觉,不至于显得平淡枯燥;也就像唱歌有了高音低音的穿插变化,才更加引人入胜。其平仄虽有一定的格式,但也不是不可变化的。那变化的原则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即一句诗中的一三五字在很多时候是可平可仄的,但处在二四六位置上的字则是必须按规定的平仄来的。另外就是人名、地名及专用词在格律中是不受平仄限制的。
其次是格律诗要讲究对仗。五律和七律的中间两联是必须对仗的;绝句的对仗可以是前一联,也可以是后一联,还可以两联都对,如杜甫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就是两联都对仗的。
再次是格律诗要讲粘。“粘”简单地说就是律诗的第三句的第二个字的平仄要与第二句第二个字的平仄一致,第七句的第二个字要与第六句的第二个字的平仄一致;绝句的粘也是一样。如果不粘就叫“失粘”,就不和格律;但也有人把“失粘”当做一种特殊格律的,叫做“失粘格”,见仁见智吧!此外,格律诗还有“拗”、“孤平”、“三平调”等等讲究,此处不多赘述。
掌握一些有关格律诗的知识,一是可以提高诗歌爱好者的欣赏水平,既可以从词义方面去吟哦品味,也能够从格律方面去鉴赏,会受益更多;二是诗歌创作者不至于把非格律诗也加上“五律”或“七律”的名头在大庭广众中旁若无人地高声朗诵,而贻笑大方。在拿不十分准确的情况下,一般不要给自己写作的诗歌冠以绝句或律诗的名头而给会诗者留下笑柄。
格律既是诗歌发展的成果,也会束缚爱诗者的手脚。面对一个自由开放的时代,应当是遵循格律而不拘泥于格律,既不以词害义,也不因格律而失去绝佳的诗句。因为好诗都是诗人心血的结晶!
八仙诗话之七:诗之余
古人有把词称之为“诗余”的。因为诗、词、曲之间是有一定渊源的。清人李调元在《雨村曲话》中说:“三百篇后变而为诗,诗变而为词、词变而为曲……”。所以称词为“诗余”是有来由的。
词萌芽于骚体诗中的长短句,产生成型于隋唐,繁荣于宋代。最初的词是配“燕乐”在宴会上演唱的。之所以词的句子长短参差,是因为词是由既有的乐谱来决定的,“句之长短,各随曲度”。就像今天给曲谱填上歌词一样,所以词的创作叫“填词”,就是这个道理。
词准确的名称应该是叫“曲子词”,因为它是配合曲子的歌词。词称“诗余”外,还有若干别称,如:乐府、长短句、乐章、琴趣、语业、歌曲、别调等。词发展到后来,不再是按谱填词,而是按“词牌”填词。词牌有固定的格式,有押韵、平仄、格律等方面的讲究;如果仅仅按照词牌的字数去填词而不讲究其它规矩,那写出来的作品最多只能叫自由诗,而不能叫词,这是玩词者需要明了的。
词的发展在宋代达到顶峰。北宋的繁荣,清明上河,蔚为大观;南宋的偏安,西湖歌舞,何时才休。方方面面都为词的成长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就像当今的“一城发廊半城歌,男女老少把脚搓”一样,是需要有一定的社会基础的。于是在宋代,词人辈出,大家频现;流派纷呈,妙词垂史。后来的文人雅士或潜心钻研,或附庸风雅,使词之文脉不断延续,甚至还时有大家问世。直到今天,我们都还能感受到那些词客们或豪气冲云,或婉转凄清的内心世界,其影响之深远实在是难以言表的。
诗词使人灵秀。或案牍劳形之余,或赋闲无事之时,捧一本或诗或词的小书,与古人交流,可以使浮躁的心灵获得难以言传的宁静。
八仙诗话之八:诗中有画
人们在写作或阅读诗歌的时候,往往会有图象浮现在脑海中。这种现象就是诗歌创作与欣赏中的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是相对于抽象思维而言的。抽象思维用概念思考;形象思维用形象思索。科学家多用抽象思维;艺术家多用形象思维。但二者在很多时候也不是截然分开的。“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是伟人关于诗歌创作的论述。“思理为妙,神与物游”是刘勰对于形象思维的精辟阐述。郑板桥《题画竹》云:“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雾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此磨砚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这“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及“手中之竹”就是艺术家从形象思维到创作的过程。
还是用杜甫那首黄鹂和白鹭的诗来说,或许会更明白些。诗人站在窗口,放眼望去,一幅幅图画展现在眼前:黄鹂在柳荫中婉转鸣唱;白鹭在长空排行而翔;西岭上有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外的江边停泊着将要驶往万里之外船只。这就是形象思维,就是诗中之画。这些画中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人有物,有思有情,能不让人陶醉其中吗?
诗中之画是经过作者加工提炼的,所以诗中之画都是非常简洁明快的,而非杂乱无章的;是能引起共鸣的,而非可有可无的,因为只有诗人激动在先,读者才能感动在后。闲暇之时,读几句诗,然后闭目瞑思,欣赏那诗中之画,也是一种不错的精神享受。
八仙诗话之九:诗之六义
我国向有“诗的国度”的美称,而《诗经》就是这诗国之诗的集大成者。《诗经》最初的名字叫《诗》或《诗三百》,大约编成于春秋中期,其中包括从公元前11世纪到前6世纪500多年间的305首诗歌。据说是孔子亲手编纂选定的,所以被后世尊为“经”并居六经之首,而称《诗经》。
据古书记载,在周代似乎设有专门的官吏“采诗”,又让公卿列士“献诗”,以便“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选集,有着重要的地位。诗中描绘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政治美刺、生产劳动、家庭生活、爱情婚姻、祭祀宴饮、战争行役、英雄业绩、民族历史,等等等等,无所不及。《诗经》在艺术上也是丰富多彩,形象生动,感情浓烈,语言优美,声韵铿锵,而受到喜爱,成为中国文学和诗歌的源头。
汉代学者在对《诗经》的研究中,总结出诗有“六义”的说法。“六义”就是“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诗的三种体裁,赋比兴是诗的三种表现手法。风是一些诸侯国或地区的诗歌,很多都出自民间,具有浓郁的原生态色彩;雅就是正的意思,主言王政得失,多为贵族所作,雅有大小之分;颂意为赞美,主言人君之功德,王侯祭祀时所用,有周颂、鲁颂、商颂之分。宋人朱熹对“赋比兴”的解释为人们所接受沿用,“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就是直接地记叙描写,如“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就是赋体,劳役之人在抗议:天要黑,天要黑,为啥不能把家回?不为官家服苦役,怎会还在露中行!比就是比喻,如: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这是劳动人民把统治者比做偷吃粮食的老田鼠。兴就是借他物抒发内心的情感,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以灿烂的桃花,联想到新娘的出嫁。比兴之间,似有相同之处,古人于此亦有争议,似乎都有比的意味;只不过比为明喻,兴为暗喻或隐喻罢了。
诗之六义对后世的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了解和掌握一点相关方面的知识,对我们创作或欣赏诗歌无疑是很有意义的。
八仙诗话之十:诗之境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那些成就大事业、大学问的人,都必须经历三种境界,第一种即“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第二种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先是茫无头绪,再是勤苦作舟,最后是工夫不负有心人,终遂人愿。
王国维认为,论诗词应以境界为主。他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他认为,有创造出来想象的境界,也有描写真实存在的境界,这是理想与写实之间的分别。他还认为,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是有我之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无我之境。有我之境是“以我观物”,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无我之境是“以物观物”,我在物中。无论有我无我,都必须是主观和客观的和谐统一,把握住动静之间的分寸,才可得心应手,成为名家高手。
王国维还认为,“境非独谓景物也,感情亦人心中之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就是能写出真景物、真感情的作品,才算得是有境界的上乘之作。文学作品的第一要素就在于真!他还认为,境界有大小之分,但不以境界之大小来区分作品的高下。优美和壮美只是审美的取向不同,就美的本质来说它们是平等的。
谈论诗词的境界,鄙人实在是无甚高论,于是就把大师的有关宏论照录于上,以供学习和参考。他山之石,或许可以攻玉。
八仙诗话之十一:诗之功能
孔夫子是十分看重诗的教化作用的,他不但亲手搜集整理选定编纂了《诗三百》,还鼓励自己的儿子和弟子学习诗经。有一天,孔子的儿子孔鲤从他面前走过,孔子问:学过《诗》没有?孔鲤回答:没有学过。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还有一次,孔子对他的学生们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那意思是说,学生们为什么不学《诗》呢?读《诗》可以激发人的情感,可以提高观察事物的能力,可以培养与人交往团结协作的本领,可以释放抒发怨恨的心情;往近说可以事奉父母,往远说可以事奉君王;还可以多知道一些鸟兽草木的名字。孔子的话,对诗歌的功能作了十分精辟的阐述。虽然他是针对《诗三百》而言的,但其对诗歌后来发展的影响和后世诗歌功能的发挥也不外如此。
就诗歌的社会功能而言,它是可以教化民众,激发斗志,团结人民,打击敌人的;就其艺术审美功能而言,它是可以陶冶情操,抒发情感,传递美感,给人们提供精神食粮的。诗可以教人学好,挖掘培养人的真善美的潜力,使人对父母孝顺,对国家忠诚;诗可以增加人对社会和自然的了解,使人博学多才,做一个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
喜欢诗歌的人,应当首先知道诗是有用的,从而用心地读诗写诗品诗,让诗歌的甘泉滋润我们的心田,让诗歌的花朵美化我们的灵魂。
八仙诗话之十二:寻找诗眼
诗眼观天地,万物皆为诗;神与物相激,自然有灵犀。
何谓诗眼?一曰诗人观察天地万物的慧眼。诗人用犀利的目光去凝望苍茫的高天,去审视广袤的大地,发现大自然中的花、草、虫、鱼、人、事、物、理等无不饱含着诗情画意,于是激情迸发,口吟手书,以诗言情,诗苑花放;眼中之诗,心中之诗,口中之诗,笔下之诗,如山泉汩汩,潺潺而流。
二曰诗作中的点睛神来之笔,亦即诗之神韵所在。诗眼者,诗之眼目也。诗有眼方能形象生动,神采飞扬,意味深长,发人深思。诗之有眼如龙之有睛,有眼之诗跃然纸上,有睛之龙破壁而飞。
寻找诗眼就是人们在品味鉴赏诗作时,要用真心去琢磨那诗的精灵所在,从而吮其精髓,得其神韵。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沾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其诗眼就是一个“喜”字。诗人听到朝廷军队收复失地的消息,不禁喜泪纵横,老婆孩子也是欣喜若狂;想到即可结束飘泊还归故乡,诗人高兴的心情溢于言表,不觉放歌纵酒;兴奋得连回家的路都规划好了。抓住一个“喜”字,就不难理解人们为什么把这诗称为“天下第一快诗”了。再如金鸡岭的《除夕吟》:迎虎辞牛赏春晚,阖家团聚万户欢;沙场往事多倜傥,战友真情倍缠绵。关耳约游短信里,桂生邀饮雪堂前;虚怀不望金钵满,惟愿国强与民安。拙作的诗眼就是一个“欢”字。除夕之夜,阖家团聚,充满欢乐气氛。回想当年的军营生涯,风流倜傥,战友情谊缠绵深长;有关耳的短信,有桂生的邀约,都叫人倍添欢乐之情。但在欢乐之时,还要冷静思考一味地追逐金钱得到的不一定是欢乐,还要明白“独乐”与“众乐”的关系,只有国泰民安才有大家真正的欢乐。
寻找诗眼,品鉴诗作,也是见仁见智的。对同一首诗,甲可说眼在此,乙可说眼在彼。在文学作品的欣赏上是不求千篇一律的,百家争鸣才是正确的方向。“操千曲而后知音,观千剑而后识器”,诗这宝贝摆弄把玩得多了,就会多少明白其中的一些奥妙所在。
201061323.博客)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9-5-24 06:03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2019年优秀网友 2018年优秀网友

发表于 2019-5-24 07:33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19-5-24 08:52 | 显示全部楼层
长见识了

 楼主| 发表于 2019-5-25 09:21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5-25 09:21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5-28 07:10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5-30 08:03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9-6-27 08:32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6-27 08:48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9-6-27 10:36 | 显示全部楼层
写的真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