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垒关,又名“七盘关”,位于都江堰市玉垒山虎头崖,依山临江、地势险要,是保卫天府之国的重要屏障。古时,关门由军兵把守,盘查过往商旅行人,有着“川西锁钥”的美誉。
唐代,吐蕃势力威胁西南,时战时和局面僵持不下,玉垒关是唐贞观末年(公元649年),为防吐蕃入侵修建的重要关隘。唐开元年间(公元723~733年),在灌县城内设镇静军。唐大中十年(公元856年),镇静军守将白敏中帅蜀时修葺重建。此后宋、元、明、清,各代皆有维修加固。白敏中,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堂弟,以兵部侍郎加同平章事衔,授剑南川西节度使。
玉垒关宽13.29米,高6.2米,门洞高3.91米,宽3.15米,深6.86米。现存建筑为明代所建,以条石和泥浆砌筑而成。1985年修复重建,面积660平方米。
关楼为抬梁式木架结构,重檐歇山式青瓦屋面。关门石刻楹联为灌县最后一位知县,云南刘映奎所题 “玉垒峙雄关,山色平分江左右;金川流远派,水光清绕岸东西”。清乾隆年间玉垒关改名“镇夷关”,并派兵镇守。同治十年,1871年恢复旧名。
杜甫曾于此登临关楼,写下“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的千古名句。千百年后的游人,在领略大江东去,欣赏岷山雪峰时,更多一份历史沧桑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