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33741|评论: 4

[群众呼声] 汉景云碑“汶川之会”之“汶川”乃古僰道县“汶川驿”而非汶川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5-7 19: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04年3月,吉林省文物考古所三峡考古队在重庆市云阳县旧县坪发掘出东汉巴郡朐忍令景云碑。随后,因碑文有“术禹石纽,汶川之会”句,被认为是研究大禹与古蜀地关系的重要资料。但对“汶川之会”的“汶川”所指,却出现了不同的解释。有学者甚至直接解释为今四川汶川县。那么,“汶川之会”之“汶川”究竟何指呢?因资料所限,本文拟谈一点粗浅认识,敬请批评指正。

一、汉朐忍令景云碑碑文

  汉朐忍令景云碑原文:

  汉巴郡朐忍令广汉景云叔于,以永元十五年季夏仲旬已亥卒。
君帝高阳之苗裔,封兹楚熊,氏以国别。高祖龙兴,娄敬画计,近诸关东豪族英杰,都于咸阳,攘竟蕃蘅(卫。大业既定,镇安海内。
    先人伯沇,匪志慷慨,术禹石纽、汶川之会。帏屋甲帐,龟车留滞,家于梓幢,九族布列,裳絻相龙,名右冠盖。君其始仕,天资明括。典牧二城,朱紫有别。强不凌弱,威不猛害,政化如神,蒸民乃厉。州郡并表,当享符艾。
    大命颠覆,中年殂殁。如丧考妣,三载泣怛,退勿八音,百姓流泪,魂灵既载,农夫恻结。行路抚涕,织妇喑咽。吏民怀慕,户有祠祭。烟火相望,四时不绝。深野旷泽,哀声悼切。追歌遗风,叹绩亿世。刻石纪号,永永不灭,呜呼哀哉,乌呼哀哉!
    赞曰:皇天炳壁,郢令名矣。作民父母,化洽平矣。百工维时,品流刑矣。善劝恶惧,物咸宁矣。三考絀勑,陟幽明矣。振华处实,畼遐声矣。
    重曰:皇灵禀气,卓有纯兮。惟汶降神,梃斯君兮。未升卿尹,中失年兮。流名后载,久而荣兮。勒铭金石,表积勋兮。冀勉来嗣,示后昆兮!
    熹平二年仲春上旬,朐思令梓潼雍讳陟字伯宁,为景君刊斯铬兮。

  汉朐忍令景云碑译文:

  汉巴郡朐忍县令,广汉人景云叔于,在永元十五年(103年)六月中旬已亥这一天去世了。
  先生是帝顓顼高阳的后代,封于楚国,以景为姓(氏)。当今高祖皇帝(刘邦)乃真龙出世,威仪四方,振兴天下,建立了大汉王朝。又采纳刘敬的谋略,把关东那些大家族和英雄豪杰迁徙到关中,景云的先人就是徙于关中的景氏之后。高祖皇帝定都咸阳,外攘匈奴胡寇以安边境,内灭异姓蕃王以绝内乱。徙六国旧贵族和大家族于关中,消除潜在的反对力量,充实和巩固汉中根据地,护卫朝廷安全。江山社稷既定,海内归顺协和。
  先生的先祖伯沇,志向高远慷慨,常常宣讲石纽大禹的故事,并在僰道县汶川(岷江)与泸水(金少江)汇合处的汶川驿举行祭禹大会,追思大禹的丰功伟绩。初迁蜀地时,供奉神灵的帏幄,装饰着华丽庄严的帘幕,悬挂着绘有灵龟之旗的车骑浩荡前行,终于在梓潼安居下来,在这里发展成为名门大户,六亲之族遍布梓潼一带。家业世代传承,名声和地位超过了地方官吏。
  先生出仕为官时,天资聪慧而明智,主治二城,明断是非,不恃强凌弱,不威猛害人,政通人和,民众精神振奋。州郡向上进表说,以他的德行政绩应当得到奖赏,加官进爵,委以重任。
  遗憾的是先生命运多舛,正值盛年却突然离世,民众如同失去亲人一般悄悄抽泣,几年都悲伤不已,禁绝娱乐,感德怀念。民众流着眼泪,先生的灵柩已装载运行,农夫站在田里注目哀叹,路上的行人痛哭流涕,织布的女人喉咙哽咽,公职人员和黎民百姓都在怀念和述说他的功德,家家户户设灵祭奠,烟火四时不绝。深山荒野、空旷水泽,都哀声感念,追思和歌颂先生留下的风范,赞叹他的品德和政绩流芳亿万年。在石碑上刻下他的名字和事迹,永远铭记。真是悲痛呵!真是悲痛啊!
  我赞美说:先生庄严辉煌的英灵映照天空,使朐忍美名远扬,美誉四方。他作民父母(任朐忍县令),推行教化,使民风和洽,社会安定,各行各业繁荣兴旺,各种产品琳琅满目。善良得到表彰,恶行受到惩罚,事物都归于安宁,社会祥和,民众安居乐业。经朝廷三载政绩考核,卓著的得到奖赏升迁,庸碌无为的受到贬斥。他朴实无华,足踏实地,诚心待人,心不专固,名声传播得很远很远。
  又赞美说:先生的英灵禀承天地之气,具有超绝而纯粹的品质。这是由于等到了岷山神灵大禹的护佑,他才能劲直挺立。他还没有晋升高官就中年去世了,但他的英名将载入史册,愈久愈散发出无比的荣光。将他的事迹刻石立碑,以彰扬他的不朽品德和功勋。希望能够勉励来者,昭示后代子孙。
  熹平二年(173)二月上旬,朐忍县令、梓潼人雍陟(字伯曼)为先生撰写并镌刻了这篇碑文。

二、梓潼景氏非大禹后裔,他们的源流和迁徙

  《大戴礼记·帝系》:“黄帝居轩辕之丘,娶于西陵氏之子,谓之嫘祖氏,产青阳及昌意。青阳降居泜水,昌意降居若水。 昌意娶于蜀山氏,蜀山氏之子谓之昌濮氏,产颛顼。 颛顼娶于滕氏,滕氏奔之子,谓之女禄氏,产老童。 老童娶于竭水氏,竭水氏之子谓之高緺氏,产重黎及吴回。吴回氏产陆终。 陆终氏娶于鬼方氏,鬼方氏之妹,谓之女嬇氏,产六子,孕而不粥。三年,启其左胁,六人出焉。其一曰樊,是为昆吾;其二曰惠连,是为参胡;其三曰籛,是为彭祖;其四曰莱言,是为云郐人;其五曰安,是为曹姓;其六曰季连,是为芈姓。”
《史记楚·世家》:“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坼剖而产焉。其长一曰昆吾;二曰参胡;三曰彭祖;四曰会人;五曰曹姓;六曰季连,芈姓,楚其后也。”  
《史记·夏本纪》:“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其世系为:

  黄帝-昌意-颛顼-鲧-禹

《史记·楚世家》:“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後,复居火正,为祝融。其世系为:

  黄帝-昌意-颛顼帝-称--卷章-(长子)重黎
                     (次子)吴回-陆终生六子
                        -其六曰季连,芈姓(楚)

景氏和大禹最近的共同祖先是颛顼。

景云之先出自楚之芈姓。
《史记·商君列传》:“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唐司马贞《索引》说:“景姓,楚之族也。”唐林宝《元和姓纂》说:“景,芈姓,楚公族也。”宋邵思《姓解》说:“景,本与楚同族,芈姓也,后自称景氏。”宋郑樵《通志·氏族略》:“景氏,芈姓,楚公族也。”又说:“昭氏、景氏,则以谥为族者也。”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载刘敬给汉高祖刘邦出主意说:“匈奴河南白羊、楼烦王,去长安近者七百里,轻骑一日一夕可以至秦中,秦中新破,少民,地肥饶,可益实。夫诸侯初起时,非齐诸田,楚昭、屈、景莫能兴。今陛下虽都关中,实少人。北近胡寇,东有六国之族,宗强,一日有变,陛下亦未得安枕而卧也。臣愿陛下徙齐诸田,楚昭、屈、景,燕、赵、韩、魏后,及豪杰名家居关中。无事,可以备胡;诸侯有变,亦足率以东伐。此强本弱末之术也。”刘邦采纳了他的建议说:“乃使刘敬徙所言关中十余万口。”
景云(叔于)的先辈,就是在汉高祖“强干弱支”的这次移中被徙至关中,可能被安置在咸阳附近。
景氏入蜀的时间,当在高祖平定异姓诸候王之后,其中一中景氏族人又从关中被迁到蜀地,并发展成当地望族。《华阳国志》就记载了一些梓潼的景氏名人,如景毅、景鸾等。
梓潼地处涪江下游,与大禹出生地的北川(涪江上游)不远,今同为绵阳市所辖。传说,大禹在这里也有过活动。《广博物志•卷四十》引《蜀记》说:“夏禹欲造独木船,知梓潼县尼陈山有梓木,径一丈二寸,令匠伐之。树神为童子,不伏,禹责而伐之。”

  大禹不是景氏祖先。景氏祭祀大禹,是因为大禹不仅是治水英雄,而且是华夏立国之祖。供奉大禹、举行祭禹大会,是缵禹之绪,以禹为“旗帜”。

三、学术界对“汶川之会”之“汶川”所在的观点

  魏启鹏《读三峡新出东汉景云碑》认为:伯沇,就是禹后七世、少康之子季杼。帝杼遵循大禹治国之道。“碑文则就鲧禹子孙后代团结繁衍之道而言。‘禹石纽、汶川之会’:会,指召集宗族各支盟会和盟誓。”又说:东汉巴郡朐忍令景云碑的出土,为我们提供以下新知:其一是景氏的来源,是禹之后裔,属姒姓,景氏先祖当由石纽汶川逐渐东下而入楚。其二是大禹率族人向东发展之后,禹乡旧地如何,传世典籍除了夏桀伐岷山而娶琬、琰二女之外,几乎一片空白。景云碑则记述了先祖伯沇(即伯杼)在少康中兴后,为遵循“禹石纽、汶川之会”的遗则,曾甲帐龟车,巡狩入蜀的事实。就在此时,包括景氏祖辈在内的鲧禹后人,九族迁徙,“家于梓潼”。(《四川文物》2006年第1期)

  程地宇《<汉巴郡朐忍令景云碑>考释》认为:“术禹石纽,汶川之会”,是说伯沇传述、宣扬禹生石纽的圣迹,犹如后世所谓“述圣”,在汶川举行祭祀大禹的民俗盛会。(《三峡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袁延胜《新出<汉景云碑>及相关问题》认为:“‘术禹石纽、汶川之会’,其中的‘汶川’指岷江,‘术禹石纽、汶川之会’,指来到了大禹的家乡岷江一带,继承大禹的功业。”又列出几条禹生蜀地的文献记载,说:“按:广柔为两汉时期蜀郡属县,即今天四川理县。”
(《中原文物》2007年第三期)

孙华《汉朐忍令景云碑考释补遗》认为:“‘术禹石纽’这句话的意思很容易理解,它是说追循夏禹的圣迹到了石纽附近,并无魏先生(魏启鹏)解释的‘禹子孙后代团结繁衍之道’的含义,更不会是程先生所说‘述圣’的意思。至于‘汶川之会’,魏先生(魏启鹏)解释为‘召集宗族各支盟会和盟誓’,程先生(程地宇)解释为‘在汶川举行祭祀大禹的民俗盛会。’这未免过于迂曲,不如照字面直接解释为‘汶江诸水的汇合处’来得贴切。(《中国历史文物了》2008年第4期)
这些解释,对“汶川之会”的理解,都没有脱离“汶川县”这个思维空间,其解释就不免难以自圆其说,而且在历史逻辑上不通。

四、“汶川之会”之“汶川”非今汶川县

民国祝世德纂修《汶川县志·建置》:“汉绵虒县,属蜀郡。东汉绵虒道,蜀汉置汶阳郡。晋改绵虒县曰汶山。东晋,郡徙都安而县废。周置汶川县,仍于县置汶山郡。隋废郡。唐以汶川县属茂州。”但在沿革表中,又列有:“时代:汉,名称:汶川县,隶属:汶山郡,备考:平西南夷后设置。”汉设汶川县,无据。
  汶川作为今县名出现的时间,宋《舆地纪胜》引《元和志》在汶川下说:梁于此置汶川县,汶川因汶水而得名。
  祝世德和清嘉庆年间的李锡书,是汶川史上颇有作为的官员,都为“禹生汶川”作了很多的努力。尤其是祝世德,系统汇集、整理了大禹出生地的资料,编纂刊行了《大禹志》。这本小书在民国时期颇有影响,以致不少学者慕名赴汶川考察。
  蒙默先生在《“禹生石纽”续辨》中说:“石纽在这里是地名,应当就是所谓汶山郡的石纽。但汶川之名不见于汉代,可能指的是大江(岷江),也可能是汶江的异称。”(《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徐学书先生在《大禹、冉駹与羌族文化渊源》中说:这里的“汶川”为岷江上游别称,非指后来才有的汶川县。(《中华文化论坛》1012第第1 期)

汶川县地处岷江之畔,其地在明代以前的行政区划变动较多,或绵虒、或汶山、或汶川,又曾为汶山郡治所。曾属汶山郡的广柔县,在广柔县(今北川地)名消失之后,广柔县往往被错误地“移置”到汶山郡汶川县西。留下著述的古代学者因缺少实地考察而转抄因袭的弊端,出现了诸多记载的错讹。所谓一书出错,大批转抄因袭的著作就跟着出错。

这几篇论文,魏启鹏先生的发表较早,其“汶川之会”的说法也最不靠谱。
就历史而言,雍陟在写景云碑文时,还没有“汶川县”。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因此,在汶川县举行“汶川之会”就无从说起。

五、“汶川之会”之汶川,与古僰道县汶川驿有关

  “汶川之会”的汶川,可在秦汉时期僰人聚居区的僰道县,即今宜宾找到它的蛛丝马迹。
  宜宾地处金沙江、岷江汇合处,川、黔、滇三省交汇处。金沙江、岷江在此汇合流后,始称长江。先秦时期,这里为僰人所居。《舆地广记》:“宜宾县,本僰候国,秦曰僰道,汉置犍为郡。”僰道县地处岷江的终点,又处长江的起点。清嘉庆《宜宾县志》称其:“东距泸水(金沙江),西连大峨,南通六诏,北接三荣”,“负山濒江,地势险阻”,“当舟车之冲命”,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据文献记载,早在秦并巴蜀之前,蜀王就已在这里留下了驻扎军队的营寨。《华阳国志》亦云:“僰道有故蜀王兵兰,亦有神作大滩江中,其崖断峻不可凿,(冰)乃积薪烧之,故其处悬崖有赤白五色。”马非百先生《秦集史·国防志》记载说:秦为伐楚,在蜀郡岷江沿岸建立了一支庞大的水军。《史记·张仪传》云:“秦西有巴蜀,大船积粟,起于汶山,浮江以下,至楚三千里。舫船载卒,一舫载五十人与三月之食,下水而浮,一日而行三百余里。里数量多,然而不费牛马之力,不至十日而距扦关。”《史记·苏秦列传》云:秦“告楚曰,蜀地之甲,乘船浮于汶,乘夏水而下江,五日而至郢,汉中之甲,乘船出于巴,乘夏水而下汉,四日而至五渚。”《华阳国志》云:“司马错率巴蜀众十万,大舶船万艘,米六百万斛,浮江伐楚。”

  先秦时代陆路开凿极为困难,水路交通是其重要的依靠。在此设立传递信息和物资运输的驿站就是必然的选择。
  《读史方舆纪要》四川遵义府下说:“汶川驿,在府治东北,水驿也。”在南溪县下说:“龙腾驿治西二里青衣江口,水驿也。又李庄水驿,在县西七十里。或曰,南溪县旧治于此。又西至宜宾县之汶川驿六十里,皆江行所经。”
  宋《舆地纪胜》叙州府:“汶江,《元和郡县志》云,在南溪县南十步。《图经》云,江水出茂州,以其发源于岷山下,因名岷江,亦名其川为汶川。盖岷汶声讹也。”
  可见,僰人称岷江为“汶川”由来已经久。
  明杨慎在《丹铅总录》、《谭菀醍醐》中皆有:叙州驿名汶川,《考古志》作渂川的记载。
  明隆庆四年(1570年)黄汴所撰《图注水陆路程图》是一部叙述明代驿路的专著,该书卷七记述“江源水路”,有岷江江源大分水岭至松潘古松驿到叙州府汶川驿一段的详细记载。
  明天启六年(1626年)文林阁唐锦池刻印的《市商类要》中,也有叙州府汶川驿的记载。万历重修《明会典》有叙州府岷江段设“汶川驿”(水驿,在今宜宾城)的内容。
  明沈万钶《诗经类考》:叙州驿名汶川,考古志作渂川。
  清吴任臣《字汇补》在汶字下说,《说文先训》:古志,叙州驿名渂川。今省作汶。
  《康熙字典》:“渂,古汶字。《说文先训》曰:古志,叙州驿名渂川,今省作汶。以此考汶盖渂之省也。”
  汶川驿的设置和以汶川驿为起点的五尺道的开凿,为秦汉征服、管理西南夷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其通行线路大致为:
  蜀身毒道东线陆路:成都-南行岷江道-乐山-宜宾-入五尺道-云南昭通、昆明-大理。在大理与蜀身毒道西线永昌道汇合。
水路:(沿岷江)成都-眉山-乐山-宜宾(五尺道起点)-云南昭通-贵州-赫章-威宁-云南曲靖-昆明。

  因僰道县有汶川驿,以致有的野史、文学作品在说大禹出生地时,有禹母“生禹于僰道之石纽乡,即今石泉县”之类较为混乱的说法。如《夏商野史》、《开辟衍绎通俗志传》、《历代兴衰演义》、《论语类考》、《御定历代纪事年表》等。《路史·后纪》卷十二:六月六日“生禹于僰道之石纽乡刳儿坪者。”清光绪《山西通志·帝王》亦沿袭此说。
僰道县在岷江的“终点”,而石纽在岷江上游南侧涪江源头之一的北川,两者相距甚远。
僰道县汶川驿的设置时间,虽然尚未看到明确的文字记载,或许和僰道(县)同置,但至迟在汉初即已存在。

注:部分资料图片附后

特别说明:本文匆匆而成,未校对,尚有文句不通等疏漏。请勿转发、转贴。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269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9-5-7 19:57 | 显示全部楼层
01碑.jpg
汉景云碑

02术禹(局部).jpg
碑文“术禹石纽,汶川之会”

03.jpg
《譚菀醍醐》

04诗经类考.jpg
《诗经类考》

04字汇补.jpg
《字汇补》

05水陆.jpg
《天下水路路程》

舆地.jpg
《舆志纪胜》叙州府

06有夏志传.jpg
《有夏志传》

发表于 2019-5-13 15:49 | 显示全部楼层
beichuan.mala.cn

发表于 2019-5-13 15:5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5-14 08:51 | 显示全部楼层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四川驿递考》:自锦官驿递运所水路,由成都府属广都驿,木马驿,龙爪驿,眉州境武阳驿,眉川驿,石佛驿,青 神驿,峰门驿,嘉定州境平羌驿,凌云驿,嘉定州 递运所三圣驿,沈犀驿,下坝驿,叙州府境月 驿,宣化驿,真溪驿,牛口驿,汶川驿,叙州府递运所李壮驿,龙腾驿,泸州境江安驿,董坝驿,纳溪驿,泸州递运所泸川驿,黄舣驿,神山驿,牛脑驿,史坝驿,重庆府境汉东驿,石门驿,石羊驿,僰溪 驿,铜罐驿,鱼洞驿,朝天驿,重庆递运所木洞驿, 龙溪驿,蔺市驿,涪陵驿,东青驿,花陵驿,云根驿, 忠州递运所漕溪驿,夔州府境瀼途驿,集贤驿, 万县递运所巴阳驿,五峰驿,南沱驿,永宁驿,夔 州递运所高唐驿,抵湖广巴东界为东路。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