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倪翁洞”,据说是一个非常值得看的地方,我们便问路而去,边行走边欣赏练溪风光。过问渔亭不远,倪翁洞进入眼帘:在郁郁葱葱的山上,一条弯曲狭窄盘升的山梯拔地而起,直通到悬岩上的洞口。
我小心翼翼,一步一梯登上青苔满布、野草蓬生的石阶来到“倪翁洞”,在洞里洞外左看右看,上看下看,前看后看,细心观察。这是一处天然形成的岩洞,三洞相连。洞内半明半暗,洞壁凸凹不平,色彩斑驳。在一个洞内,斜躺着的倪翁慈眉善目,长发美髯,衣袖拖地,看得出身材高大,有仙风道骨之神采。他左手拿着书,聚精会神地阅读;右手搂着一动物,那动物肥肥的,摸着脑袋,乖乖地依偎在他的怀中,感觉特别的温暖亲切。一一这组立体画面是由人工雕塑的,尽管历史久远已严重风化,但仍是那么栩栩如生,看了之后印象深刻,令人感叹!倪翁何许人也?“倪翁洞”因何得名?那动物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我查找了有关介绍。据考倪翁即《越绝书》所称计然,也叫计倪,乃老子之徒,范蠡之师。《史记·货殖列传》载:“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喟然而叹曰: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既已施于国,吾欲用之家。乃乘扁舟浮于江湖,变名易姓,遂至巨万”。意思是说,越国大夫范蠡仅仅用了老师传授之七条计策中的五策,即帮助勾践兴越灭吴,他功成名就后激流勇退,用老师传授之策经商,终成巨富。而计倪待越王灭吴后,为防其加害而远遁他乡,隐居仙都这奇特的岩洞静心读书。此洞原叫初阳谷或阳谷洞,洞中有读书洞、灯盏洞、米筛洞;还有两个石孔,称天来仓、自来油,一个盛米一个盛油,用完了还会再生。当早晨太阳升起,一缕阳光穿过并连的三个洞,被人们称为“阳谷三窍”。到了唐乾元年间(759)李阳冰任缙云县令,这位小篆书法大家就将其称之为“倪翁洞”,并在洞内石头上刻下了“倪翁洞”三个篆字。自那以后“倪翁洞”便沿用至今。传说此洞原来住着一只修炼成精的千年白猿,计倪隐居于此后白猿只得逃走。一天晚上计倪正在昏黄的油灯下读书,石缝中突然伸出一只黑乎乎毛茸茸、指爪尖利的鬼手向他比划,企图吓跑计倪。计倪掐指一算,知道此乃千年白猿,遂拿起笔在其手心写个“山”字,白猿的手立即被大山压住抽不出来,只得向计倪求饶。计倪微微一笑,说:要想放过你必须答应两个条件,一是改恶从善不准害人;二是山下蛙叫得太响,影响我读书,你把它请出去。白猿答应后,计倪就在它手心再写了个“山”,两山相叠成了“出”字。此后附近就再也见不到蛙鸣了,白猿也一直陪伴着倪翁读书。这虚构的传说,神化了倪翁,出名了岩洞。自此以后,当地人视“倪翁洞”为隐居胜地,明代的缙云籍御史樊献科(1517-1576),刑部尚书李鋕(1535-1625)曾先后隐居于此。
另两洞的内壁上布有若干被铲平的方块,上面刻着楷书的诗赋、游记等文字,分别用红、绿、黑上了色。这些石刻著于唐朝至民国的不同时期,有的已经模糊,有的仍十分清晰,显然是那些墨客骚人游历后有感而发,留下的印记。在这些文字中,“初阳谷”的“初”字少一点,令人十分好奇。缘何? 据说是只有在清晨第一缕阳光射进时,才可补全,持续时间极短。可见作者颇有考究,除了细心观察,还与太阳公公心灵相通呢。在这些文字中,最为珍贵的当数洞囗处斜卧的三角锥体石块上的“倪翁洞“三篆字了。它不仅功底深厚,而且气势非凡,是现存最早的仙都摩崖题记,属稀世之品。为了保护好此文物,在其上立有凉亭挡风避雨。此外,山上还现存有“旭山”、“斗山洞天”等40余处摩崖石刻。
“倪翁洞”和诸多的摩崖石刻,彰显“仙都”这方土地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我为之喝彩!它是中华古文明、璀璨文化的一部分,我为之点赞!!
出“倪翁洞”,我手抓护栏,沿着陡险的石梯攀上山顶,眺望四周,风景如画。练溪长流,碧水如镜;青山依依,阳光普照;金秋之美,层林尽染;白云飘飘,飞鸟鸣叫;村落散布,炊烟袅袅……
夕阳下山了,我们依依不舍离开了该景点。我想,“倪翁洞”加上璀璨文化再加上如画风景,真是个隐居的好地方啊!
|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5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