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8061|评论: 1

[群众呼声] 北川旧县志中的人与事(之十三):汉广柔县即今北川县,与它地无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4-28 19: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岷江、涪江上游羌族地区,由于它夹在川西平原和西部藏人之间,自秦始皇兼并蜀地之后,这一地区的行政建置、治所就变动频繁,早期的文献中就已支离破碎,治所、管辖范围往往模糊不清。加之实地考察困难等因素,因而出现了文献记载转抄相袭,带来太多错讹的问题。如要对其错讹加以纠正,仅仅把文献记载梳理清楚都是比较困难的。
但是,我们可采用简明扼要的方式,参照文献记载,并结合历史地理作一分析和判断,对错讹给予订正。
清乾隆《四川通志》将北川错成北山.jpg
清乾隆《四川通志》将后周所置“北川”错成“北山”



长期以来,关于广柔县的治所、管辖范围就是一个令人眼花缭乱、莫衷一是的问题。因为广柔县涉及到大禹的出生地,因而,有关广柔县的记载就难免张冠李戴、破绽百出。
秦以前,今羌族地区为冉駹所居。“冉駹”一词,可能就是羌人自称“尔玛”、“日麦”的汉字记音。
《史记·西南夷列传》说: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征服南越后,冉駹振恐,请臣置吏,乃以冉駹为汶山郡,辖绵虒县、汶江县、湔氐道、广柔县、蚕陵县。
汶江县,今茂县,治凤仪镇。郡治所在。
湔氐道,今松潘,治松潘北。始置于秦。
绵虒县,今汶川县,治绵虒镇。
广柔县,今北川县,治禹里镇,
蚕陵县,今茂县,治叠溪。
这一行政区划,基本上涵盖了今天的羌族聚居区。西汉之初,今松潘和理县的大部分地区尚未“开化”,还游离在汉王朝统治之外。
汉宣帝地节三年(前67年),撤销汶山郡,其县归蜀郡,设北部冉駹都慰管辖。汉灵帝时,又以汶江、蚕陵、广柔三县立汶山郡。
虽然广柔县存在多长时间尚未见到文献的具体记载,但对于“石泉县”即今北川县而言,所有的文献都说是汉广柔县。
明嘉靖《四川总志》.jpg
明嘉靖《四川总志》



有的文献说广柔县在今汶川县境。那么,此说是怎么来的呢?有必要先了解一下汶川县的建置沿革。
民国《汶川县志·建置》说汶川:“汉绵虒县,属蜀郡。东汉绵虒道。蜀汉置汶阳郡。晋改绵虒县曰汶山。东晋,郡徙都安而县废。周置汶川县。”南宋属茂州,明属成都府,清雍正五年,改属茂州。又说:“广柔废县,在旧县城西南七十二里大邑坪。汉置,属蜀郡。晋初,蜀汶山郡,寻废。”
再看汶山郡治的变迁:刘备定蜀,复置汶山郡。晋移郡治于汶山县,即今四川理县废保县南,刘宋迁汶山郡治于都安县(今灌县城)。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撤销汶山郡。

因汶山郡治的变迁,导致和广柔县“捆绑”在一起的禹生之地,也跟着“迁徙”,于是就产生了禹生汶川“广柔”、理县“广柔”的种种演绎。说茂州乃大禹故里,那是因为石泉县曾长期隶属于茂州管辖之故。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清光绪六年金陵书局刊本 .jpg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



《史记·正义》引唐李泰《括地志》说:茂州汶川县有“石纽山,在县西七十三里。”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在汶川县下说:“广柔故县,在县西七十二里。” 宋乐史《太平寰宇记》说:“禹生于石纽。石纽村,在汶川县西一百四十里。”
广柔、绵虒同置于元鼎六年(前111年),在相距如此之近的地域设置两县,这在开疆拓土的元鼎六年是不大可能的。
如果说广柔县在今北川县,那么《括地志》、《元和郡县图志》的说法就要被否定,夫子们奉为权威的著作就要受到质疑,这似乎又不符合夫子的“职业道德”,于是,不少夫子就牵强附会地认为:广柔县辖地包括今北川、汶川、理县等大部分羌族地区。广柔县居然越过今松潘县地管辖到了汶川、理县。这样的解释,难免匪夷所思。
假如广柔县在今汶川、理县地,它同样面临越过今松潘地来管辖广柔县这一解释不通的问题。
明万历《四川总志》石泉石纽山.jpg
明万历《四川总志》

显然,广柔县被搬到汶川县地,《括地志》可能是最早的出处,《元和郡县图志》不过是沿袭《括地志》的陈说而已。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错讹,可能是在转抄中失误所致。后来的学者,有的未加考辨就顺着这个记载去“找”石纽山,但都落不到实处。这也是明嘉靖《四川总志》在汶川县“悬挂”一个石纽村的原因。直到清嘉庆李锡书编纂《汶志纪略》时,才将石纽山定在了今天的飞沙关。《汶志纪略·古迹》引《寰宇记》云:石纽山,在汶川县北四十里。广柔县者,汉武帝所置,至晋而废于羌。邑乘家以为今之保县也。保县,本汶川之地,则禹为邑人无疑矣。石纽山,当即飞沙关。李锡书所言石纽山,在今汶川绵虒镇高店村后山飞沙关上,有清代石刻“石纽山”三字。李锡书还邀《蜀水经》作者、好友李元为之考证。李元《禹迹考》云:“汶邑之南十里叶飞沙关,俗称凤凰岭,端平衍,方可十余亩,土人传为刳儿坪。坪南悬崖削壁,下临岷江,前有巨石百丈,前人摩崖书‘大禹王故里’五字。”
2019年4月11日,汶川县将绵虒镇高店村更名为大禹村,以期强化大禹和(飞沙关)石纽山的关系。
民国时期,于佑任、冯汉骥等学者亲赴汶川飞沙关考察,但均失望而归。失望的于佑任说,“禹王明德万古传,哪计北川与汶川”,实际上是对禹生汶川说的否定,对禹生北川说的支持。
清乾隆四川通志 汶川山川.jpg
清乾隆《四川通志》



李元《禹迹考》云:“保县南十五里,禹穴在焉。”
清乾隆《保县志·古迹》说:“石纽山,在通化里文山番寨,山形幽峭,峰顶建禹庙,三面绝壁,俯视千仞。庙后石壁接天,刻‘石纽山’三大字,不知何代人书。按:禹生之石纽山在石泉县,谓之禹穴。盖汶、保、石泉皆为汉广柔县地,山势连绵,因以名之。实非此山也。”
清同治《直隶理番厅志》亦有相同记载,并说理番石纽山:“非,尽由附会也。”
QQ截图20190428192154.jpg
清乾隆《保县志》


可见,《保县志》、《直隶理番厅志》对今理县大禹遗迹的“原真性”作了自我否定:这些都是当地为纪念大禹所为。



北川地处羌藏进入安绵(今安州、绵阳)地区的要冲,是一条重要的往来通道和迁徙走廊。广柔,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大爱”、“安抚”之意。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224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9-4-29 08:55 | 显示全部楼层
宋本《方舆胜览》1.jpg
宋本《方舆胜览》2.jpg
宋本《方舆胜览·石泉军》

宋《方舆胜览》石泉军1.jpg
宋《方舆胜览》石泉军2.jpg
宋《方舆胜览》茂州(四库全书本).jpg
宋《方舆胜览》石泉军、茂州(四库全书本)

元《圣朝混一方舆胜览》 安州1.jpg
元《圣朝混一方舆胜览》 安州2.jpg
元《圣朝混一方舆胜览》 安州


有朋友说,今北川县(石泉县)地为汉之广柔县的说法,是明清以后才有的。因此,将宋、元的说法补充于此。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