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4560|评论: 0

[教育头条] 问教 | 小学推“无声食堂”是反教育,而非教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4-20 11: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熊丙奇 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学生就餐时不能说话,要加饭加菜用手势示意。伸一根手指表示“1”,伸两根手指表示“2”,伸三根表示“3”,分别代表加饭、加菜、加汤,每个班级的班主任负责照看学生就餐,看到学生打出手势,会用“OK”的手势回应。浙江三门县浬浦中心小学推出的“无声食堂”,近日经媒体报道后,引发舆论关注。据报道,“无声食堂”(或称为“无声餐厅”)并非浬浦中心小学首创,几年前,广东就有学校推出“无声食堂”。
  为何要推出“无声食堂”?校方的解释是,“实行一个多月了,就餐时安静了许多,秩序也变好了,低年级段(一~三年级)学生就餐时间缩短约5分钟,粮食浪费情况也有好转。”简单来说,这既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又提高就餐的效率。而这恰恰暴露出学校对培养学生习惯,以及提高效率的错误认识。
  “无声食堂”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吗?并不能。因为这种习惯,是与社会生活脱节的。离开学校食堂后,学生在其他地方就餐,能用“无声”方式吗?根本不可能。这种靠老师监督,打“暗号”推行的“无声食堂”,只是在进行纪律管理,而不是培养学生的习惯。
  这是学校培养学生习惯时,经常容易混淆的,培养学生习惯,是进行养成教育,而对于就餐习惯来说,养成教育,是教育引导学生在公共场合不高声喧哗,不插队,不打闹,不浪费粮食。这一养成教育,比规定学生一律不能说话更难,更需要耐心。
  教育学生在包括食堂在内的所有公共场合都不能高声喧哗,要轻言细语,这是很有必要的养成教育。这方面的教育,我国学校、家庭都做得很不够。大家所见的是,一群学生在公共场合走过,大多会是人声鼎沸、叽叽喳喳,根本不管是否影响他人。我国的成人到国外旅游,大声喧哗,也被指是不文明行为,但很多人并不在意。
  而推进“无声食堂”则走到另一个极端,但这不是养成教育,而且,还让食堂就餐,失去了社交功能,边吃饭边交谈,这是同学间很好的沟通、交流方式。学校要求学生“食不语”,可是,还有很多学校推出和校长共进午餐的校长午餐会,那么,这该怎么解释?难道是和校长打哑语交流吗?
  至于学校称推出“无声食堂”,提高了就餐效率,缩短了就餐时间,这可能是学校的真正用意所在,就是让学生把更多时间用在学习中,不要在吃饭这些事情上“浪费”时间。此前,我国有中学为提高学生用餐效率,缩短吃饭时间,把食堂里的餐桌座椅全部撤掉,让学生站着吃饭。这被质疑不利学生健康,但学校的关注点显然是如何让学生争分夺秒地进行学习,这是和学校追求学生考试成绩的办学方向一致的。确切地说,就是只育分、不育人,是从育分角度去创新增效、提分办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当然需要学校出台一定的管理措施来规范学生的言谈举止,但是,这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自主性,而不是用扭曲的一刀切的禁令来约束学生。近年来,一些学校出台的校规,被质疑为“雷人”校规、“变态”校规,而事实表明,“雷人”校规、“变态”校规都难以长久,因为执行这样的校规,是反教育,而非教育。
  所有教育措施都必须服务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这应该是学校进行教育创新的出发点。如果学校在推出一项教育管理措施时,能认真论证,听取老师、学生和家长的意见,那么,推出的教育管理措施,就会较少出现争议,能发挥积极的育人作用。就“无声食堂”创新来说,“低声食堂”以至“低声校园”,才是具有现实教育意义的学生养成教育。
好汉帮I爱互联秉承公益助学理念

以“教育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为宗旨

在国内首创“一对一”“多对一”助学金资助模式

集万人之力

将分散的“爱心资本”集中起来

通过平台对学生进行直接性资助

实现爱心“效益”的最大化。

关注好汉帮I爱互联  关注贫困学子  关注公益助学  ↓↓↓↓↓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