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821|评论: 1

[转帖] “流浪大师”走红:为何“诗和远方”会被误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3-22 07: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日,上海“博学”的流浪汉走红网络世界。拍照的,直播的,都将其奉为“流量之药”,并一度称其为“流浪大师”。当然,“流浪大师”风靡之后,传闻也层出不穷。“复旦高材生”,“妻女车祸过世”,总之,能让“流浪大师”成为“流量之王”的各种轶闻也是接踵而至,不管真假,各方纷纷追捧。

    坦白讲,“流浪汉”喜欢读书,并且能“金句不断”,这着实是一件好事儿。但是,当这样的“好事儿”,成为一种“眼球经济”的触发后,就让人感到些许尴尬。在我们的生活中,“流浪汉”并不是一个正面的词汇,一般多指精神出问题,不能正常生活,并且到处乱跑的人。事实上,人们对这样的“人设”也很无感。

    然而,在相对“反智”的网络世界中,很多本来不是很正常的行为,就会被无限放大,并且赋予各种内涵。所谓的“流浪汉”真的是“大师”吗?想必,有些过誉。很多时候,因为信息的不对称,对“大师”的误解,就导致人们总以为“大师们”都不是正常人。

    可事实上,“大师们”也要吃饭,也要结婚,也要接受世俗圭臬。只是,在较为狭窄的信息通道中,因个别“大师们”的行为反常,就让人们形成相对偏见化的认知。这种情境下,在喧嚣的网络氛围下,很容易形成过度解读,超常围观的形势。

    甚至,在围观“流浪大师”的过程中,早已透露出这种迹象。那些“美女主播的热情”,“路人围观的嘴脸”,都较为清晰的写着:“这只是一场喧嚣”。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人们并不是真正认同“流浪大师”的生活行为,只不过,在较为高速的生活节奏中,突然冒出一位“厌世怪人”,就自然会形成“刻奇”的气氛。

    相信,过不了多久,这样的氛围就会消逝,当“流量大潮”退去,“流浪汉”依旧是“流浪汉”,而“大师”依旧会被各种“践踏和调侃”。说到底,在我们所处的生活中,人们对于关注的事物,从来都是评价性的视角,而非能将其中的理念或行为“知行合一”。从这个意义上理解“流浪大师”,或许就能感受到强烈的“虚伪和恶意”。

    “诗和远方”其实就是“正常生活”中的高光之念,一个失掉正常生活秩序的人,并且还自我感觉良好,只能说是“自甘堕落”。我们追求自由,追求美好,并非就得变得“特立独行”,变得“衣衫不整”。每一个人,完全可以在正常的生活秩序下,去“追求经典”,“去探寻大师”。

    可惜的是,在很多时候,人们总觉得“大师遥不可及”,“诗和远方”意味着远离俗世。只是,作为个体来讲,要想自由的生活在天地之间,总需要“掺杂人事”,总需要“经历市井”。因为,从根上讲,并不存在完全意义上的“诗和远方”,也不存在远离生活的“不朽大师”。

    因为,一个人能否活出“诗和远方”的空灵性,塑造成遥不可及的“大师人设”,最根本的参照,还是我们不屑一顾的“世俗生活”。所以,与其说是“流浪大师”在走红,不如说是我们根本不懂“诗和远方”的真正内涵是什么。当然,这样的光景,并不是当下才有,在普遍人性的阴影面积里,这早已存在。

    说到底,如果真是“追逐大师”,最低的成本就是去“阅读”大师的作品,而非“拿着手机追逐”,“刷着视频喊牛”。这也就是为何,“大师”的称谓越来越像是一种“嘲讽”。当然,“大师”污名化,也不是一两天的事情,所以被贬值也是情理之中。

    就上海“博学”的流浪汉而言,真的可以称得上“大师”吗?显然,这是一种夸大的说辞。一方面,这是网络世界惯用的“造词效应”在起作用;一方面,民间对于经典的阅读还停留在人云亦云的层面。总之,但凡能超越一部分人的认知,就容易被“戴高帽”,并且“过度奉承”。

    当然,我们也很清楚,绝大多数“围观者”根本不是真的喜欢“流浪大师”,只是觉得自己还正常,属于站在优越感的位置上,进行俯瞰的一种“消费行为”。当然,对于“流浪汉”的走红,是真实的,有效的。但是,却仅仅属于传播层面的扩散,而并非理念层面的浸润。

    不得不承认,走红的人永远不会是大师,因为大师往往会“超越时间”,“超越当下”。对于,“流浪大师”而言,可能最有价值的一面,就是喜欢读书,勤于思考。但是,作为对生活本身的态度,可能并不是一种好的示范。因此,“流浪大师”终归还会走向“流浪汉”,这几乎是一种宿命。

    互联世界会“痛经”,类似的现象早已不是“头一次”,想必也不会是“最后一次”。那些真正的大师会被低估,就代表小丑可能会被“高估”。太多时候,我们是用情绪对话,而非逻辑复盘,这就导致人与人之间,很容易被偏见串联起来,并且形成洪流,倾泻而下。

    从一个会讲经典的“流浪汉”,到被围观的“流量之王”,再到所谓的“流浪大师”,其实最终映射出的是,我们都是“喜剧之王”,“悲剧之王”,“无知之王”。我们看起来想“摆脱庸俗”,却总是难以“逃离卑贱”。因为,口口声声要追随经典的面目里,我们看到的只是一种“社交盛宴”,而非“思想狂欢”。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19-3-22 10:38 | 显示全部楼层
路过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