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5231|评论: 19

观音阁及周边地名历史概况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3-17 11: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观音阁及周边地名历史概况
                                                                                         凡丁
       观音阁位处明清临邛城东南,若以观音阁为中心,周边有文庙、月儿塘、升庵巷、宁宅、朱水碾、南校场等历史建筑和历史遗名(有的地方属于文君社区),自唐宋以来便是一处文化区。在未来城市规划或者社区建设中,建议考虑如下地名历史中的文化元素。

       观音阁(原名關音觀)
       位置大约在兴贤街南口与文庙街相接之处——即今街边的孔子塑像西北一带。占地约三亩,为一幢二层建筑的佛道寺院,塑有一尊观音像,其它佛、道造像中有一尊弥勒大佛,俗称摩光佛,相传儿童摸过其肚子后肚子即不痛,故被摩挲得特别光亮。
       观音阁大约建于明代,以香火鼎盛驰名,经历代修缮,上世纪五十年初尚存,五十年代改建为邛崃火硝厂,六、七十年代又改建为邛崃螺钉厂,八十年代中后期,文庙街往东延伸时拆除所有残存建筑后修建成街道。
       如今文君街道下辖的一片居民区以观音阁命名为:观音阁社区
       文庙街
       文庙街原称学街。因在“儒学”之前,“左达兴贤街,右通南正街。”故名:学街。清康熙四年(1665)“儒学”改称为文庙,之后学街更名为文庙街至今。
       儒学和文庙
       儒学又名学正署,始建于唐武德年间;
       文庙又称圣庙、孔庙,始建于唐太宗贞观四年(630),宋元无考,明洪武甲子年张郁重建,永乐壬申、成化甲子、成化庚戌、万历五年、万历三十六年分别修缮、扩建,明末甲申(1634)年皆毁于张献忠兵燹。清康熙四年(1665)、六年(1667)、二十三年(1685)、二十九年(1691)、三十二年(1694)分别重修或扩建。
       清康熙四年(1665),儒学与孔庙合并改称为文庙。上世纪七十年代拆建为县委招待所,即今邛崃市宾馆处。
       每年孔子诞辰日,即农历八月廿七皆由职官以规定的祭文主持祭祀大典,并且使用专门的祭器和成套的乐器,由乐队演奏成组的乐谱,一切经费由政府拨付。
       文庙中所祭祀的人物,除孔子及其弟子外,还祭祀邛崃地方历代乡贤及著名人物。
       (注:以上史料在清康熙、嘉庆及民国邛崃县志中皆有详细记载)
       月儿塘
       月儿塘为半月形池,象征月亮。与瓮亭公园中象征太阳的日字形池,以及分布城内的七个水凼(包括文脉巷内的杨伸花园池、东街文君洒厂后的泉水凼等)组成北斗七星布局,共同表示日月星辰,是1492年的“明弘治年间知州董杰”对邛崃城市规划建设的理念。
     “月儿塘”本是文庙前的泮池,“泮池”为专用名词,特指与文庙配套设施的池塘,代表孔子的洗砚池。因形象半个月亮,俗称:月儿塘。池塘内种有莲花。
       此池塘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中,由驻邛部队填埋后建成“灯光球场”,文革期间及前后,常在此处举行群众大会。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文庙街扩街时,灯光球场被拆建成临街商业楼铺,位置在今邛崃市宾馆对面。
       小南门及聚奎楼
       小南门位于城南偏东,即今小南街与长松路交道口处
,是临邛城第五道城门,清乾隆29年(1764)冬,知州王采珍主持修补城墙时,在“城东南角(的小南门)竖楼一座,独起三层,八角攒尖,题名:聚奎(魁)”,因与文笔塔隔河相望,匾曰:“文笔擎天”。
       明代,“文脉堰”引原先东河之水,从城西北角入城贯日池、杨伸花园池、穿文脉巷和月池,经小南门水门,之后入南河,象征邛崃文脉顺畅人才济济。
       清嘉庆《邛崃县志》载:过去小南门常年关闭,乾隆年间有士人建议开启小南门,使文脉贯通,次年,邛崃人孙世璋即考中进士,人称孙翰林。
       文昌宫
       明代以前,邛崃的文昌宫在西河以西的喻坎,清乾隆十四年(1749)文昌宫迁建在今小南巷一带,嘉庆时又迁至东门外距城二里处,因光绪末年科举制度废除,文昌宫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被张志和改建为敬亭小学校,即今邛崃二中,今仅存文昌阁。
       文昌宫为宫观,无论建在何处,宫观中皆有文昌殿或魁星阁,塑有掌管世间科名的神——北极星神像,称为“魁星点斗”,文士和获取功名者无不顶礼膜拜。
       原位于喻坎处的文昌宫迁走后,更名为梓桐庵,今存,保留有文昌殿。
南校场坝
       清乾隆以前,校场坝在小南门外,为清代驻邛州官兵校阅操演场所。乾隆以后方才迁天庆观东边,称为演武厅,俗称西校场。但月儿塘以南一片,仍然设有演兵场(也称校场坝),直至清末。
       南校场荒废后开垦为公地,但在民间留下校场坝的地名。1950年以后分別辟为烈士陵园、气象站、邛崃国营农场、医院等。位置约是今城南菜市场及邛崃市医院一片地方,观音阁社区办公处即原先的气象站。
       月儿塘南边的校场坝,后来开垦为田地,上世起五十年代合作化时划入铁花村菜蔬农场。
       南坛
       为祭祀风雷云雨山川之坛。在当时的“州南一里”,约是今玉带街与凤凰大道交道口地方,明洪武七年由知县张郁建,方形,边长二丈五尺,共三层,层高三尺。
       玉带桥和玉带街
       玉带桥又称为渔桥,在离原先南城门洞数武(即数步)的护城河上。桥长二丈,高二丈,阔一丈五尺。乾隆三十二年(1767)由周国寿独力重修,玉带街因以此桥命名。
       升庵巷
       西巷口在兴贤街197号,东接长青路。
       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新都人,明弘治戊申年(1488)生,明正德辛未年(1511)状元。
       杨慎是明代博学家,在文学、历史、天文、地理、金石、书法、绘画、医学等方面著作极多,所点评的《二十一史说秦汉》弹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词,清代毛宗岗在点评《三国演义》时被引用入该书。
       我国从宋代起,即开始编纂地方志。
       1552年,杨升庵受邛州州官范钫之邀来邛州主修明代《邛州志》,其间夫人黄娥跟随,在兴贤街购置有居宅,故现今兴贤街197号名:升庵巷,应当属于历史名人旧居之处。
       清康熙《邛州志》卷首凡例曰:“杨慎于嘉靖三十(1552)年曾受邛州州官范钫之邀”;民国《邛崃县志》序:“据康熙志载,明《邛州志》系新都杨慎纂修”;1993版《邛崃县志》序:“另尚有明代杨慎(又名升庵)所纂《邛州志》惜毁于兵燹,仅有史籍有记。”
       宁宅
       即奉政大夫宁缃第宅。
       宁缃为清末举人,废除科举制后未再考取功名,但是担任清咸安宫教习,授宫中子弟,封奉政大夫,于民国时期主修邛崃县志。
       宁宅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建筑吸收北京四合院风格,占地2亩余,大小天井共九个,落成时挂匾曰“奉政大夫第”,现为成都市文物保护单位。
       火硝厂
       建国初期,因国防工业需要,邛崃建立火硝厂,政府号召市民支持火硝厂工人到人家户无偿挖取地板下的土,或者老墙土、地表土、柴草灰,以及硝酸钾矿等材料,土法熬制火药原料硝酸钾。
       火硝厂最初建在观音阁,为防火灾,后迁往观音阁以南的城墙缺口之外一片坟地,大约是今东星大道南侧的图书馆位置。七十年代后又迁往西外凤凰山,体制改革后成为一处农家乐。
       朱水碾
       存在于1985年以前,在原临邛城东门至小南门之间护城河拐弯处——即现今朱水碾街的西口。为清初“湖广填四川”的朱氏入川高祖修建,称为朱水碾。
       1950年以前,朱水碾所在地方属于南河大通乡;1950年后为“县直属渔唱管区”;1961年划出与其它地方共建双江公社;1963年双江公社撤销后并入东安公社设为九大队,范围包括今人民医院以东、东星大道以西、省汽车56队以北一片,历代从事甘蔗、水稻、小麦等农作物种植。
       1958年起,临邛城城墙开始被拆除,1980年前后在原城墙废墟上修筑围城路,从朱水碾至大南门一截称为南环路一段,现名长松路。
       如今,这个当年位于旧城东南的城边村,以朱水碾命名了一条“朱水碾街”道,不仅是邛崍市文君街道办事处以及观音阁社区的所在地,同时,以朱水碾街为中心的区域,已然成为现代临邛城市的中心。
                                                                                                                       2019/3/16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41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9-3-18 12:08 | 显示全部楼层
       邛崃国营农场注
       1949年建国以后,民国时期全县遗留的公地、官田、寺庙及地产、没收的富豪果园、山林等,由新组建的农场统一领导,统一核算,分散经营耕种管理,兼营一些加工企业,收支皆归地方财政。称为:邛崃国营农场。职工属于全民所有制性质。
       比如南校场坝、土地坡竹叶寺、铜官山、南岳街柑子园、前进官田等处土地,皆或曾经属于邛崃国营农场,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粮则粮、宜果则果。随着城乡建设不断发展,农场规模有减少趋势。

 楼主| 发表于 2019-3-18 12:18 | 显示全部楼层
       数武注:两腿迈出为一步,半步为一武,数武即数步。

2017年优秀版主 2019年优秀版主 2020年优秀版主 2021年优秀版主 2022年优秀版主 2023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9-3-19 21:31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宝贵的资料

 楼主| 发表于 2019-3-23 18:54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20190323_101312.jpg

 楼主| 发表于 2019-3-23 18:54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20190323_10071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9-3-23 18:54 | 显示全部楼层

奉政大夫宁缃像

IMG_20190316_173334.jpg

 楼主| 发表于 2019-3-23 18:54 | 显示全部楼层

手捧宁缃像的是宁缃第四代(玄)孙媳王氏

IMG_20190316_173616.jpg

 楼主| 发表于 2019-3-23 18:54 | 显示全部楼层

停云佇月留香匾以

IMG_20190316_170756.jpg

 楼主| 发表于 2019-3-23 19:55 | 显示全部楼层
       1966年以前,宁宅保存有各式牌匾十余个,分挂于门首及各厅堂。其中门首匾额即:奉政大夫第   该匾黑底白字,隶书体。
       文革开始时,绝大多数牌匾被红卫兵捣毁,如今仅存“停雲佇月留香”匾,此匾原先底色为“柳枝色”,字体填金。为避免招眼,曾经用洗衣粉刷洗成现状。


 楼主| 发表于 2019-3-25 10:45 | 显示全部楼层
       宁缃(1846-1921):清光绪戊子科(1888年)举人,封奉政大夫,任咸安宫教习,官直隶丰润县(今河北省)知县,民国时期主修邛崃县志。

 楼主| 发表于 2019-3-25 10:48 | 显示全部楼层
       邛崃的考棚
       是为上川南道州县中还没有考过,或者没有考取秀才的“童生”所设的考场(称为童试或乡试、县试),“童生”不论年龄皆可报考,每年进行一次,是科举制下读书人学而优则仕的唯一途径。

 楼主| 发表于 2019-3-25 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
       童生不论年龄皆可报考县级的乡试,合格者称解元;地区级的会试(又称府试)合格者称贡生;省级的院试合格者称秀才。以上三场连考,每场各封闭考试(注)三天两夜。
       秀才方有资格上设在文庙中的官学,官学称黉门或学宫。经县乡、地区推荐,赴京参加三年一度的殿试。
       殿试合格称举人。举入中产生进士,分为三榜,第一榜三名,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第二、三榜按名次排列,每榜各有数十人。称为“赐进士出身”。
       清末,科举制被废除。

       封闭考试注:
       考生分别在三级考棚中进行全封闭式考试,考棚内设单间排列的考室(称号舍或号子)数百乃至上万间,每间号舍约2平方米,仅容一人蜗居。在考试进行的三天两夜中,全天候封闭于号舍,由考生自带经检查过的干粮,食宿皆在号舍之内。若需大小便,可将“入敬”站牌一面:“出恭”示意监考官,故过去读书人称上厕所为“出恭”。为了防止考生交流作弊,由手持刀斧的兵丁监送至粪所,直至返回考室将站牌另一面:“入敬”翻转向外。
       三天两夜的考期中,如有考生将头、脚、手伸出考室,监守的兵丁立即砍之。

 楼主| 发表于 2019-3-25 11:06 | 显示全部楼层

南京贡院考棚复原图局部(图片拍摄自央视节目《我有传家宝》)

IMG_20190324_194604.jpg

 楼主| 发表于 2019-3-25 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举人冠盖的小鸟双翅腾飞,可以做官。(图片拍摄自央视节目《我有传家宝》)

IMG_20190324_201353.jpg

 楼主| 发表于 2019-3-25 11:38 | 显示全部楼层
       魁星注:
     “魁”字原为“奎”,指北斗七星中的斗形星,或曰离斗柄最远的一颗。称为文昌星、文曲星、魁星。总之,古人认为是主宰文运功名的星宿。
       相传:掌管士人功名禄位之神名张亚子,张亚子出生于西晋时期的“禹贡梁州之域,其地为蜀国”的越西金马山下观音泉边的芦林沟。张亚子一身倡义举、劝进学,重礼仪、守德行,行善事、尽忠孝。并有《文昌大洞仙经》、《文昌警世宝诰》、《文昌帝君阴骘文》、《文昌帝君蕉窗圣训》、《文昌劝学文》、《文昌帝君功过格》等;医药上有《文昌千金方》、《医方辩难大成》、《文昌大洞治瘟宝录》等著述。
       因而在东晋时期便有“北孔子、南文昌”之说法,被民间和道教尊奉为文昌帝君,成为天上掌管士人功名禄位的神,所建供奉文昌帝君的庙宇称为文昌宫。旧时读书人求取功名,一是到文庙拜谒孔圣人,二是要到文昌宫或魁星楼去叩拜文昌帝君,以求魁星点斗、皇榜高中。正所谓“不怕文章高北斗,只怕朱笔不点头。”

 楼主| 发表于 2019-3-25 11:52 | 显示全部楼层

图片拍摄自央视节目《我有传家宝》

IMG_20190324_203313.jpg

 楼主| 发表于 2019-3-25 11:52 | 显示全部楼层

“魁星点斗”香熏青铜器(图片拍摄自央视节目《我有传家宝》)

IMG_20190325_083942.jpg

发表于 2019-3-25 14:21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3-28 13:19 | 显示全部楼层

注:本人加上两辈及后七代的排序:祖父、父亲、本人、儿子、孙子、曾孙、玄孙、末孙、郎孙、徽孙。
玄孙:即第四代孙。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