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814|评论: 0

[原创] 托马斯.莫尔和他的《乌托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3-8 14: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托马斯·莫尔是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人文主义者,是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创始人,他的名著《乌托邦》是这一理论的第一部代表作。莫尔在该书中结合当时英国社会的现实,真实地揭露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广大劳动群众的痛苦生活,深刻地批判了资产阶级和封建统治者的血腥罪恶,并且通过对一个虚构的“乌托邦”岛国的细致描写,表达了他的理想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制度的卓越设想。

14世纪,欧洲的历史开始进入近代文明的黎明期。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威尼斯等城市工商业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一些城市还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新兴资产阶级开始走上政治舞台。他们需要新的思想文化来为他们谋求政治和经济利益服务。这样一种崭新的近代精神产生了。人们终将走出死气沉沉的中世纪,一个生机勃勃的新时代即将到来。时势造英雄,托马斯.莫尔就是文艺复兴浪潮中的弄潮儿,他的名字和他的著作《乌托邦》理所应当的成为了人类历史星空中那灿烂的星辰。

莫尔是一位伟大的人文主义者,具有高尚的品质。他出生于伦敦一个富裕家庭,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12岁时,被父亲送到坎特伯雷大主教约翰·摩顿的府邸当侍从,摩顿学识渊博,既是学者、律师、建筑师,又是阅历丰富的外交家和国务活动家。莫尔耳濡目染,学识大为长进。这对莫尔的一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莫尔14岁时进入牛津大学坎特伯雷学院学习古典文学,在这里他学习了希腊文,这使得他可以尽情地阅读柏拉图、伊壁鸠鲁、亚里士多德等人的作品。其中,尤其是柏拉图的思想对莫尔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后来的评论家中有人干脆将《乌托邦》称为柏拉图《理想国》的续篇,记得我中学的时候就常常把《理想国》和《乌托邦》混为一谈,二者有很多思想相同之处。在这里,他还学习了不少人文主义学科,并与在此任教的著名人文主义者科利特、格罗辛、林纳克等人有很深的交往。他还对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庇科的作品很感兴趣,曾将他的作品《十二把利剑》译成英文。这些人文主义者,以及后来莫尔所接触的欧洲大陆著名的人文主义者伊拉斯莫斯都对莫尔产生了极深的影响,使他成为一位坚定的人文主义者。传统的宗教教育、古典文化加上当时的人文主义思想这对托马斯.莫尔的政治理想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同时这也应该是莫尔思想中矛盾的重要原因吧,这在他的著作中可以看到。

《乌托邦》一书是1515年莫尔奉命出使荷兰的法兰德斯调解英国和荷兰间所发生的羊毛和呢绒贸易冲突期间在旅次中写成的。这本书最早的书名叫做“Nowhere”(《乌有乡》),1516年在鲁文城印刷时才改为《乌托邦》。《乌托邦》这个书名原是由两个希腊文名词“乌”和“托邦斯”组成的,意为“寓意的虚无缥缈的地方”。1898年,我国近代启蒙思想家和最早的杰出翻译家之一的严复,将它译成三个汉字“乌托邦”,这个书名兼有音译和意译之妙。从此它就逐渐在我国流传开来,变成了“空想社会主义”的代名词。

把《乌托邦》同柏拉图的《理想国》和奥古斯丁的《天城论》加以对比,可以发现从文艺的渊源上说,《乌托邦》无疑地曾经受过这两本书的影响,但是《乌托邦》却是完全不同的历史和社会条件下的产物,因而它和上述两书之间存在着极为重要的差别。例如,柏拉图所描写的“是一种典型的理想的奴隶制国家”,正象马克思所说的,“只是埃及种姓制度在雅典的理想化”。而奥古斯丁的《天城论》则是在“天国”中寻求自己的理想,他把人在地上的生活看作是罪恶的、暂时的、只是为走向永久的“阴间”生活作准备。奥古斯丁是神权和教会国家的反动思想的鼓吹者,是奴隶制、私有制和社会不平等的捍卫者。与此相反,莫尔则在《乌托邦》中着意设计一个没有私有制.没有阶级对立和没有暴政的完美的理想国。他决不鄙视尘世生活,而是满腔热情地希望所有被压迫者和颠沛流离的人们都能够享受尘世生活的乐趣。这就是《乌托邦》在思想内容上同上述两本书的最重要差别。

以笔作为武器,用文字去呐喊。

十六世纪初期的英国,虽然表面上相对平静,实则蕴含着矛盾与危机。此时,王权已经对贵族(无论是新贵族,还是那些旧贵族)和教会势力取得了绝对的控制权,农民和新兴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并没有什么明确的目标,从一定意义上讲,他们的确是"宁可要秩序,也不愿意要自由",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了王权的维护者。而且当时的资产阶级正处于原始资本积累阶段,有着属于本阶级的特殊利益,从十五世纪开始的"圈地运动"正是由他们发起的。在欧洲大陆上,由马丁·路德发动的代表着下等阶级利益的宗教改革,以及由此而激发起来的各阶级反抗压迫剥削的斗争风起云涌,虽然也波及到了英伦三岛,但宗教改革在这儿却完全改变了方向。尽管如此,不同阶级之间,乃至统治阶级内部的磨擦和斗争却几乎一直没有停止过。同时与罗马教廷和其他一些国家也有一系列纠纷。这便是莫尔所处的英国的历史背景。复杂巨变的时代是莫尔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来源,而“圈地运动”是《乌托邦》创作的主要刺激因素。

这是个大变革的时代,时代在呼唤有良知的社会知识分子去承担他们的社会责任。在《乌托邦》中,莫尔针对当时英国社会的种种弊端做出了其在制度层面上的探索,企图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乌托邦》中的许多设想即使在我们所处的当代社会都是那么让人向往,虽然在现在乌托邦被当成了空想的代名词,但是任何人都无法否认《乌托邦》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探索意义。全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谈到一个不合理的社会,熟悉英国这个时期历史的人一望而知,这指的是莫尔置身其中的英国社会。 这一部分抨击了英国政治和社会的种种黑暗。 然而作者点染巧妙,隐约其词,运用虚实相生的影射手法,使得倔强固执的英王也无从问罪作者。 第二部分描绘乌托邦这个理想国,它同第一部分的内容形成鲜明的对照。 作者关于未来的完美社会的全部设想都包含在这一部分,这应该是全书的重点所在。

财产公有是乌托邦的最大特点。 莫尔断言私有制是万恶的根源,私有制存在,就不可能根除贪婪、争讼、掠夺、战争及一切社会不安的因素。 在这种制度下,总是凶狠狡黠的人占便宜,取得最多的财富,他们是人口中的少数。 至于占多数的质朴真诚的劳动人民,对社会作出很大的贡献,却穷困潦倒,生活无着。世界再没有比这更不公平的事了。 在乌托邦,全部社会财富是大家所公有的。不管什么产品,用的还是吃的,都汇聚到每座城市的几个指定的市场。家家户户到市场领取全部所需要的东西,不付钱,不付任何代价,也不受数量限制,但是从来无人多领,因为乌托邦物资充裕,取之不尽,如果在自己家中积存物资,真是多此一举。总之,乌托邦实行财产公有,按需分配,其前提是物资非常充足,产品非常丰富。莫尔着重地提出这一点,这是其有远见之处。不但一个城市的分配如此,而且城乡之间,各个城市之间,无不平均分享物资,互通有无,不需补偿。 整个乌托邦就是一个共产主义大家庭。这应该是人类的梦想。

在乌托邦,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在乌托邦岛里“没有穷人、没有乞丐”,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不论男女,都有参加劳动的义务,没有所谓的贵族。莫尔是个虔诚的天主教教徒,基督教教义对他影响非常之大,在他的著作中经常可以看到。

   乌托邦岛国的政权形式反映了莫尔的政治思想。主权在民的原则在乌托邦的政权组织形式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乌托邦实行民主制度,所有官员都是由全体公民选举产生,任期一年。全国的最高机构是元老院,并设民众大会。元老院推选一人任国王,国王是终身制,但如国王虐待人民,亦可撤换。国家政权偶尔组织人民反抗侵略,其余几乎全部职能在于组织社会生产和安排人民生活。官员除调解民事纠纷外,主要的任务也是以身作则参加劳动。

乌托邦岛国主张,人们可以“奉行各种各样的宗教”。他们最古老的一条法律是:“任何人不能因为自己的宗教受到责罚。”但岛内禁止无神论的存在。莫尔的宗教观近似于自然神论。他认为世界有其规律性,受自然规律支配,是由神主宰的。莫尔的人生观,强调合乎自然和理性的生活,反对禁欲主义,要求人尽自己一切努力去追求现实生活。

乌托邦给当代一个极为重要的影响是它的教育思想。莫尔不仅是一个伟大的人文主义者,也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在乌托邦中可以看出他对教育的重视,并且提出了很多有建设性的教育思想,超出了不同时期的人文主义者。莫尔主张普及教育,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终身学习与终身教育,用本族语教学,重视自然科学知识,男女教育平权等等。在乌托邦的教育中德育最为重要,“在一切财富中,美德占首位,而只是居于第二位”,除了在日常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美德教育外,另外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宗教教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莫尔赋予了宗教、宗教教育新的内容。

莫尔在《乌托邦》中详细地描绘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的社会制度,但由于时代与阶级的局限,莫尔虽然认识到了资本主义的缺陷,但却未能找到理想社会取代现实社会的任何途径。这也是以后空想社会主义者们共同的无法克服的缺陷。正如恩格斯所说:这种“共产主义思想的微光”只可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而不可能付诸社会实践。因此,“这种新的社会制度一开始就注定要成为空想的,它愈是制定得详尽周密,就愈是要陷入纯粹的空想。”虽然托马斯莫尔的理想中的社会制度具有空想性,但任何人都无法否认其在人类社会发展路途中的探索意义,他的思想对后世社会主义的形成有着重大的影响,他设想的社会永远是人们心中的梦。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