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825|评论: 1

[散文随笔] 我的家风故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3-8 13: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的家风故事
                                  ——白头不改扶伤志、忠厚修身传家训
                                        京腔
     家是一座园,家风如肥沃的泥土,茁壮着作物成长收获。
     家是一条河,家风是洁净的源头,流经岁月长河依然清澈。
     家是一栋房,家风是奠基石,撑起百年基业绵长昌盛。
       白头不改扶伤志
父亲出生于古城阆中柏垭乡农村的清贫农民家庭中,父母是贫穷的佃农,父亲回忆起幼时的生活,一日两餐不见米油,饿了只能喝凉水填肚中、生疮害病父母只能捡草药自行治疗听天由命,一年四季只能赤脚......
     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的政策下,9岁的父亲得以免费上学,父亲资质平常,但学习异常努力,顺利考进了公费的川北医学院学医。毕业实习期间因为父亲虚心学习、热心助人、和蔼待人,成为唯一一位留在四川省第五人民医院的实习生。成为一名外科医生以后,父亲一直坚守着朴实的信念“是共产党培育了我,没有共产党,我就读不起书,只能当个放牛娃。我要努力工作,提高医术,回报党的恩情”。就这样父亲不断在实践中学习提升医术,在从医40多年中,一直秉承着一切为病人着想,治病为本的医德风尚,年年的优秀工作者的奖状在书柜里垒起,退休后又被医院返聘回岗,直到70岁才正式离开医生岗位,而退休生活也伴随着上门求医而习以为常。
    父亲看病从不看人职位高低、贫穷富贵。小时候放学去医院,他总是忙碌的问诊、处方、治疗而放任我和姐姐在医院游荡玩耍,下班带着我们姐妹俩回家还不断有病人在家来求医,家里的处方单和简单的医疗器具是常备之物。他总是热情接待病人,从不在意病人的挂号费,他挂在嘴边的是病人对我的信任就是我最大的财富。每次回老家探望亲友也是一个听诊器,简单的医疗器具和处方单不离身。回家坐不多久,周边各村的病人就闻讯而来。父亲也总是乐呵呵的,问诊、治疗,开最有效便宜的药物,做简单的治疗、小手术就地开展,耐心讲解着去医院的检查项目、治疗方案,父亲淳朴的理念是:“农民挣钱不容易,经济不富裕,不能让他们花冤枉钱,跑冤枉路。”
      忠厚修身传家训
    父亲是个木讷寡言的人,但他对孩子们总是以最平和最真挚的感情言传身教。“要好好工作、多学点、多干点,学到的本事是自己的,吃不到亏的”、“不能贪,不是自己的不能拿”、“工作的压力能有好大,医生的每一个处方都涉及到病人的生命,压力能有医生的压力大”、“每个人都会生病的,不要背包袱、思想上要放开些,生病了好好医就是了”......父亲总是用他最朴实的话语潜移默化教导着我们。父亲,以自己的勤劳、尽职、敬业、豁达,指导着我建立起职业操守,没有华丽的词汇、没有光辉的事迹,他用最真实淳朴的言行感动着周边的每一个人。
    父亲以实际行动,展现出一名共产党员的风采,组织安排医疗队下乡援助农村医疗,他主动响应;组织随队出差医疗服务几个月,他服从安排;为做好一台重要的手术,他提前精心准备、演练。退休后他是医院退休支部的组织委员,收党费开展组织生活他忙前忙后,任劳任怨。
正直坦荡、勤勉克己就是一个平常人家的家风故事。
作者:赵京
610031
成都市青羊区商业街19
赵京

邮箱:1612833828@qq.com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9-3-9 11:12 | 显示全部楼层
时下,女儿笔下的父亲,正在华西医院综合神经内科住院,靠营养液维持生命!成天昏迷不醒!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