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宫斗鼻祖《金枝欲孽》到仙侠传说《仙剑奇侠传》再到神话故事《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国内古装剧的热度只增不减。观众在追捧古装剧的同时不要忽略古装剧背后存在的问题。
首先,偶像化倾向严重。透过《延禧攻略》的大热,可以看到古装剧开始注重历史文化的探究。但是大部分的古装剧依旧是忽略了历史人物和真实历史的再现。而是借着古装剧的外壳,用现代人的思想与意识去重新演绎传奇的古装故事。古装剧的偶像化从文化传播层面上来说,娱乐了大众,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但是偶像化倾向严重,只会模糊观众的历史意识,甚至降低我国古装剧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那么,这些偶像化过度,过度在哪里呢?首先,塑造理想化主人公——这些主人公,脸孔俊美,拥有无所不能的聪明才智,心胸宽广,善解人意,甘于牺牲。其次,故事情节言情、传奇化——太多爱美人不爱江山的痴情皇帝,太多一波三折、悲欢离合的感情故事。宫廷与江湖是古装剧最爱设定的背景,宫廷争斗、江湖恩怨,主人公为了生存自保,往往会设定一些骇人听闻的情节以传达传奇性。演员“偶像”也是偶像化倾向严重的一大表现,越来越多的剧为了追求收视率与迎合粉丝口味,邀请一些毫无演技甚至可以说是外行的“演员”来担纲。我们不能一味将年轻演员与没演技划等号,但是能沉下心来分析角色,走进人物内心去感受的年轻演员太少。大部分都是底蕴与功底欠缺太多,导致角色都是虚有其表的空壳子,没有内容。
其次,编剧台词功底欠佳。现在古装剧中的台词都是方便观众理解的白话,但是这不等同于台词就可以和现代一样潮流紧跟时代。在《杨贵妃秘史》中,各类当代流行词汇“蜜月”、“蹭饭”、“房价”等等层出不穷。观众震惊,戏称这是杨贵妃穿越到现代了吧!在剧中,更有诗仙李白调侃现在昂贵的房价,“老子买不起房,但是依旧喝得起酒啊!”面对这一点,该剧的导演尤小刚解释说,目前大部分观众是八零九零后,加入新奇的元素可以照顾这些年轻观众,但是台词现代化成这样,八零九零后表示也不太吃得消啊!
除了台词现代化,因为越来越多的台词的随意不讲究已经误导了观众。在宫廷剧中,皇帝的妃子都自称“臣妾”,这一点已经误导太多观众,其实真实历史上,皇帝的妃子们都自称为“妾”,大臣的家室才是“臣妾”;很多古装剧中,丫鬟都会称呼未出嫁的女性为“小姐”,其实真实的都如同《红楼梦》中,称自家未出嫁的女子为“娘子”;《甄嬛传》中安陵容自杀前的独白“在宫里的每一分,每一秒,都那么难熬”,清代计时怎么会有分秒这种说法呢?就算那时会有西洋的钟进贡,但是也不是常用说法;电影《卧薪尝胆》中,更是出现了台词穿越——勾践说起了很久之后的名人欧阳修的经典句子“醉翁之意不在酒”,看来勾践是有未卜先知的能力,知道未来这句话会成名句!
台词过于现代化,想当然。这样随意是不尊重历史,误导观众的情况很严重,因为观众会靠着台词理解对话,理解剧情,如果台词都出现错误,观众只会照搬学习。
最后,扭曲历史事实。在豆瓣评分低到离谱的《思美人》中,忧国忧民,最终纵身汨罗江的屈原,成了一个冒冒失失狂妄自负的人。且似乎忘记了国家当难,天天沉迷于儿女情长;亡国妖妇陆令宣在《陆贞传奇》中成为了,辅佐国家成为强国的聪慧女相,男主高湛也从一代沉迷酒色的昏君“洗白”励志好青年。对于那些在史实上定位不明的人物,加以润色和改编可以增添剧情效果。但我们不能追求一味的感官刺激、娱乐消费,观众追求古装剧的“艺术性”最大的前提就是尊重历史事实。
在古装剧大热的时代,扭曲历史,胡乱代入的剧会严重误导青少年。在古装剧硬件方面进步的同时,也应该要求内容的进一步升华,这样带有历史感尊重历史,且服化道优良的古装剧才能真正的受到观众的追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