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496|评论: 0

[转帖] 「中国式父母」的悲哀,在于无法逃脱「情感勒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3-5 09: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911a86fd70dc4d77bae88e7fa52b0c1a.jpeg

    一部以华人家庭为背景的动画短片《Bao》,拿下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再次引发许多人对短片里所反映的亲子关系的讨论。

    但多数讨论聚焦在回忆自己与父母的相处模式,以及批判父母教育方式的种种问题,却少有人关心从父母角度出发,探讨形成这种教育和相处方式的源头——

    这或许并不只是一种教育方式的问题,更重要的在于,这些父母本身,可能深陷「情感勒索」的相处模式中无可自拔。

    而这种「情感勒索」的形成,则是由于个体自我对于「人我界线」不清所导致的结果,这种「人我界线」在家庭关系中又尤为复杂。

    今年的奥斯卡金像奖,获得「最佳动画短片」奖项的动画短片《包宝宝》,和中国十分有缘。

163609c8425a4738b29368886c509c74.jpeg    

    近期不少人都在讨论这部短片,主要的理由就是因为它触碰到了中国社会一个长期存在又极具敏感神经的现象,那就是「中国式父母」——

    尤其是中国式家庭中父母管教子女的方法,似乎总是希望子女能对自己千依百顺,按照自己的要求和期望成长,最终活成父母想要孩子成为的那个样子。

    如果孩子有所违逆,父母就会认为这个孩子太不听话、太不乖了,甚至还会产生一种恐惧感,认为孩子将要背离自己。这种恐惧以至于发展到一个地步,就像《包宝宝》里那场噩梦一样,父母几乎要将孩子吞下肚,让他/她永远没有办法离开自己。

    1.

    「中国式父母」,

    并不只是管教方法的问题

    许多看过这支短片的朋友,由此回忆起自己同父母的关系,衍生出相当多的讨论。

    在我看来,我们其实可以换一个角度来探讨,先看看这部短片里母亲的形象,你是否注意到她是什么样的人?很显然,她是一位家庭主妇,丈夫工作很繁忙,大部分时间她是自己一个人做家务劳动。

    从这个角度看,你认为她是什么样的生活状态?最近有一篇题为《这部奥斯卡最佳,看得中国人头皮发麻:有多少父母,正在吃掉自己的孩子…》公众号文章里,有一位读者(@卡布小姐)的评论非常值得讨论,她说:这个母亲没有自我。

    513710264629438bb7c231e1b22939f9.jpeg

    这个观点很有意思,简而言之,母亲因为没有自己的事业、或没有自己的生活,将全部重心放在孩子身上,最终导致了这样的结果。

    为什么我认为这个观点有意思?因为平常我们探讨教育方式的时候,总是把它当作一种方法论,讨论父母应该如何对待孩子才是一种理想的管教方式、如何才能真正教育出一个好孩子等等,不一而足。

    可是,我们很少谈论的一个问题是,那些管教方式存在问题的父母,他们本身是什么样的人。这种管教方式也许并非只是方法的问题,而是这些家长本身就含有某些“问题”。

    让我们试着从这样一个思路来考虑,很多人应该都有过类似的经验,有时候与家人相处,总会觉得压力非常大,那种压力是如何产生的?

    通常这种压力往往会由一些非常细小的事件引发、累积,比如有时候无法满足父母的某种要求,无法完成父母交代的某件事情。设想这样一个场景:

    你的母亲让你在下班途中,帮她顺便捎带一样东西回家。但是由于你的下班时间太晚,商店已经关门,因此无法完成母亲的吩咐。母亲却因此非常生气,认为你这么小的事情都不愿意帮忙,不理解她,她则是辛辛苦苦将你抚养成人,这是不是太不孝顺了。结果这件小事,逐渐演变成了子女对父母的「不孝」。

    这种相处情况或模式是一种什么样的模式?

    20多年前,一位美国的心理治疗师,叫做苏珊·福沃德(Susan Forward),她将这种交往方式命名为「情感勒索」(也称「情绪勒索」「情感敲诈」)(Emotional Blackmail),这是一个非常有名的概念。

    298f9939abdd46849cf1c94128f24190.jpeg

    《情感勒索》

    苏珊·富沃德,唐娜·弗雷泽 著

    杜玉蓉 译

    后浪 | 四川人民出版社

    2.

    摩擦的根源不是「沟通不良」,

    而是「情感勒索」

    什么叫做「情感勒索」,如何定义这个概念?

    根据苏珊·福沃德著写的《情感勒索》表示,几乎在我们所有的人际关系中,都会出现这种让人苦恼的互动情况。

    常常有人简单地将这种“一方意欲掌控另一方”的行为解释成“沟通不良”,但是在刚才描述的场景里你会发现,当你越试图向母亲解释,母亲可能会越加激动地指责你的不孝顺、不顺从,所以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沟通问题,摩擦的根源并不在于沟通方式不同,真正的问题是什么?

    苏珊·福沃德阐释到,这是因为在冲突双方里,有一方希望凡事都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却因此牺牲另一方的利益。这并不是单纯的沟通不良,而是双方力量的较劲。

    在这种情况下,这样相互较劲的力量拉锯,就被成为「情感勒索」。

    18809ee08af641cbbd4f197838fbc913.jpeg

    在「情感勒索」中,勒索的一方往往会利用几种情绪来使另一方顺从他们的要求和需求,分别是恐惧、责任感、罪恶感。

    比如你时时要记得照顾他们的种种需要,满足他们的所有要求,一旦你没办法完成,都会让你觉得好像欠了他们一辈子,又因为总让你处在这样一种负债的责任感之中,久而久之就会对勒索方形成一种罪恶感,认为自己对不起他们,这种情况就是「情感勒索」了。

    台湾一位心理治疗师叫做周慕姿,她的一个讲法解释得更清楚:

    情绪勒索者可能会在有意识或无意识之中,使用要求、威胁、施压、沉默等直接或间接的勒索手段,让被勒索者产生各种负面情绪,比如挫败感、罪恶感、恐惧感,这些感受会在被勒索的人内心发酵,造成伤害。

    为了减少这种不舒服的感受,被勒索者可能因而顺服对方的要求,长久下来就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被勒索的人让勒索者以此手段控制,左右了自己的所有的决定与行为,失去了为自己做主的自由和能力。最后被勒索者的自我,就在这个过程中消耗殆尽,直到一点心力都不剩为止。

    b46b866766c34cfba760c9593f2d9bf7.jpeg

    虽然听起来很可怕,但实际上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碰到这种情况。

    举个例子,你的同事可能时不时会请你帮一点忙,当你经常帮助他/她之后,久而久之他/她将这种帮忙当成了习惯,长期以往,假使有一天你突然拒绝了对他/她的帮助,他/她就可能会将你的不肯帮忙说成是你的过错和疏漏,责任到了你的身上。

    这个逻辑听起来是不是很奇怪?明明最初是你好心帮忙,结果最后反倒好像成了你的责任和问题。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

    请注意他/她使用的言语,我们每一个人天性都喜欢被人肯定、被人赞赏,不喜欢被人否定,但是在刚才所说的这个互动过程中,由于你的不肯帮忙,这位同事就用一种极端的否定语言来指责你,让你感到不舒服,甚至让你形成一种负债感。

    这种情况不仅会出现在家庭代际关系、职场关系里,也会出现在朋友、伴侣、夫妻等等人际关系之中。

    现在已经有很多关于如何打破这类模式、从情感勒索的恶性循环中逃脱的讨论和方法建议,但我今天更想讨论的是,为什么一个人会形成用情感勒索的方式来对待身边的人?

    3.

    用“我都是为了你好”,

    合理化自己不合理的要求

    通常这些使用情感勒索的人,使用对象都是和他/她具有一定情感关系的人,他们清楚这个对象在意、珍视他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对象的某个弱点或秘密,在这种情况下,情感勒索手段才能行之有效。

    在中国社会当中(包括许多其他社会),父母对待孩子就特别容易形成这种「情感勒索」的状态。

    上一代的亲人,常常会觉得下一代人总欠了他们什么,由此对他们提出种种要求。

    9169272b162844bbaa747bda6f956556.jpeg

    《山河故人》剧照

    通常我们对一个人提出一个要求,会预期对方有三种反应方式:第一,直接拒绝;第二,直接答应;第三,则是希望这件事情有商量的余地,或者一种委婉的拒绝,向提出者解释婉拒的理由。

    第三种情况发生时,我们通常预期一个正常的沟通情况应该是:提出要求者能够和我们商量,商量结束后双方会各自让步,或者作出一定的妥协。

    然而,这种惯常使用情感勒索的人,他们具有什么样的反应特征?他们的反应方式就是——绝对没有办法接受任何妥协的情况。

    在这些人与他人的关系里,甚至最为极端的情况,是和任何人的互动境况中,他/她都无法接受提出的要求是得不到满足的情况。

    除此之外,在情感勒索之中,并非只有用负面语言对待被勒索方的一种方式,勒索者有时也会夹杂一些正面语言,比如我们经常能听到的一句话:“我其实都是为你好”。

    中国式父母很喜欢说,我都是为了孩子,“我这么做都是为了你好”,他们常常会使用这样的正面语言来合理化对孩子的种种要求,但这些要求往往是不合理的。

    171cbb27711043519186f0029c36cd09.jpeg

    《狗十三》剧照

    这些人总是要合理自己的一切的事情,通常我们会认为这是一种无理取闹,认为他们所提出的要求不仅碎锁,还很荒谬,但是他们一定会找到一个理由表示自己行为的合理性,这种合理性又往往是从彼此之间的人际关系出发。

    比如表示自己是全心全意为了你好,才对你提出这种要求,没想到却被你拒绝,那么你就是拒绝他/她对你好,这当然就是不爱他/她、不在意他/她的表现。

    当这种情况发展得更为激烈极端情况,这些长期把自己困在情感勒索者位置的人,会达到这样一个地步:当他/她与他人的意见不一致时,或者他人无法同意自己的要求时,他/她会觉得自己整个人都被否定。

    比如当一家人一起聊到某一社会事件、热门话题,每个人有不同的看法应该是很正常的,对不对?但是,情感勒索者不能接受你的意见与他/她不同,一旦发生意见不一的情况,他/她就会认为,“你是不是瞧不起我”,“你是不是长大了,书读多了,就觉得父母没学问了”等等,然后就会说“你别瞧不起我们,我那一代人如何如何”,最后就将一件很小的观点差异事件上升到谁的人格更重要的问题了。

    回到前面的问题,这个人是如何变成这样的?

    4.

    「人我界线」不清,

    无法尊重他人是独立个体

    首先,比如针对《包宝宝》里的母亲,说“这个人没有自我”的观点是对的,可我们要注意到,并不是所有的家庭主妇就都“没有自我”,都会变成这种情感勒索者,并不是这样。

    相反的,也并不是所有有自己的工作、事业,每天非常忙碌的人,就一定“有自我”,所以这和个人的追求、理想、工作不一定有完全相关的关系。

    这里所说的“没有自我”,更严格的讲法应该是,他/她与他人的关系界线不清。

    88fb8cfe42f74c2dae1f4cc6695c4e23.jpeg

    所谓的“自我”,其实是不断成长的。 我们每个人的“自我”是如何从小成长到今天这样的?我们是在社会互动之中,通过与他人的接触,与他人的沟通和往来,逐渐摸索出来的一种我与他人之间的界线。

    也就是说,我的情绪是我自己身上的情绪,和其他人的情绪应该是没有关系的。而我,需要尊重他人的生活和隐私,别人也有权利拒绝我所提出的某些要求。当我与对方在沟通的时候,我应当尊重对方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个体。

    这种「人我界线」在家庭里尤为复杂,因为到底我们真的都是父母从小抚养成人的,所以他们很大程度上会忘记与我们之间的界线。

    即使你已经长大成人,他们还希望过多干涉你的个人生活。即便这些事可能与他们并无关系,但是由于父母的观念中人我界线不清,会默认子女是他们的一部分,子女的生活也都属于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所以才会产生这样的亲子关系。

    固然亲子关系之间容易出现“人我界线”不清的情况,但很多时候,是一个人本身可能从小就无法清楚掌握自我与他人的界线,所以这些人后来很容易演变为一个情绪勒索者。

    5.

    将自己的不安情绪,

    转嫁到他人身上

    比较重度的情绪勒索者,还会将自己内心的诸多不安转移到他人身上,要其他人来为他们自己的情绪负责。这种不安有时是焦虑,有时是恐惧。

    为什么他们不习惯被拒绝,那就是一旦他人拒绝自己,他们会产生羞愧、羞耻的情绪,甚至恼羞成怒,演变成愤怒。

    6b9935a54c89420daaba6fb76937b5f6.gif

    那么,为什么这些人无法分清人我界线,甚至将自己内心原有的不安、恐惧、焦虑,转嫁到他人身上呢?

    很有可能有这样几种理由,有的是由于从小自己被教养的方式就是如此;有的则是自己小时候,父母对待他们的方式,是通过一种奖惩模式来进行。

    一个人如果从小到大,他/她提出的需求得到满足或者被拒绝的模式,是通过奖惩模式的话,他/她很容易会变成一个人我界线不清的人。

    还有一种情况是,从小到大被父母宠溺、溺爱,什么需求都会得到满足,从不习惯被拒绝。当他/她长大之后,在任何人际关系里,也会认为自己不能够被拒绝,他人就应该对自己千依百顺。

    当然还有一种比较惨烈的情况,就是在年幼时曾受过伤害,由此一直认为自己很委屈,一直觉得自己失去了某些东西,那种感觉萦绕在他/她的心头挥之不去。当长大之后每一次遇到被人拒绝的情况,都会唤醒他/她这种感觉,直接把过去累积几十年的情绪带回到现在爆发。

    efe5b12c6f6942de9f2e44f2d1ab5f37.jpeg

    所以,当今天我们难以理解很多中国式家庭里对待孩子的管教方法,我们需要想到的是,这可能并不是一种管教方法的问题,也不是家长个体是否有自我追求的问题,很有可能是因为,这些父母让自己陷入了一种「情感勒索」的模式里。

    而重点在于,如何能让他们走出这种模式,遗憾的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成功走出来。

    很多「情感勒索」模式下的关系,最终都是痛苦不堪的,的确令人惋惜。

    但是我们每个人可以做到的,就是让自己中断这种「情感勒索」模式,该说“不”的时候坚持说“不”,无法改变的时候,也要接受这段关系或许只能趋于冷淡的结局。(文/梁文道)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