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是非常奇葩的,学的不考,考的不学,
到最后毕业了,连个像样的公文都不会写,
屁话连篇,错别字连篇,看着都好笑,到底在搞啥?
建议如下:
第一,杜绝考生偏字,就是国标2312,基本上就够用了。
第二,学以致用,把生活中遇到较为复杂的事,变成简单的语句进行描述,大规模开展200~300字文章,不要搞得,前言不搭后语,屁话连篇,错别字连篇。
第三,压缩最后大作文的比重,评卷老师只看卷面、首尾,给的都是印象分,都辛苦,但意义不大,反正都是在那里讲故事。
第四,取消具有迷惑性质的阅读理解,读了半天,考的很偏。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太大意义。
说白了,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普通工科院校的毕业生,能够正常的使用语文这一工具,避免出差错,开国际玩笑。
一个同事毕业7年,在一个毕业20年的中专生的带领下,才逐步掌握了语文这一文字工具,适应工作需要。
相反很多所谓高校的专家教授,特别是工科,跳跃式思维,前言不搭后语,说了上句没下句,不知道他在干什么,不知道他在表达什么。
会写不能说,说出来都是结巴语、都是病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