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强国论坛多个板块宣传“顾绍骅的诗情画意”
中国画 ·古松观止 第三部分
【编者按】文艺站在道德和哲学旁边能并立而无愧。它的根基却深深地植在时代的技术阶段和社会政治的意识上面,它要有土腥气,要有时代的血肉,纵然它的头须伸进精神的光明的高超的天空,指示着生命的真谛,宇宙的奥境(美学大师宗白华)。由于“西风东渐”的影响,“西方绘画的理论、西方绘画的教学、西方绘画的评价来造就''中国画’”岂不是“笑话”?这是民族文化的不自信所造成的,如果连文化思想都是“东施效颦”的话,那么,我们国家还有希望吗?这样的“民族文化自卑”已经伴随中国画一百多年了!真正的书画在技法之外,是一种可以用文化的高度来衡量的艺术。(针对国人的艺术、传统文化修养欠缺,错误的认为:画得像就是“好作品”等等,要知道中国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积薄发,形而上的艺术;“状物抒怀、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才是根本,形象次要,因此,上等中国画作品,必须具备诗书画的“中国文化特色”缺一不可!)顾绍骅的艺术思想:中国画的发展必须依照“中国方式”——集中国传统文化底蕴(诗、书、画)为一体的观点——“诗情画意”是中国画的灵魂和中国画发展方向,同时也是世界美术的发展方向!本人在2016年7月的文章《中国画·古松观止 第一部分》本文以“顾绍骅的诗情画意”视角,来表述历代画松“高手”的“中国画的诗情画意”之意;发布后,得到大家的支持!谢谢大家!“广东论坛”的网友“横财神”说:“美美的,,,,,,”,网友“小河垂柳”说:“欣赏,点赞!”。为了不负众望,平时“日理万机”的我,在编辑周刊《绍骅博览》、创作、写文章等诸事之余,编撰了此《第三部分》,望大家喜欢!
54-1 《春山叠翠》 吴石仙(1845-1916)
此图所绘:青绿山水、笔墨明晰,人间桃源、悠闲自在,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松荫遮庭院,杂木散山坡;清流出蓬舟,峡道窃私语;禅寺矗立顶,清修无人扰,野水常敧树,山云不碍钟。
54-2 《夏山遇雨》 吴石仙(1845-1916)
此图所绘:亭立峰顶、禅院驻腰,夏日炎炎、热浪滚滚;黑云压城、山雨欲来,霹雳惊雷,大雨滂沱…;阔叶林听雨,水榭屋观鱼;云雾掩远松,飞瀑挂石岩。
54-3 《秋山夕照》 吴石仙(1845-1916)
此图所绘:树木繁茂、秋山夕照,彩霞若晨、不过东西(彩霞依然像朝霞一般绚烂耀眼,只不过是在东方或西面。)红叶点缀、吉祥喜庆,学子高中、府衙报喜,此情此景、欢快顺达,东篱《秋思》、背离伤感(此图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意境是相反的);草舍华厦、上台进阶,积极进取、创新立业,中华儿女、英雄本色!
54-4 《秀山人坐夕阳船》 吴石仙(1845-1916)
此图所绘:高山秀林、楼阁村舍,飞瀑直泻、溪水荡漾,古木高耸、山烟晚霞,松荫蔽舟、水草摇动;正是:“奇峰出奇云,秀木含秀气。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放歌乘美景,醉舞向东风。才小分易足,心宽体长舒。”
吴石仙(1845-1916),晚号泼墨道人,上元(今南京)人,近代海派画家。黄宾虹则认为:"吴石仙作画,在楼上置水缸,将纸湿至潮晕,而后用笔涂出云烟,虽非不工,识者所不取,以其无笔也。"又擅米芾、高克恭两家墨戏,惟气格较俗,无虚灵之气。
吴石仙居沪时,早年参加了沪上著名画会"萍花书画社",与吴大徽、顾若波、胡公寿、钱慧安、倪墨耕、吴秋农、金心兰、陆恢等名家并称近代国画中的"萍花九友"。
吴石仙的山水别具个性。他从北宋米芾、元代高克恭两家取法,参用西洋水彩画技法,最善描绘江南迷濛空灵的景象。作品墨晕淋漓,烟云生动。四季云霞变幻,风雨晦明,无不渲染入微。
55-1《山松》胡璋 (1848-1899)
此图所绘:双松对鹤、梅竹伴之,林藏高阁、云淹山道,急流咆哮、仙鹤低吟,浅绛设色、典雅古朴,造型准确、详略得当,勾皴点染、厚积薄发。
55-2《蓬莱仙境》胡璋 (1848-1899)
此图所绘:天外飞鹤、老龟喜迎,松居崖顶、山花次之,根土深厚、绿叶托花,松鹤延年、不老神龟、健康长寿、吉祥和谐。
80-3 《诗情画意》胡璋 (1848-1899)
此图所绘:松林仰合、姿态各异,远近高低、设色深浅,石阶山道、杂草相伴,父子天伦、茅亭庇护,高山深远、云淹松遮,观图儒雅、各心所念,身处闲逸、意有往之。
款识:半幅古孱颜,看来心意闲。 何须寻鸟道,即此出人间。 巘暮疑悬狖,松深认掩关。 知君远相惠,免我忆归山。
邵而尊兄大人雅属并正 铁梅 胡璋写
55-4 《松鹤延年》胡璋 (1848-1899)
此图所绘:江水滔滔、滋养古松,松枝粗壮、松干擎天,旭日当空、鹤舞祥瑞,杆立四只、引颈唤伴,天外飞鹤、闻声识伴,磐石绿苔、清流急湍。
【文化寓意】
松: 傲霜斗雪、卓然不群,最早见于《诗经·小雅·斯干》,因其树龄长久,经冬不凋,松被用来祝寿考、喻长生:"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1] 松的这种原初的象征意义为道教所接受,遂成为道教神话中长生不死的重要原型。在道教神话中,松是不死的象征,所以服食松叶、松根便能飞升成仙、长生不死。被赋予高洁不群地形象。
鹤: 也是被道教引入神仙世界,因此鹤被视为出世之物,也就成了高洁、清雅的象征,得道之士骑鹤往返,那么,修道之士,也就以鹤为伴了,赋予了高洁情志的内涵,成为名士高情远志的象征物。鹤在民间被视为仙物,仙物嘛,自然是长生不死。
两种仙物合在一起即是祝人如松鹤般高洁、长寿。
松鹤延年图中的鹤一般指丹顶鹤,丹顶鹤为鹤形目鹤科鸟类。丹顶鹤足有四趾,三趾在前、一趾在后,后趾小而不触及地面,以致不能栖于树上,只能栖于湖沼的浅水滩上。
胡璋(1848-1899)字铁梅,号雨舲、尧城子,斋号古香室。安徽桐城人。胡璋出身书香绘画世家。祖父胡正精绘山水花鸟,游粤时曾住邓廷桢制军幕府。父胡寅,字觉之,与嘉兴张鸣珂友善,山水、人物、花卉、鱼鸟无所不能,尤工画走兽;弟胡琪,承家学,工画山水,宗法四王,深得古人精神。
胡璋从小接受艺术的熏淘,且勤奋敬业,诗词、书法、绘画无所不精,时人以唐代艺苑“郑虔三绝”誉之,尤精于绘画,艺术上不逊于吴昌硕辈。胡铁梅为海派早期山水画家中个人风格较强烈者,其画如其名,线条方折坚强,勾勒爽利,如梅枝铁平,棱棱赠赠,辅以小斧劈皱法,略加点苔。晚清海派六十家之一。胡璋曾旅游日本,以“润笔极丰”而享誉日本艺坛,追随学艺者络绎不绝。日本天皇闻讯后,特召胡璋入宫,请他给素胎胆瓶作色绘画。
胡璋与王冶梅并以画梅得名,铁梅能腴,冶梅能瘦,并为巢林遗派。有梅花高士图。久寓沪上,旋游日本,画名甚噪。在沪开有“古香室”画店,任伯年初到上海时,画作在其店内售卖,在其帮助和宣传下才得以画名大噪。1896年在上海创办《苏报》,由其妻驹月(日本人)向日本驻沪总领事馆注册,托名为日商报纸。以邹弢任主笔,多载市井琐事。后因经营不善,盘与陈范。
卒年五十二。
56、 《松荫清话》 黄山寿(1855-1919)
此图所绘:崇山秀岭、小桥流水,两松独立、灌木杂生,松荫蔽体、山壑生风,高士促膝、相像低语,溪流平缓、汇入大河,青山伫立、“桃源”长存。
黄山寿(1855-1919)原名曜,字旭初,别字旭道人,晚号旭迟老人,又号丽生,江苏武进人。官直隶同知。幼年贫困,一志于书画,书工唐隶北魏及郑燮、恽寿平,得其神韵。画则人物、仕女、青绿山水,双钩花鸟及墨龙、走兽、草虫、墨梅、竹石,无一不能。五十后,鬻画上海,卒年六十五。
57、《松柏高立图》齐白石(1864-1957)
此图所绘:雄鹰傲视、九州一统,古松茂密、树大根深,笔简意丰、堪比朱耷,华夏文脉、绵延无穷;“人生长寿,天下太平。”齐翁祝寿、名家大作,沧海桑田、换了人间?
齐白石(1864年1月1日─1957年9月16日),祖籍安徽宿州砀山, 生于湖南长沙府湘潭(今湖南湘潭)。原名纯芝,字渭青,号兰亭。后改名璜,字濒生,号白石、白石山翁、老萍、饿叟、借山吟馆主者、寄萍堂上老人、三百石印富翁。 是近现代中国绘画大师,世界文化名人。早年曾为木工,后以卖画为生,五十七岁后定居北京。擅画花鸟、虫鱼、山水、人物,笔墨雄浑滋润,色彩浓艳明快,造型简练生动,意境淳厚朴实。所作鱼虾虫蟹,天趣横生。
齐白石书工篆隶,取法于秦汉碑版,行书饶古拙之趣,篆刻自成一家,善写诗文。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代表作有《蛙声十里出山泉》《墨虾》等。著有《白石诗草》《白石老人自述》等。
58-1 《溪山访友 立轴》顾麟士(1865~1930)
此图所绘:山有云溪、水有舟榭,浅绛设色、古雅闲散;松荫遮书屋,杂木避水榭;瀑布挂山腰,扁舟歇岸边。
58-2 《松壑云泉 立轴》顾麟士(1865~1930)
此图所绘:大山飞瀑、林中生烟,古松挺拔、杂然画中,古朴典雅、概括精妙;松林掩草堂,浮云淹山岗。溪水绕石坡,高士忧思忘。
58-3 《九夏松风图》 顾西津(1865-1930)
此图所绘:大山矗立、溪流涓涓,三松俯仰、松荫茅屋,山水秀丽、无需缀色,远离喧嚣、晨起勤读,挥写胸臆、书卷文气;披麻写山石,勾画古松枝。点皴杂树林,留白云水际。
顾麟士(1865~1930)顾鹤逸,名麟士,字鹤逸,自号西津渔父,别署西津、鹤庐、筠邻。元和(今江苏苏州)人。清末著名书画收藏家顾文彬(道光21年进士)之孙。父顾廷烈精鉴赏、好玺印,曾集拓新收旧藏自编《画余龠印存》。鹤逸家学渊源,擅画山水,亦精鉴别,秉承先志,广事搜求,使“过云楼”所藏书画更为丰富,涵濡功深故笔多逸气,尤长临古。顾鹤逸所作山水多逸气,自成高格。初学“四王”,后追宗元明诸大家,具有吴门画派以健笔写柔情,淡雅、秀丽、明快、清新的绘画特色,有云林清秘遗风。其设色清丽雅逸,点苔沉着老健,晚年喜用枯笔皴擦,可与麓台、石谷相颉颃,声望极高。
59 《松石图》黄宾虹(1865-1955)
此图所绘:篆籀入画、笔力千钧,浅绛淡色、层次分明,看似不经意,其实"钟鼎"技;朱耷外造型,华夏文人气。
黄宾虹(1865 年1月27日--1955 年3月25日),原籍安徽省徽州(今黄山市)歙县,生于浙江金华,成长于老家歙县潭渡村,初名懋质,后改名质,字朴存,号宾虹,别署予向、虹叟、黄山山中人。近现代著名画家、学者。擅画山水,为山水画一代宗师。六岁时,临摹家藏的沈庭瑞(樗崖)山水册,曾从郑珊,陈崇光等学花鸟。精研传统与关注写生齐头并进,早年受"新安画派"影响,以干笔淡墨、疏淡清逸为特色,为"白宾虹";八十岁后以黑密厚重、黑里透亮为特色,为"黑宾虹"。
他的技法,行力於李流芳,程邃,以及髡残,弘仁等,但也兼法宋、元各家。所作重视章法上的虚实、繁简、疏密的统一;用笔如作篆籀,洗耳恭听练凝重,遒劲有力,在行笔谨严处,有纵横奇峭之趣。所谓"黑、密、厚、重"的画风,正是他显著的特色。他的书法"钟鼎"之功力较深。其画风苍浑华滋,意境深邃。偶作花鸟草虫亦奇崛有致。曾在北京、杭州等地美术学院任教、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华东分会副主席。著有《黄山画家源流考》《虹庐画谈》《画法要旨》等。
http://bbs1.people.com.cn/users/00/05/9B/99/A367513.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