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如烟海的书法艺术宝库中,行书无疑是一座最为绚烂多姿、丰富厚重的宝藏。其中王羲之创作了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颜真卿创作了“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苏轼创作了“天下第三行书”《寒食帖》,王珣创作了《伯远帖》,王献之创作了《鸭头丸帖》等。这些照亮书法艺术星空的经典之作,是历经漫长岁月淘洗留下的艺术精髓,是中华民族对人类审美领域的独特贡献。
国宾礼书法家观山行书书法《天道酬勤》【作品来源:易从网】
行书大约出现在东汉末年,行书的名称始见于西晋卫恒《四体书势》一文:“魏初,有钟(繇)、胡(昭)二家为行书法,俱学之于刘德升。”唐代张怀瓘《书断》记载:“行书者,刘德升所作也。即正书之小伪,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谓之行书。”张怀瓘在其《书议》又云:“夫行书非草非真,离方遁圆,在乎季孟之间,兼真者谓之真行,带草者谓之行草。”明代丰坊在《书诀》中则有更为形象的描述:“行笔而不停,著纸而不刻,轻转重按,如水流云行,无少间断,永存乎生意也。”
国宾礼书法家观山字画《沁园春雪》【作品来源:易从网】
行书是介于楷、草间的一种书体。写得比较放纵流动,近于草书的称行草;写得比较端正平稳,近于楷书的称行楷。
在书写过程中,笔毫的使转,在点画的各种形态上都表现得较为明显,这种笔毫的运动往往在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留下了相互牵连,细若游丝的痕迹,这就是丝连。
国宾礼书法家观山新品斗方《厚德载物》【作品来源:易从网】
行书是楷书的快写,是楷书的流动。经过对几组楷书与行书个字的分析,发现楷书与行书书写时,点画的写法,用笔需遵循的准则,如中锋,铺毫,逆入平出,提按起主,藏锋等都是一致的,只是行书书写时比较舒展,流动。
客厅书法 观山新品行书《家和万事兴》【作品来源:易从网】
行书的特点可以形容为以下四点:
1、大小相兼
就是每个字呈现大小不同,存在着一个字的笔与笔相连,字与字之间的连带,既有实连,也有意连,有断有连,顾盼呼应。
2、收放结合
一般是线条短的为收,线条长的为放;回锋为收,侧锋为放;多数是左收右放,上收下放,但也可以互相转换,不排除左放右收,上放下收。
国宾礼书法家观山行书书法《竹石》【作品来源:易从网】
3、疏密得体
一般是上密下疏,左密右疏,内密外疏。中宫紧结,凡是框进去的留白越小越好,划圈的笔画留白也是越小越好。布局上字距紧压,行距拉开,跌扑纵跃,苍劲多姿。
4、浓淡相融
行书书写应轻松、活泼、迅捷,掌握好疾与迟、动与静的结合。墨色安排上应首字为浓,末字为枯。线条长细短粗,轻重适宜,浓淡相间。和草书差不多,但没那么草。
中堂画 观山新品力作《养天地正气 法古今完人》【作品来源:易从网】
行书因其行云流水、书写快捷、飘逸易识的特有艺术表现力和宽广的实用性,从产生起便深受青睐、广泛传播。行书历经魏晋的黄金期、唐代的发展期后,在宋代达到了新的高峰,于各种书体中逐渐占居主流地位。纵观漫长的书史,篆书、隶书、楷书的发展都存在盛衰的变化,而行书则长盛不衰,始终是书法领域的显学。
易经名言 观山行书书法《天行健》【作品来源:易从网】
随着当代书法艺术的蓬勃发展,行书创作的探索与创新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热潮,呈现出多元激荡的繁荣景象。在繁杂的书法热浪中,书法家们以自己对书法的理解和执著追求,理性地摸索,从多年的躬耕实践中总结了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经验与感悟,对行书在以后的发展中奠定了基础。
行书书法家观山简介:
观山,原名:田观朝,生于1956 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共党员,现定居北京,易从网签约书法家。
现为国务院国宾礼书画艺术家,中国华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空军防空某部艺术顾问 (军旅书法家),中国华夏万里行书画家协会副会长,中国名人字画鉴定协会副会长,中国厚德豪文化书局副院长,品牌战略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钓鱼台书画院副院长,中国莲心禅意书画院副院长。
观山行书书法鉴赏:
观山的行书,追求雅正和豪放。雅,追求一种圆融。正,表现一种正气,是国人的正气,一种在传统文化熏陶下向上的勃勃生机,同时又是一种端正。豪放,则是禅意状态下的豪放。观山先生的每幅行书作品,都形神兼备,颇具古人“形质”和“神采”,可见其古的深厚功力,又可见他对传统经典的迷恋和膜拜,更可从中窥见他近年艺术追求的方向,凸显出他花甲之后的求深、求高的一丝不苟的精神和对书法艺术虔诚的心灵与执着的意志。从古人中来,吸取传统的精髓;与时人为友,接受新的观念,由此建筑起自己的一种新的清雅、超逸的境界,这也是观山行书书法的最有价值之处!
观山老师书法创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