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络流传一张图片,说某地发现了宋代墓葬,棺木出土时依旧颜色艳丽,朱红色的漆就像是刚刚刷上的,光可鉴人。不少网友质疑:这是P的图吧?
>>不!这是真事
这个墓葬在江苏常州金坛,是12月14日当地进行污水改造施工时偶然发现的。
现场出土了钱币“至大通宝”。至大是元朝武宗的年号,但文物制度、砖砌墓葬结构上仍保留了较多宋代风俗,所以可以初步判断,墓主人经历了朝代更迭,入葬时已属于元代。
>>漆棺是穿越而来的吗?这么新
从目前多位考古专家的分析来看,棺木保存状态这么出人意料的好,有以下两方面原因:
1、棺的外面有椁[guǒ]或类似椁的木板,尽管墓葬遭到施工破坏,但没伤到棺木。
涨知识:古代墓葬中,棺用于盛放尸体,椁则套在棺外,两者中间会有缝隙,一般情况下,随葬品大部分会放在这里,棺内则不放或较少。棺外套椁,既可以保护棺木,也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2、椁内用青泥膏密封,使椁内形成了饱水、无氧的环境。
涨知识:青膏泥是大自然中一种非常细腻的泥土,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铁以及钙、镁等氧化物,潮湿时呈青灰色,粘性大,分子紧密。
青膏泥不会开裂、降解,能减小地下潮气对棺椁的侵蚀,还可防止木质棺椁生虫腐烂,比现代的水泥都好使。长沙马王堆女尸千年不腐、2000年前的睡虎地秦简仍字迹清晰,青膏泥功不可没。
青泥膏的身影,几乎贯穿了从春秋战国到清代的墓葬。此外,青泥膏还被用于隋朝时制造超级大粮仓。史书记载,里面的粮食到了唐贞观年间还没吃完,而且仍未变质。
>>接下来要做什么?开棺吗?
因这个墓葬已遭工程破坏,棺木暴露在外,敞着风吹日晒雨淋也不是办法。所以,为保护文物起见,由常州博物馆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
现在要做的就是对棺木进行保湿灭菌处理,防止脱水开裂变形与滋生霉菌,再做个X光检查,看看内部结构以及随葬品分布,然后才可指定其后的开棺与文物保护方案。
最近,“考古与盗墓”的区别也在网络上引起了热议。四川手机报曾对二者进行过说明分析:
=======此前报道======
近年来,大家对考古的热情关注,跟盗墓类影视剧的热播不无关系。但我们也想说一句,有的人,恐怕对考古与盗墓有什么误解。
>>盗墓与考古,真不是一回事儿
1、方法不同
考古以复原与研究历史为出发点。一般来说,都为抢救性发掘,能不挖就不挖,能少挖就少挖。例如在三峡工程修建时,就对库区海拔175米以下的广大地区进行过大规模抢救性考古发掘。
但盗墓以获取暴利为出发点,找到就管他三七二十一地赶紧挖,可以说是破坏性侵入,打砸抢抄,见啥拿啥。
2、对古代墓葬的不同
考古不仅仅局限于对墓葬的发掘,古人野炊的地方、干仗的地方等等,只要是对历史研究有价值的,都可研究。
但盗墓只为钱财,所以只去有随葬品的墓穴。
3、对待文物的不同
考古以复原历史为目的,一个陶片、一处壁画,都可能有重要价值。考古不仅注意器物本身,还注意器物之间关系,埋藏环境。例如,一块玉是出土于棺椁内还是棺椁外,对判断其属于装饰品还是祭祀品,有重要意义。如果玉被盗墓贼挪动了甚至卖到市场上了,科考价值大打折扣。
而盗墓以“值钱”为选择“战利品”的唯一标准。在抢夺精美随葬品的时候,往往会毁掉大量历史信息,使墓葬支离破碎。例如魏晋时期盗墓贼不准(Fǒu Biāo)盗汲冢墓的时候发现了大量竹简,但他根本不知道竹简上写的是什么、有什么价值,就把它们点燃当火把照明。到后来官府出面对竹简进行整理研究,才知道这就是《汲冢书》《竹书纪年》。←它们都是从秦始皇焚书坑儒中幸存下来的,是极珍贵的史学资料。
总之,考古能告诉你知识,盗墓只告诉你价钱。
>>关于盗墓与考古,这些趣闻你知道吗?
1、有的不法分子还是有一定学术功底的。比如内蒙古一盗墓者被抓时,车上就搜出了《河套地区古代城址研究》一书,该书作者人大历史学院教授王晓琨知道后,差点气哭。可惜!聪明和才华没用在正道上。
2、江湖上,还有不少由盗墓衍生的诈骗案--骗子在真古墓里埋假古董,然后带买家去“眼见为实”,套路深呐。
3、盗墓是个高危活。除了各种机关暗器外,盗墓贼还会面临使用炸药后缺氧等技术难题,但最可怕的还是人心。被金银财宝迷了眼,盗墓过程中杀害、活埋同伴的大有人在。因此,在盗墓这一行业里,一般都是舅舅和外甥组合--亲属比朋友靠得住;万一都出事也不至于绝后。
4、考古可不仅是拿个小刷刷蹲在地上扫土,也是要有技术含量的。比如海昏侯墓发掘现场,为了确保文物出土后不被氧化破坏,就采用了低氧工作这类以往多用于航天技术领域的高科技。除此之外,还有地球物理探测、航拍以及三维扫描等科技手段,哪怕一片陶片都有自己的三维坐标。
5、考古的慢工出细活,慢到超乎你想像。还拿海昏侯墓来说,考古队已驻扎五年,而其出土的大量文物需要保护、修复以及解读,起码需要两代人。这也意味着,目前海昏侯墓的考古团队成员,后半生很可能都要与海昏侯为伴了。
最后,衷心希望心存敬畏成为我们对待文物的第一心情,而不是受盗墓文化、“鉴宝”类节目影响,以金钱作为衡量文物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