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渺无垠的宇宙中,人类乃至地球,都渺小得如同大海里的一滴水。在宇宙长达137亿年的生命历程中,2018年也不过是弹指一挥间。
然而,人类探索宇宙的决心和努力却从未改变。2018年,人类探索宇宙的脚步继续前行。一串串坚实的脚印,搭建了通往未来的天梯。
1 首次“看”到银河系外行星
现有的行星探测方法,通常只能探测到银河系内行星。今年2月,美国科学家发表论文表示,通过对现有的探测方法进行创新,首次发现了银河系外RX J1131-1231星系中的一群行星。
RX J1131-1231星系距离地球38亿光年。如此遥远的距离,以至于即使是现在最先进的望远镜也无法直接观测到它们。天文学家综合利用了引力透镜与微引力透镜效应来寻找系外行星——星系的引力透镜效应使后方背景天体形成了多个虚像,星系中的恒星和行星产生的微引力透镜效应,使这些虚像的光度和谱线频率发生着变化。
观测和模拟结果显示,在该星系中央,栖息着一群行星,质量介于月球和木星质量之间。用微引力透镜造成的这台“望远镜”,精度超过地球上以及天空中精度最高的观测仪器,让人类首次在其他星系找到行星存在的证据。
该项研究负责人、俄克拉荷马大学物理学与天文学系教授戴新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是首次在银河系外发现行星,借助我们的新方法,现在可以研究这些行星,揭示它们的存在,甚至获得它们的质量,这将开启新的探索领域”。
2 银河系中心恒星70亿岁
银河系是一个漩涡星系,其中心有一个凸起,直径达数千光年,包含了银河系恒星总质量的四分之一。那么,无论是在位置,还是在质量上都占据核心地位的这一群恒星们到底有多大年纪?
今年4月,在英国利物浦举行的欧洲天文与空间科学周上,欧洲南方天文台领导的国际天文学家团队公布了银河系首张大规模年代图,显示了银河系中心的复杂结构。
该团队分析了单颗恒星的化学性质、颜色、亮度和光谱信息,并利用模拟和观测的数据,调查了银河系数百万颗恒星,将其与光谱仪测得的6000颗恒星的金属含量进行了比较,最终产生了银河系的年龄图。
此前的研究认为,银河系中心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球形分布的贫金属恒星群;另一部分是富含金属的恒星群,形成一个带“腰”的细长条,就像X形的花生状棒旋。其中,富含金属的恒星可能是最年轻的恒星。
该团队的研究则得出了不一样的结论。通过分析那些刚刚到达核心氢燃料燃尽临界点的恒星后,该团队认为,银河系中心最年轻的恒星也至少存在70亿年了,比以前的一些研究显示的年龄要老很多。由此说明,银河系中心早在70亿年前就形成了,且之后并没有大量气体流入以形成新的恒星。
3 古代火星或有生命
探索宇宙中的生命迹象,既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好奇心,也是为了缓解人类在茫茫宇宙中的孤独感。
北京时间6月8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宣布了两项关于火星的重要发现。其中一项是,“好奇”号漫游车在火星表面的沉积岩中发现了有机分子,说明火星可能曾存在远古生命。
有机分子由碳、氢组成,可能还包含氧、氮和其他元素。虽然有机分子通常与生命有关,但也可以通过非生物过程产生,并非存在生命的必要指标。
在盖尔陨石坑,“好奇”号钻入一块约30多亿年前的沉积岩仅5厘米时,发现了有机分子。此次识别出的分子包括噻吩、苯、甲苯以及丙烷、丁烯等短链碳,有机碳含量达百万分之十的数量级,约为此前在火星表面探测到的有机碳含量的100倍。
NASA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的珍妮弗·艾根布罗德表示,“好奇”号尚未确定有机分子的来源。无论这些有机物是远古生命留下的记录,或者没有生命也能存在,都能提供与火星环境和演变过程相关的化学线索。
4 “隼鸟2号”抵达“龙宫”
6月27日,历经3年半的长途跋涉,日本“隼鸟2号”探测器顺利抵达“龙宫”上空约20千米处的预定观测点,准备对“龙宫”进行一系列复杂的近距离研究。
按照计划,抵达预定观测点之后,“隼鸟2号”将在小行星“龙宫”表面部署3台漫游车和一台着陆器。它还会使用带有爆炸物的冲击器凿出一个小火山口,并从该火山口采集样本。
在接近“龙宫”的旅途里,“隼鸟2号”一直忙着给“龙宫”拍写真。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的官员称,“隼鸟2号”上搭载的光学导航相机-望远镜为“龙宫”拍摄了多张照片。其中一张显示,900米宽的“龙宫”像一颗恒星一样在夜空闪烁。拍摄此照片时,“隼鸟2号”距离“龙宫”约1500公里。
“隼鸟2号”是日本的第二个小行星取样任务。2010年,第一个小行星取样探测器“隼鸟号”首次将样本从小行星“系川”(Itokawa)带回地球。系川是一颗石质(S型)小行星;而“龙宫”是一颗碳质(C型)岩石小行星。许多科学家认为,这种岩石小行星可能在很久以前与地球的碰撞中,将生命的基本构成元素送到了地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