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念初中的时候,学习了老杜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每次读到“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我都特别心疼老杜。天啊,好穷啊,被子是坏的,房子还漏雨。我愿意给老杜众筹买几床羽绒被!
不过转身一想,不对啊,老杜不是“官二代”吗?为啥穷得委屈了自己的儿子和媳妇儿?!
老杜穷,好像全中国人民都知道,就连百度搜索杜甫两字后面都能接个醒目的“穷”字。
但是老杜的家境放在那个年代,其实是可以PK掉“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李白的。
拼爹,拼爷爷,杜甫的青春让人羡慕
杜甫的爷爷是初唐大文豪,被称为唐代“近体诗”祭奠人之一。老爸也是京城当官的。从小生在天子脚下的京城的杜甫,完全就是含着金汤匙出生。
7岁时,文采爆表的小杜甫也和骆宾王一样开始作诗,不过神童骆宾王7岁的时候还很萌萌哒,咏的是大白鹅。我们小杜甫可是官二代啊,咏什么大白鹅啊,咱们咏凤凰!
慢慢的长到15岁,杜甫不咏凤凰了。开始爬树摘果掏鸟蛋了...
”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杜甫皮,不是我说的,是杜甫自己承认的!
19岁到24岁的时候,我们在干啥?忙毕业、忙实习、忙工作、忙找人生定位。杜甫在干啥?人家在旅游。在没有飞机高铁的年代,杜甫游走了各大地方,完全是个资深驴友。
杜甫挥霍自己青春的行为,大家千(hao)万(rang)不(ren)能(xian)学(mu)习(a)!
人到中年,称“狂妄”第一,没人称第二
杜甫在外游荡到了30岁。32岁在洛阳遇到了李白,“大李杜”男团正式出道。两人牵着小手手,正式开始了属于他俩的甜蜜旅行。“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日子尤其滋润,每天数数星星,赏赏月亮,谈谈理想。
都知道,李白是满腔热血,很有理想的。我相信,一定是李白感染了杜甫,于是杜甫在他36岁的时候回到长安,想当官来实现自己的理想。
但是因为杜甫太狂太傲,活生生的在长安打了十年的酱油。骨子里的狂傲是遗传的,杜爷爷杜审言也是狂得无人能敌啊。“比文章,屈原、宋玉就配给我当个跟班。比书法,王羲之最好还是虚心拜我为师,跟我学一学。”这是咱杜爷爷常挂在嘴边的名言。
毕竟杜甫是出自文学世家,满腹的才华终于在44岁那年被皇帝发现。于是被赐了一个九品芝麻小官来做。但杜甫却拒绝了,千万别信他说的“不做河西尉,凄凉为折腰。”,因为他转身就接了一个更小的官职——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看仓库兼管钥匙的)。这个简直就是现在我们追求的公务员工作,朝九晚五,吃饭睡觉,看报喝茶,好不悠闲。杜甫终于在44岁找到了人生的第一份工作,还没踏进家门与妻儿分享喜悦,就听见妻子哀嚎——这么多年不工作,家里没有米下锅,儿子活活饿死了!
有了工作开始趋于稳定的杜甫,又很不幸的遇上了安史之乱。但这个时期也是展示他爱国情怀的时期,写出了很多光耀千古的诗文。
杜甫经历了整个安史之乱,亲眼看到并亲自体会了百姓的无家可归、颠沛流离。所以才写出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经典名诗。把七律推向最高峰的是杜甫,他的七律代表了近体诗的最高成就。他的《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蜀相》、《登高》、《登楼》等,不但格律精湛,而且思想感情深邃,体现了忧国忧民、积极用世的儒家思想,给人以激励,产生了时代的共鸣。
回顾老杜的一生,前半生潇洒自在,后半生颠沛流离尝了苦头,但也并不妨碍杜甫成为我们的“诗圣”。他的喜怒哀乐从来都与百姓息息相关;无论经历了多么大的挫折也从不放弃对生活的追求与承担。
(图片来源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