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戏曲表演川剧表演,一个剧种,一个地方文化,要振兴,要发展,要产生强大的影响力,需要多种因素促成。就剧种本身而言,需要出人出戏出观众,这是根本。历史的经验表明,一个剧种如果有了大师级别的人物出现,是带领一个剧种出人出戏出观众的最佳领航人。
成都哪里看川剧?作为民族戏曲艺术,方言、声腔与剧种是一体的,无论是剧本创作、音乐创作还是演员演唱,都不可违背。字、腔相倚,关系特殊而密切。“腔”“声腔”,原来指的是“字腔”或字的“声腔”,也就是字的读音(声、韵、调),后来才引申为戏曲的声腔——唱腔。早在元人有关戏曲的《唱论》、《录鬼簿》、《青楼集》等书中,“声”“腔”经常使用,充分体现了咬字、发声是唱腔的关键。
正因为字音与戏曲演唱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故而从字“腔”“声腔”,引申到戏曲的“唱腔”“声腔”,成为戏曲的专有名词,也就是十分自然的了。汉字的音乐性主要就体现在字音的声韵调上,戏曲声腔最基本的元素是字音,二者是唇齿相依的关系,从南、北曲开始就是如此。魏良辅改革昆山腔而成“水磨调”的昆曲,首先理顺的就是语音和腔调的关系,严格讲究“以字行腔”。魏良辅在《曲律》中说:“五音以四声为主,四声不得宜,则五音废矣。”显然,是吴侬软语决定了昆曲缠绵婉转的总体风格。后来的梆子、皮黄系列的板腔体剧种,尽管不像南、北曲和昆曲的字、腔关系那么复杂,但这种字、腔关系仍在。
京剧唱腔用的是“湖广音”,同样强调字正腔圆,讲究行字运腔独特的韵味。尽管字正不等同于腔圆,但字正是腔圆的前提,是不能随意的。再则,地方戏的声腔与对白也是一体的,如果唱腔用方言,对白讲了普通话,剧种的特定美感和韵味也就被破坏了。
可见,随意使用普通话“改造”地方戏的方音,也就背离了剧种字、腔相倚的血肉联系,实际上就背离了戏曲艺术最基本的艺术规律。我们今天创作戏曲新剧目,即使没有传统戏那样严格,但这条基本规律是不应违背的。近年来已有人就昆曲向普通话靠近提出异议:所谓借普及为名,行偷懒之实,不知此乃断送昆剧的头号杀手,它将破坏传统声腔所应有的一切美感,以至百病环生。
成都正宗川剧变脸,天府锦绣梨园是名角荟萃的川剧戏曲会馆,以经典川剧、民间绝艺表演为主营项目。西蜀文明薪火相传,弹唱间昔日梨园风采重现,传统余音绕梁不息。听琴声拨动,不觉梦回古蜀。销声匿迹的手影戏重返民间,变脸、滚灯驰名国内,杂技手影精妙传神,古筝清音妙不可言。
天府锦绣梨园志存高远,戏曲文化传承与时代精神创新,成为景区传统文化的代表和标志之一。通过传承创新古老的巴蜀曲艺,使渐渐消音的曲艺文化在戏馆重现声色,让身怀绝技的名家回归民间。
|